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罗马广场穿过几条街就是著名的美因河,美因河是莱茵河的重要支流,河畔的风光也是法兰克福的一处美景呢。
河边风景美如画
看孙子的老奶奶不忘关心时事
快乐的母亲
罗马广场附近有个历史博物馆
露天花店
富有情趣的书店
圣诞节用品店
法兰克福最大的考霍夫(Galeria Kaufhof )百货商场,在德国有很多连锁店。
考霍夫商场外停着许多洋摩的
还有一些统一着装的汉堡先生
往面包里挤一些沙拉酱,再放一根肠,齐活。
生意还不错呢
作为临时充饥的食物物美价廉还比较卫生,法兰克福的面包很香啊。
鞋店
法兰克福有名的商店采尔走廊
两边都是商店,电梯很方便,不像国内许多商店非要让人走半圈。
这种斜坡设计走起来很省力
法兰克福是德国的金融中心,耸立的商业银行大楼直插云天。
罗马广场上这个井盖不同寻常,但我不知其典故。
鲜艳夺目的公交车
何时我们能有这样的电子站牌呢?估计快了。
自动售票机
成人票和儿童票一目了然
狗不嫌家贫,和主人一起乞讨。
街头卖艺的小伙子
地铁站里的果蔬店,方便乘客。
地铁里还有存包处
看着很亲切
这位德国老人看见我们在寻找站台,急忙起身连声用英语问Can I help you?热情得令我们感动。
书展票到此作废。凭书展票可以免费乘地铁2等车厢,路程不能超过50公里。虽说火车上没人验票,但随时会有抽查票的,查出来就重罚。我亲眼见一位持护照的外国人被查到无票,当即罚款40元,还被记下护照号。
【原创】欧洲掠影·罗马广场上的婚礼
2008年10月17日(周五),在法兰克福的最后一天是自由行。有的团友去科隆看大教堂,更多的女性则选择购物,我随着她们到了市中心便分道扬镳了。我边走边欣赏街景,又来到了罗马广场,这时已是中午12点。忽见市政厅门口聚集了一些人,不由得想起导游的话,市政厅是市长给人证婚的地方。如此难得一见的场面我岂能错过?!不过有些好角度让给了新人的亲属,所以照片显得美中不足。
简易台子上摆放着招待亲朋好友的食物
这块布派什么用场?
新人步下楼梯,等候的人们用吹泡泡、撒花瓣的方式以示祝贺。
新郎将白布沿着心形图案剪下,新郎和新娘从心形门洞中穿过,如同爱神丘比特的剑。
然后来一张全家福
深情的一吻
沉浸在幸福中的新人
又一家亲属等候在此
他们用另一种方式表示庆贺
幸福花雨
也来张合影,这家的亲属相对年轻些,人也略多些。
一辆花车载着一对新人来广场拍婚纱照
这是一对异国恋人
看来还有一对,小伙子拿的是什么?这又引起了我的好奇。
这位行动不便的亲属也前来祝贺
因陋就简,以背当桌,在白布袋上写下新郎和新娘的名字
原来是个孔明灯啊
孔明灯飞起来了
孔明灯带着对新人的祝福飞向远方
台子上的食物并不丰盛
鸽子也来凑热闹
原来刚才抛撒的不仅是花瓣,还有鸽子喜爱的小米。
饱餐后鸽子满足地扑棱着翅膀
最后的垃圾只剩下一小堆花瓣,真是既简捷又环保。
小宝宝也要模仿大人从铺着红地毯的楼梯上走下来,瞧,他多可爱!再过很多年他才能明白此举的含义。
一个小时后市政厅锁门。奇怪的是,我一直坚守在此,却一直未见到市长下班出来。这里的市长真好当啊!
