普陀宗乘之庙俗称小布达拉宫,基本是藏传佛教的建筑风格,具有特殊的艺术价值
。全庙除主体大红台、大白台
等外,还有四十多座各式各样的僧房佛殿白台和塔台,是承德外八庙
中规模最大的一个,占地面积22万平方米,气势雄伟,十分壮观。该庙建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是乾隆为了庆祝他本人60寿辰和他母亲皇太后80寿辰而建的。
普陀宗乘之庙俗称小布达拉宫,基本是藏传佛教的建筑风格,具有特殊的艺术价值
。全庙除主体大红台、大白台
等外,还有四十多座各式各样的僧房佛殿白台和塔台,是承德外八庙
中规模最大的一个,占地面积22万平方米,气势雄伟,十分壮观。该庙建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是乾隆为了庆祝他本人60寿辰和他母亲皇太后80寿辰而建的。
黄琉璃瓦覆顶的碑亭
亭内竖着三座石,以汉、满、蒙、藏四种文字分载“普陀宗乘之庙碑记”、“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
五塔门高十余米,
满壁白色,上有三层藏式盲窗,下为三座拱门,门顶上有红、黄、黑、白、绿五座喇嘛塔,门前有一对大石象,象征着吉祥和佛教大乘派的力量无边。
五塔门高十余米,
满壁白色,上有三层藏式盲窗,下为三座拱门,门顶上有红、黄、黑、白、绿五座喇嘛塔,门前有一对大石象,象征着吉祥和佛教大乘派的力量无边。
琉璃牌坊
各式白台、塔台建筑因地形而散置,高低有别,变化多端。
雄伟高大的主体建筑大红台
大红台下面是高达十八米的大白台,其上耸立着高达二十五米的大红台。白台东
为哑叭院,是皇帝进庙上香时僧人回避之所。红台高25米,上宽58米,下宽59米,7层,1~4层是实心,均置盲窗,上部3层间隔着开真窗、盲窗。导游还专门带我们去看了大红台里面的真窗,实际上是窗户的厚厚墙体里做成向上的阶梯,类似百叶窗,这样既通风又使喇嘛看不到外面的花花世界。
大红台下面是高达十八米的大白台,其上耸立着高达二十五米的大红台。白台东
为哑叭院,是皇帝进庙上香时僧人回避之所。红台高25米,上宽58米,下宽59米,7层,1~4层是实心,均置盲窗,上部3层间隔着开真窗、盲窗。导游还专门带我们去看了大红台里面的真窗,实际上是窗户的厚厚墙体里做成向上的阶梯,类似百叶窗,这样既通风又使喇嘛看不到外面的花花世界。
大红台南面正中嵌饰垂直琉璃佛龛
六个,黄绿相间,汉式手法,一是标记轴线,二起装饰作用。红台顶部砌女儿墙,墙下三面(东、西、南)装饰黄琉璃佛龛,拔檐石下置排水长槽。红台内里5~7层为3层阁楼,每层44间,四面合围,也称群楼。
大红台南面正中嵌饰垂直琉璃佛龛
六个,黄绿相间,汉式手法,一是标记轴线,二起装饰作用。红台顶部砌女儿墙,墙下三面(东、西、南)装饰黄琉璃佛龛,拔檐石下置排水长槽。红台内里5~7层为3层阁楼,每层44间,四面合围,也称群楼。
在大红台上,承德市貌一览无余。
红台内四周为三层群楼
中央是重檐攒尖鎏金铜瓦项的“万法归一”殿,这里是全庙举行集会和庆典活动的场所,每年七月十一日在殿内举行佛教学位考试。腊月二十七、正月十四在此举办送崇活动,全体喇嘛在此念经,驱除妖魔祈求太平。
万法归一殿是普陀宗乘之庙的主殿,隐于大红台群楼之中,殿顶高出群楼,金光闪烁。底部因三层群楼合围,影调阴暗,光照对比鲜明,造成了宗教森严肃穆的气氛,是内地宗教建筑的瑰宝。
群楼东、西、南、北横额分别为“庋经之阁”、“大乘妙峰”、 “秘密胜境”、“极乐世界”。
万法归一殿的金顶全部被鎏金鱼鳞瓦覆盖,殿脊饰以水波纹,四角飞檐高挑殿脊云纹,装饰华贵。金灿灿的屋顶在阳光照射下,仿佛是一座闪闪发光的金山,令人为之震撼。每片瓦上有15克金粉。
仔细看会发现两层金顶的颜色大不相同,下面一层呈灰色,且黯淡无光。这也是日本侵略者掠夺的罪证,他们将下层大多数瓦片上的金粉刮去,上层因为太高上不去而幸免此劫。
刮痕历历在目
用相机的鲜艳模式拍摄
须弥福寿之庙在
避暑山庄以北、普陀宗乘之庙以东。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
乾隆皇帝70岁生日时,后藏
政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六世长途跋涉到承德
贺寿,乾隆命人仿班禅驻地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为班禅建一行宫。
须弥福寿之庙在
避暑山庄以北、普陀宗乘之庙以东。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
乾隆皇帝70岁生日时,后藏
政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六世长途跋涉到承德
贺寿,乾隆命人仿班禅驻地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为班禅建一行宫。
主体为3层高的大红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