http://b.bst.126.net/style/common/htmlEditor/portrait/face/preview/face1.gif
我很喜欢这几对新人的婚礼或者是仪式,没有繁文缛节,清新、简朴、别有创意又各不相同,还不失浪漫气氛。以过来人看,以后的婚姻生活是否美满并不取决于婚礼排场的大小。写此博文时,耳畔不时传来阵阵鞭炮声,这就是中国式的婚礼。
热闹的地方自然少不了他们
【原创】欧洲掠影·德国科布伦茨和莱茵河
从吕德斯海姆继续前行,到达科布伦茨已是中午。科布伦茨坐落于两条著名的河流莱茵河和摩泽尔河交汇处,两河交界处的尖角即著名的德国之角。自古以来,这里具备的地理条件使之成为军事重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盟军的炮弹曾把它炸为灰烬。在德国之角,德国皇帝威廉一世骑在他的青铜战马上, 俯瞰着他脚下的两条河流:莱茵河和摩泽尔河。整个城市覆盖着青翠的丛林和草地,风光如画。莱茵河流经瑞士、德国、法国、荷兰四个国家,沿途风景最美的一段在中游的莱茵河谷段,从德国的美因兹到科布伦茨间,沿河两岸山坡上遍布葡萄园,点缀着无数罗马时代的古堡。2002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莱茵河中上游河谷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从餐馆出来时天上下着蒙蒙细雨。餐馆外面有趣的雕塑和墙画让人忍俊不禁。
对岸停着很多房车,都是携家带口游莱茵河的。
Peter Altmeier纪念碑,侧面看椅子很长。
在科布伦茨竖立着3块柏林墙以示纪念,中间和右边两块标有与柏林墙有关的两个重要事件的年份。柏林墙最初是在1961年8月13日一夜之间建起的铁丝网,后改筑成两米高、顶上拉着带刺铁丝网的混凝土墙,以后又加高到3米。1980年,围墙、电网和堡垒总长达1369千米。在柏林墙存在的28年里,前东德人曾采用跳楼、挖地道、游泳、热气球等多种方式翻越柏林墙,共有5043人成功地逃入西柏林,3221人被逮捕,239人死亡,260人受伤。关于柏林墙还有许多悲壮甚至惨烈的故事,有兴趣可以参看
http://baike.baidu.com/view/27167.htm?fr=ala0_1_1
为了纪念对德国统一做出贡献的德国皇帝威廉一世,威廉二世选择科布伦茨的德国之角建造了威廉一世的雕像。雕像于1897年建成,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曾遭战火破坏。现在看到的是后来重建的,重建时改用青铜铸造,总高37米,其中骑士像高14米,身着将军制服的威廉一世皇帝骑在马上,居高临下地俯视着大地,如今成为德国统一与和平的纪念碑。铜像前方便是两河交汇处——德国之角。
上船喽!到了船上雨越下越大,只得坐在舱里望着窗外迷蒙的景色。我们从科布伦茨出发坐船游1个多小时,行程70公里。这一段是莱茵河的中段,为了保护环境,没有一座桥梁。两岸有着数不清的葡萄园和古城堡。据导游讲,这些城堡1欧元一座,但是没有人买,因为其维修和维护费用高得令人咋舌。
雨过天晴,钻出船舱看城堡。
兄弟反目城堡,一白一黑,一新一旧。
放大了的“兄弟”
延河行驶的火车很像是给山体戴了一串彩色项链
山上的古堡与山下的哥特式建筑遥相呼应
鼠堡
猫堡
现已成为酒店的钢角城堡
沿岸的葡萄田为山体披上印有彩色条纹的纱巾
罗蕾莱
百度:居住在莱因河里的女神名为罗蕾莱。因为据说她们常坐在罗蕾莱礁石上,故得此名。她们都是会唱歌的女郎,常常用她们的销魂歌声引诱水手们迷乱而投入水中。据许多传说,罗蕾莱们是莱因河神的女儿,白昼潜伏水底,夜间出来高坐在礁石上,瞭望往来的船只。她们的迷人的歌声随风吹入船上水手的耳中,可怜的水手们便会迷失了本性,忘记了工作,直到他们的船撞在罗蕾莱礁上粉碎而死。据说有一个青年渔夫。他每天抛网的时候,常见一个美丽女子唱歌,而且指点他应该在何处抛网可得更多的鱼。后来这渔夫忽然失踪了。大概是被罗蕾莱拉到水底下做了永久的伴侣。另一传说,曾有士兵围住了罗蕾莱,想捉这些会恶作剧的女郎。可是罗蕾莱们念了咒语,所有船上的兵士都动弹不得。然后莱因河水分开了,深可见底,有一辆白马拉的绿车来迎接罗蕾莱们下去后,河水就又回复了原状。此后兵士们也都能动了,可是女郎们已经没有踪影。据说从此以后罗蕾莱礁上就再也看不到这些歌声迷人的女神。导游说,因为罗蕾莱总是害人,所以她不好意思地低着头,用长发遮住脸。
我们的船行至这里就掉头返回了。
莱茵河上的游船
上岸后看到美丽的房屋
黄色的SOS电话亭
在车上看到的法兰克福国际机场,它位于美因河畔,是德国最大的机场和欧洲第二或第三大机场,在世界上排名第七。它也是全球各国际航班重要的集散中心。因为法兰克福有65万人口,却有59万个工作机会,所以每天从这里进出的人很多。
我们在科布伦茨乘坐的是一辆很长的旅游大巴。导游说,司机曾是前东德的克格勃军官。德国统一后,政府不愿接受前东德的官员,所以他们只好自谋生路了。这位司机的驾驶技术很好,偌大的旅游车不易掉头,他每次都能顺利地搞定。看他的相貌是不是很酷、很智慧?!为了给他照相,我也用了点智慧呢。
【原创】欧洲掠影·德国吕德斯海姆
2009年10月16日早8点半,我们出发去科布伦茨乘船游览莱茵河,途中路过吕德斯海姆(Rǔdesheim)。这一带是德国著名的葡萄种植地区,盛产葡萄酒,因此又有酒城之称。这里还种植着一种葡萄,可以酿造价格不菲的冰酒。导游说这是个值得一去的地方,并让司机在此停车20分钟。车刚停稳,我便冲了出去。
沿着一条宁静、狭长的小巷走进去,两旁是酒馆和餐馆,更多的是琳琅满目的小工艺品商店,令我目不暇接。只是时间太短,基本只是在商店外面看看就向后转了。我唯一的收获是一只捷克产小巧的南瓜烛台,因此我还迟到了几分钟。
http://b.bst.126.net/style/common/htmlEditor/portrait/face/preview/face46.gif
导游说这个小巷还有个名字“画眉鸟巷”。这里更好看的地方在山上,坐着缆车上去,山顶上有座雄伟壮观、七八十米高的金字塔形大理石雕像。不过这次是无缘见到了。这个像画眉鸟一样美丽、小巧、精致的小巷,如童话世界一般,匆匆一瞥便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葡萄园里的葡萄多像列队的士兵——整齐划一
莱茵河对岸
144米长的画眉鸟小巷入口
仿佛置身于格林童话中
【原创】欧洲掠影·德国法兰克福(1)
2008年10月15日上午,去参加法兰克福书展。法兰克福书展是德国举办的国际性图书展览,是世界上最大规模、最享盛誉的书展,是全球出版界的盛事,被誉为“世界出版人的奥运会”。08年是第60届,我国的展台分为两部分,一大一小,但面积都不算大,中国内地共有108家出版机构展出图书5300余种。题外话:09年第61届中国是主宾国,展台面积大了很多,中国内地参展单位达到272家,展出图书1万多种。不仅作家去了100多人,记者去了近百人,还去了一些文艺团体,京剧、川剧、交响乐、郎朗的“黄河”、荣宝斋的木版水印、篆刻等等不一而足,真是掀起了中国潮。我去的08年书展可没有那么热闹啊。
我们住的酒店在达姆施塔特,距离法兰克福市中心较远,要乘坐地铁往返。刚出地铁站就可以望见书展展馆,中国馆是在6号馆。
地铁上车站
地铁下车站
看看我们的展台
这个装饰让我百思不得其解,这是德国人眼中的中国?差矣!40年前还差不多。
从展馆往外看
中午时分从书展出来,乘S3地铁到市中心下车,去寻找德国大文豪歌德的故居。地铁站附近的喷水池很有趣。
别看我们人生地不熟的,寻找歌德的过程还比较顺利。幸亏我在出发前,忙里偷闲将所去之处百度了一沓资料,我们按图索骥,没走冤枉路就找到了歌德故居和歌德博物馆。
http://b.bst.126.net/style/common/htmlEditor/portrait/face/preview/face21.gif
离这里不远的广场上矗立着歌德雕像。歌德手握书本,望着远方,深邃得可以穿透一切的目光传神、凝重。每个在这里留影的人,都会把崇敬的目光送给他。
还有很多街头雕塑
走着走着就来到市中心的罗马贝格广场,这也是来法兰克福的必到之处。
正义女神喷泉,女神面对市政厅,左手持象征公正的天平,右手持象征威严的利剑。
圣尼古拉教堂
法兰克福市政厅的人字形山墙最具特点
凡是热闹的地方就有这样的文明行乞者,给人以美感。
远处是法兰克福大教堂
街角的古老建筑
地铁站里的火车头模型
地铁达姆站
酒店外观
酒店里喜滋滋、长着虎牙的南瓜灯预示着感恩节即将来临
有轨电车
这里的自行车道划在便道上
老房子和新跑车的鲜明反差
【原创】欧洲掠影·德国海德堡
海德堡坐落于内卡河畔。二战时期,海德堡幸运地躲过了盟军飞机的轰炸,据说是因为盟军空军上层中有些人曾是海德堡大学的学生,不知是真是假。我们赶到这里已是傍晚近6点钟。
伊丽莎白门
这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城门,于1615年建造。弗里德里希五世为了庆祝伊丽莎白皇后的生日,下令在一天内完工。虽然城墙内外多已损毁,但城门依旧耸立。传说情侣若在城门前留影,则会缔造美满姻缘。
著名的海德堡城堡坐落在内卡河畔树木繁茂的海拔200米的王座山上。城堡主要用红褐色的内卡河砂岩筑成,城堡内部结构复杂,包括防御工事、居室和宫殿等。始建于13世纪,历时400年才完工。因建筑风格不断变化,形成了哥特式、巴洛克式和文艺复兴式的3种风格的奇妙混合,为德国文艺复兴时代建筑的代表作。17世纪时城堡曾两度被法国人摧毁,城堡主人选帝侯家族也迁居曼海姆,被遗弃的城堡后来有一部分得以修复重建,至19世纪末主体建筑才恢复原貌并能使用。因为著名的城堡地窖已经关门,没有看到那个据说是世界上最大的酒桶。
在古城堡的大露台上可以俯视狭长的海德堡老城
远处可见海德堡古桥,这是一座9孔石桥,跨越内卡河南北两岸,已有200多年历史。河南岸的桥头堡巍然屹立,桥头堡有两座圆塔,桥上有两座雕像,靠南面的是选帝侯卡尔特奥多,靠北面的是智慧女神雅典娜。海德堡古桥是海德堡美景和灵气的点睛之笔,因而成为海德堡的象征。诗人歌德非常喜爱这座古桥。
内卡河北岸的山丘上有一条哲学家小路,与海德堡城堡隔河相望。历史上许多诗人、哲学家曾经常在这里散步和思考,如哲学家黑格尔、诗人歌德,荷尔德林等。
红叶知秋
据导游讲,当年古堡的主人常年征战之外,美丽的古堡夫人趁古堡主人不在之时与一位武士偷偷幽会,没想到古堡主人突然回家,情急之下,武士从楼上一跃而下,在地上留下一个深深的脚印。导游调侃道,谁的脚印与它吻合,谁就有不可告人的秘密。大家听了都嘻嘻哈哈地将脚放进去比试。
到山下海德堡古桥时天已黑,桥头堡正在修理无法照相。看完那只像猫的猴子和手指长的两只老鼠后,就在桥上观夜景了。海德堡的夜晚宁静而美丽,歌德当年就曾发出“把心遗失在海德堡”的感叹。
【原创】欧洲掠影·奥地利伊格斯和因斯布鲁克
这里只是路过。头天晚上来到距奥地利因斯布鲁克不远的小城伊格斯。伊格斯位于因斯布鲁克南面的山上,海拔749米。从这里可以俯瞰因斯布鲁克全景,还可遥望阿尔卑斯山北麓。我们入住的Bon酒店建筑具有传统的瑞士山中小木屋的风格,内部环境也很不错。
随处可见的鲜花给木结构的房屋增添了些许艳丽
因斯布鲁克是奥地利蒂罗尔州的首府,坐落在阿尔卑斯山谷之中,意为“因河”上的桥。它北临德国,南临意大利,西面通往瑞士,东面通往首都维也纳,无论是在因斯布鲁克的哪一个角落,都能见到白雪覆盖的山峦。因为北面被山脉遮挡,所以因斯布鲁克气候宜人,是国际旅游的胜地。这座小山城曾经于1964年和1976年两次举办冬季奥运会,载入了体育史册。我们在离开伊格斯前往因斯布鲁克的路上,就看到窗外一掠而过的冬奥会高台滑雪跳台。
头天晚上那个德国高级路痴司机又迷路了,第二天只能晚出发,于是便压缩了因斯布鲁克的行程。而且到达因斯布鲁克后的主要时间又都消耗在施华洛世奇水晶店里,原定的海布林小屋和凯旋门没见到,就是黄金屋顶也是名副其实的“一瞥”。
黄金屋顶建于1500年,是因斯布鲁克的标志性建筑。以前这座建筑曾是公爵的府第,其出名之处是建筑物突出的阳台上装饰华丽的金色屋顶,曾使用了2657枚金箔(也有说用的是铜片),整个墙面及阳台雕梁画栋装饰非常讲究。
我搞不清这头牛的户籍地是奥地利还是德国。从因斯布鲁克前往德国海德堡的途中经过一个长隧道,隧道的中间就是奥地利和德国的分界线。这是在中途加油站拍摄的。
【原创】欧洲掠影·意大利维罗纳
2008年10月13日下午从威尼斯去往奥地利因斯布鲁克,顺路到维罗纳参观。维罗纳是一座历史名城,并被列入联合国世界遗产目录。维罗纳位于意大利东北部,阿尔卑斯山南麓,临阿迪杰河,东距威尼斯114公里。维罗纳风靡全球缘于莎士比亚的名作《罗密欧与朱丽叶》,因为这里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乡。到达这里天色已晚,匆匆照相后又继续赶路,没能仔细地看一下这座美丽的小城,但它还是给我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
小插曲:在朱丽叶故居的街口,我们碰到一位当地老人,当老人得知我们是从北京来的,他竖起拇指连声说:Beijing,beautiful!因为北京奥运会,维罗纳小城的老人认识了中国,了解了北京。他用简洁的英语单词表达对我们的欢迎,我们深受感动并感到自豪。
位于市中心卡佩罗路23号小院里的一幢小楼就是朱丽叶的故居。
院内正面竖立着一尊真人高矮的朱丽叶青铜塑像,她亭亭玉立,深情而又略带哀怨。由于传说触摸塑像的右胸能带来美好的爱情,如今朱丽叶塑像的右胸显得尤为锃亮。
铜像左侧就是那个令无数青年男女神往的大理石阳台,正是当年罗密欧与朱丽叶幽会的场所。我照的阳台效果不佳,故贴一张网上图片。
下图右上方亮灯处是那个著名的阳台。可以看出它离地有二人高,真不知道当年罗密欧怎么爬上去与朱丽叶约会?
故居门口的墙上贴满了小纸条,上面写着祝福爱情的话语。
仔细看看都写了些啥?
维罗纳有很多教堂,附近街口就有一座哥特式教堂。
建于公元1世纪的阿莱纳圆形大剧场,它是世界上现存的第三大圆形竞技场,每年夏天都举行歌剧演出,吸引了众多的歌剧迷。
远处的新古典主义建筑是市政厅
布拉广场附近的餐馆
维罗纳市中心布拉广场的古城墙
在街边小店的橱窗里看到了80后熟悉的巴巴爸爸一家
意大利的冰激凌享誉世界,想不到连垃圾桶都做成冰激凌的外观
。
意大利的冰激凌享誉世界,想不到连垃圾桶都做成冰激凌的外观
http://b.bst.126.net/style/common/htmlEditor/portrait/face/preview/face1.gif
【原创】欧洲掠影·意大利威尼斯
威尼斯被称为世界上最美、最迷人的城市,位于亚得里亚海滨,是闻名于世的水上之城,有“水都”之称。威尼斯的外形像海豚,城市面积不到7.8平方公里,却由118个小岛组成,177条运河蛛网般密布其间,这些小岛和运河由大约401座各式各样的桥梁相连。整个城市只靠一条长堤与意大利大陆半岛连接。这里的交通工具是船,见不到汽车和自行车。威尼斯的房屋建造也很独特,地基都淹没在水中,象从水中钻出似的,是先在水底下的泥土上打下大木桩,木桩一个挨一个,这就是地基,打牢了,铺上木板,然后就盖房子。所以有人说,威尼斯城上面是石头,下面是森林。当年为建造威尼斯,意大利北部的森林全被砍完了。这样的房子,也不用担心水下的木头腐烂,因为海里没有空气,木头已被石化,而且越变越硬,愈久弥坚。据说考古者挖掘马可波罗的故居,挖出的木头坚硬如铁,出水后见了空气才腐朽。
2008年10月13日我们来到威尼斯。其实头天晚上乘火车可以直达威尼斯,可能是因为住宿费用的原因,我们提前一站下车,住到威尼斯郊外的酒店。又由于开车的德国司机不熟悉意大利的路,从23点下火车,一直转悠到凌晨1:34才到达酒店。按照欧洲对行驶安全的规定,旅行社的车子必须停满9小时才能启动(司机刷卡启动车),少3分钟也要罚款1000欧元。所以头天晚上到达晚,第二天必须晚出发。我们上午11点出发,又乘车、乘船经1小时到达威尼斯。
在码头等船时近距离接触海鸥
码头上小摊卖的威尼斯狂欢节面具比比皆是,我们却是在心理访谈类节目中经常看到——洋为中用
停泊在亚得里亚海湾的豪华游轮是不是可以和泰坦尼克号相媲美?!
遥望圣马可广场的钟楼,前面两根高大的圆柱是圣马可广场的入口处,东侧的圆柱上挺立着一只展翅欲飞的青铜狮,它就是威尼斯的城徽——飞狮。飞狮左前爪扶着一本圣书,上面用拉丁文写着天主教的圣谕:“我的使者马可,你在那里安息吧!” 。圆柱两侧是两座宏伟的建筑物,一是圣马可图书馆,一是总督宫。
艇到码头
外表一般,里面却非常豪华的DANIELI酒店。从楼侧拐进去的巷子里有一家中国餐馆,我们在那里吃了午饭,然后前往著名的圣马可广场。
因为温室效应,威尼斯经常遭到洪水肆虐,这些板子就是为搭建临时通道用的。所幸我们没有赶上洪水。
圣马可是威尼斯的保护神,他的标志是一只带翼的狮子。所以,威尼斯到处是飞狮雕塑。
圣马可广场和圣马可教堂是威尼斯最著名的名胜古迹之一。圣马可广场东西长170多米,东边宽80米,西边宽55米,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左右,呈梯形。它们造型的优美、和谐,石雕的生动、逼真,可以说是古罗马建筑中少有的杰作。广场南、北、西三面被宏伟壮丽的宫殿建筑环绕,东面耸立着高98.6米的圣马可钟楼和融东西方建筑艺术为一体的圣马可教堂。西面是总督宫和圣马可图书馆。严整、华丽的总督宫,用粉红色和白色的大理石砌成。总督宫是威尼斯国家元首的府第,也是大议会和政府的所在地。圣马可广场是威尼斯的明珠,拿破仑攻占威尼斯后,曾赞叹圣马可广场是“世界上最美的广场”。
钟楼。我们在这里正好赶上两点整钟楼敲钟报时。
圣马可大教堂是基督教最负盛名的大教堂之一,始建于829年,重建于公元1043~1071年,它曾是中世纪欧洲最大的教堂,是威尼斯建筑艺术的经典之作。圣马可大教堂融合了东西方的建筑特色,它原为一座拜占庭式建筑,后来逐渐加入哥特式的尖拱门、文艺复兴时期的栏杆等。它的五座圆顶据说是来自土耳其伊斯坦堡的圣索菲亚教堂,正面的华丽装饰是源自拜占庭风格,而整座教堂的结构又呈现出希腊式的十字形设计。
建筑上精美的雕刻绘画艺术令人赞叹不已
广场上露天酒吧的小乐队
圣马可广场的鸽子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鸽子的数量之多、胆子之大,真是少见。它们时而低头觅食,时而带着扑扑啦啦的振翅声在广场上空飞翔。更可乐的是,它们还肆无忌惮地立在游人的臂弯和身上,和游人友好相处。我也亲历与鸽子零距离密切接触:当我蹲下身子逗弄鸽子时,被一只可爱的鸽子突然袭击,它从我的背部跳上肩头,稳稳地站着,直到我站起身来它还是赖着不走,看来我还挺有鸽子缘。
贡多拉
这种轻盈纤细、造形别致的小船名字叫“贡多拉”,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它一直是居住在泻湖上的威尼斯人代步的工具。贡多拉一般长为10.75米、宽为1.75米,平底呈不对称型,这样可以保持单桨划船的平衡。贡多拉船夫现在只穿着一件带横条的紧身针织上衣。据说以前船夫们的制服很奇特和考究。为了避免名门贵族以船炫耀门第、互相攀比,1562年,威尼斯元老院颁布禁令:不准在尖舟上施以任何炫耀门第的装饰,已经安装的必须拆除,所有的冈多拉都漆成了黑色。唯一留下来供装饰用的只有船头的嵌板。所以,泻湖上都是清一色的黑色贡多拉。现在小学五年级课本中收录的马克·吐温“威尼斯的小艇”一文,写的就是乘坐贡多拉的感受。
我们6个人坐一条船,船夫划着桨,驶入威尼斯的街巷之中。
这里有的水域宽阔,有的水域狭窄,时不时要过一座座小桥。
水道两边是三四层的石头房子,这些楼房长年经海水浸泡,有的已经斑驳,但这些水上房屋历经百年而不朽,不能不称为奇迹。
位于市中心的威尼斯法院
威尼斯的玻璃器皿很有名。导游带我们来到一家琉璃加工厂(当然这是旅游的购物项目),这里有许多色彩斑斓、精美绝伦的玻璃艺术品。一位技师手持长柄铁夹,在高温火炉里将玻璃烧的通红,然后三转两转就变出个骏马来,真神奇呀!
再见,美丽的威尼斯!祝愿你永远屹立在这里,不再受洪水的侵扰。
【原创】欧洲掠影·意大利罗马(2)
从梵蒂冈圣彼得广场出来,就来到天使堡和天使桥。天使堡原是古罗马皇帝哈德里安的陵墓,到中世纪这里变成了一座堡垒,堡垒顶上雕塑一个擎剑的大天使长加百列形象,所以叫做天使堡。雕刻天使的缘由据说是590年教皇圣人格利高里在这里祈祷结束黑死病瘟疫,看见了天使。普契尼的歌剧“托斯卡”的结尾,托斯卡就是从天使堡上纵身跳下来的。
天使堡正前方是著名的天使桥,桥两边栏杆上一共雕刻有12个天使,每一个天使都拿着耶稣受刑的刑具。这些作品原本出自贝尼尼大师之手,后来为了保护原作,很多被搬到博物馆中,目前桥上只有一两个真品。
天使桥下是意大利的第三长河台伯河,台伯河是罗马市内最主要的一条河,罗马城就在台伯河下游,跨台伯河两岸。
罗马的法院建筑风格除了庄严之外,还多了些艺术气息。
纳沃纳广场位于罗马的中心,不但游客云集,也是街头艺术家和小商贩的一处宝地,从早到晚都是一片喧哗热闹的场面。由于禁止机动车辆入内,广场上随意地摆放着很多露天座位,可以坐下来悠闲地享用午餐。我更喜欢这里的艺术氛围。如果时间充裕,我会在这里观看画像,挑选几幅画。比起国内卖的油画,这里画优价廉,很值得背回几幅呢。瞧人家认真作画的态度!
纳沃纳广场拥有三座著名的喷泉,多数游客都是为它们而来。
摩尔人喷泉:也叫黑人喷泉,位于广场南端,是贝尼尼的作品。
四河喷泉:位于广场中央,这是一座很有名的喷泉,也是贝尼尼的作品。四座雕像分别代表世界四大洲的四条河流——尼罗河、恒河、多瑙河和拉布拉多河,环绕着方尖碑。遗憾的是我们到来之时四河喷泉正在维修,没能看到其面目。
尼普顿喷泉:位于广场北端,博尔塔作品。尼普顿是罗马神话中的海神,即希腊神话中的波塞冬。
在罗马市中心还有个中央竖立着方尖碑的喷水池,方尖碑基座雕有古罗马神话场景,这里是罗马万神殿的前庭。万神殿是至今完整保存的唯一一座罗马帝国时期建筑,始建于公元前27~25年,由罗马帝国首任皇帝屋大维的女婿阿格里帕建造,用以供奉奥林匹亚山上诸神,可谓奥古斯都时期的经典建筑。公元80年的火灾,使万神殿的大部分被毁,仅余一长方形的柱廊,有12.5米高的花岗岩石柱16根,这一部分被作为后来重建的万神殿的门廊,门廊顶上刻有初建时期的纪念性文字,从门廊正面的八根巨大圆柱仍可看出万神殿最初的建筑规模。现在所见的万神殿主体建筑是亚德里亚诺大帝于公元120~124年所建,为43.4米高的圆形堂,其内仍供奉罗马的所有神袛。公元609年万神殿被赠予教皇,随即改为天主教堂,将多尊圣骸保存于内,更名为圣玛丽亚教堂,后拉特朗协约将其定位意大利国立教堂。也正是因此,万神殿才在后来幸存下来,没有被视为异教建筑而毁灭。
万神殿的建筑风格很独特,前方后圆。里面看到半球形的穹顶。
罗马最著名的喷泉当属特莱维喷泉,又称为“少女喷泉”、“许愿泉”。喷泉高约25.9 米,宽约19.8米,是全世界最大的巴洛克式喷泉。据说背对着喷泉,从肩上投出一枚硬币,如果能投进水中,就能梦想成真。游人排着队来到泉边,背对着泉池,将硬币抛进水里,许下今生能够重返罗马的愿望,这在电影《罗马假日》中可以看到,它也在《罗马假日》风靡全球后闻名于全世界。喷泉是15世纪修建的阿格利帕水道水源所在地。“特莱维”是三岔路口的意思,前面有三条道路延伸出去。喷泉的主雕塑为海神尼普顿。喷泉的巧妙之处在于背后是雄伟的宫殿,设计师萨维借此背景使喷泉与宫殿雕塑融为一体,更显其壮观。宫殿墙面上的浮雕讲述着喷泉的来历:传说一位少女指示了泉眼所在的位置,阿格利帕按照她的指示找到泉水,修建了水道,这就是“少女喷泉”的名字由来。这里每天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络绎不绝,照相很难取景。
西班牙广场附近的一座方尖碑
著名的西班牙广场因附近的西班牙大使馆而得名。137级台阶的顶端是法国人在16世纪修建的圣三一教堂,属于哥特式建筑,也是西班牙广场地标性的建筑。李斯特、拜伦、歌德、安杰里科、考夫曼、巴尔扎克、司汤达、安德逊等名人曾在广场附近的房屋中居住过。英国诗人济慈是在大台阶靠右边的那间屋子里与世长辞的。
这里也是浪漫的象征。电影《罗马假日》中赫本和派克在西班牙广场相遇,由此演绎出浪漫的动人故事。赫本饰演的公主坐在西班牙大台阶上,一边左顾右盼,一边把冰激凌送到唇边。这看似普通的台阶因此在影迷心里留下难忘的记忆。许多到罗马的游客都会乐颠颠地跑到那台阶上坐坐,甚至吃上个冰激凌。难怪这里总是人山人海呢。
在如此喧闹繁华的地方居然还有一只“老年合唱队”在练歌,只有指挥,没有伴奏,而他们还是那样热情洋溢、全神贯注,我真为他们的执着精神所感动。
西班牙广场前的破船喷泉是巴洛克大师贝尼尼的父亲彼得改建的。彼得将原來的喷泉周边做了一条破旧的船,半淹在水池中,喷泉的水于是先流入破船,再从船的四边慢慢溢出,成为西班牙广场的重要景观。
在罗马多次听导游讲起“母狼的传说”,回来查了百度:古罗马帝国城市特洛伊城由于和希腊发生战争,被希腊人攻陷,守城将领伊尼亚带领一部分人逃了出来。经过漫长的漂泊,他们来到意大利半岛。伊尼亚的儿子在这里修筑了亚尔巴龙伽城,并当了国王。王位传了15代,努米托的弟弟阿穆略篡夺了王位,阿穆略怕努米托的后人报复,便杀死努米托的儿子,并逼迫努米托唯一的女儿西尔维亚做了贞女塔的女祭司。按照规定,女祭司必须保持终身童贞,不得与他人结婚。阿穆略为了防止意外的事情发生,就把侄女囚禁在一座孤塔之中,避免外人见到她。但是战神马尔斯却来到塔中,与西尔维亚相爱并与其生下一对双生子。阿穆略得知后,急急忙忙命人将孪生兄弟投入台伯河中想将他们淹死。但是战神马尔斯救走了西尔维亚,两个男婴漂流到岸边,被一只母狼发现,母狼用乳汁喂养了这对双胞胎。后来一个牧人发现了这小哥俩儿,将他们带回家去抚养,并给一个孩子起名叫罗慕洛,给另一个孩子起名叫勒莫。两个孩子在牧人的教导下,练就一身好武艺,他们领导亚尔巴龙伽人民起义,推翻阿穆略的统治,并使努米托重登王位。但兄弟俩却不愿留在亚尔巴龙伽城,他们打算在以前遇救的地方重新建一座城市。新城建好后,兄弟二人决定让神来决定以谁的名字命名和由谁来统治这座城市。勒莫首先在自己的占卜地看到6只秃鹫飞过,宣布神选择了他,可是罗慕洛却在这时看到12只秃鹫飞过自己的占卜地。两人争执起来,勒莫坚持说自己先看见到秃鹫,罗慕洛坚持说飞过自己占卜地的秃鹫多,两人争执不下,继而发生格斗,罗慕洛杀死了勒莫,用自己的名字将新城命了名。后人把母狼哺育两个婴儿的情景制作成雕像,以纪念这位城市缔造者的传奇式经历,“母狼育婴”图案也由此成为罗马的著名城徽。在意大利著名的卡彼托林博物馆中,保存着一尊青铜母狼雕像,大约制作于公元前6世纪。在母狼身下,一对可爱的男婴,正在贪婪地吮吸着乳汁,男婴仰着头,对周围的一切毫无知觉。男婴和母狼不是一起雕塑的,而是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艺术家波那尤奥略后来补充上去的。母狼形象高大,身材修长,由于哺育婴儿,略显消瘦,但四肢健壮,脚爪紧抓地面、两耳竖起、嘴唇略张、牙齿微露、双目圆睁、直视前方,带着一股沉着、冷静与警觉。母狼和它腹下的婴儿这两件相隔千年的艺术品,竟能配合得如此天衣无缝,浑然一体,叫人叹为观止。我没能去到博物馆,却意外地在吃饭的餐馆附近发现了一个石雕的“母狼育婴”。
在这里见到各式各样的行乞者,有行为艺术的,也有街头艺术家,他们乞讨的手段或是表演“一技之长”,或是依靠自己的创意,实在没本事的也只是静静等待,没有见到死缠硬磨的,真是文明乞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