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包头之旅·蒙族美食(2)

在希拉穆仁草原的度假村里吃牛羊肉,当地人热情豪爽,真是顿顿大碗喝酒大口吃肉。我很担心他们的健康状况,一问果然糖尿病、高血压、肥胖症、肝功能不正常的患者不在少数。
酱牛肉

手抓羊肉

血肠,将羊血灌进羊肠里制成,吃不惯。

烤羊腿

烤牛排

烧茄子是蒸熟的,码放整齐,也不太油腻。

羊肝很香还可以明目

莜麦面是西北的特色食物,这里的卤有两种,热食的肉卤。

冷食的西红柿黄瓜卤

这种卤既简单又好吃

鄂尔多斯天骄圣地的蒙古大营里的兔肉很香

不知何物




【原创】包头之旅·蒙族美食(1)

一进到希拉穆仁草原的度假村,就会品尝到这些蒙族奶制品小吃。
奶酪和奶茶

奶酪和羊油炸制的点心

炒米是放在奶茶里一起吃的,这不是小米是糜子。

貌似稀奶油

中间为奶皮子,两边是奶酪。


鄂尔多斯天骄圣地大营里的蒙族酸奶是不加糖的,很酸,很稠。初来乍到的人可能喝不惯,其实很好喝。

喝的时候要放砂糖

炒米和奶茶


炸馓子,北京小吃的老祖宗。


蒙族馅饼是用荞麦面做的

【原创】包头之旅·成吉思汗陵

成吉思汗意为拥有海洋四方的大酋长 ,元太祖成吉思汗(

孛儿只斤氏),名铁木真

。世界历史上

最伟大和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1206年,被推举为蒙古帝国的大汗

,统一蒙古各部。在位期间多次发动对外征服战争,征服地域西达西亚

、中欧的黑海

海滨。关于成吉思汗的故事可以看一下30集的电视连续剧《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意为拥有海洋四方的大酋长 ,元太祖成吉思汗(
孛儿只斤氏),名铁木真
。世界历史上
最伟大和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1206年,被推举为蒙古帝国的大汗
,统一蒙古各部。在位期间多次发动对外征服战争,征服地域西达西亚
、中欧的黑海
海滨。关于成吉思汗的故事可以看一下30集的电视连续剧《成吉思汗》。
对于成吉思汗的死因历来说法很多。据《蒙古秘史》记载,在出征西夏前一年,成吉思汗的身体状况已经出现问题。一次打猎时,从马背上摔下受伤,并发起高烧。当时进攻西夏的计划已定,因成吉思汗因身体不适,考虑退兵,但在使臣交涉过程中,西夏将领阿沙敢不出言不逊,致使成吉思汗大怒:“他说如此大话,咱如何可回?虽死呵,也去问他。长生天知者!”于是抱病出征。最终虽然灭亡了西夏,而成吉思汗也死在军营里。有学者据此认为,成吉思汗是病重致死。


对于成吉思汗的死因历来说法很多。据《蒙古秘史》记载,在出征西夏前一年,成吉思汗的身体状况已经出现问题。一次打猎时,从马背上摔下受伤,并发起高烧。当时进攻西夏的计划已定,因成吉思汗因身体不适,考虑退兵,但在使臣交涉过程中,西夏将领阿沙敢不出言不逊,致使成吉思汗大怒:“他说如此大话,咱如何可回?虽死呵,也去问他。长生天知者!”于是抱病出征。最终虽然灭亡了西夏,而成吉思汗也死在军营里。有学者据此认为,成吉思汗是病重致死。
传说当年成吉思汗率领军队西征西夏时,路经鄂尔多斯草原的包尔陶勒盖,目睹这里水草丰美、花鹿出没的美景,十分陶醉,留恋之际失手将马鞭掉在地上,随从要拾马鞭时,被成吉思汗制止。大汗有感而发,吟诗一首:“花角金鹿栖息之所,戴胜鸟儿育雏之乡,衰落王朝振兴之地,白发老翁享乐之邦。”并对左右说:“我死后可葬此地。”成吉思汗在六盘山逝世后,属下准备将他的灵柩运回故地安葬,但灵车路过鄂尔多斯草原时,车轮突然深陷地里,人架马拉也纹丝不动。这时,大家想起了成吉思汗生前的话,于是,就地将成吉思汗安葬在了鄂尔多斯草原上,并留下500户达尔扈特人守护。日本侵略中国时,曾将成吉思汗灵柩先后迁移到甘肃省榆中县兴隆山、青海省湟中县塔尔寺。1954年4月1日迁回鄂尔多斯,在伊金霍洛旗重新修建了陵园,并将散落在各地的成吉思汗遗物逐步集中到成吉思汗陵。鄂尔多斯的成吉思汗陵永远是蒙古民族的圣地。
成吉思汗陵内后殿蒙古包式的黄色绸帐内,供奉着成吉思汗和夫人孛儿帖兀真的灵柩。在它两侧的黄色绸帐里,安放着成吉思汗王夫人呼伦和三夫人伊绪的灵柩,以及成吉思汗两个胞弟别力吉台和哈撒尔的灵柩。东殿内安放的是成吉思汗四子托雷及夫人的灵柩。西殿供奉的是象征成吉思汗九员大将的九支苏勒定(大旗上的铁矛头),还陈列着成吉思汗征战时用过的战刀的马鞭等物。不过历来有许多专家学者认为这只是成吉思汗的衣冠冢。
因为殿内不能照相,只在陵园内照了几张。





成吉思汗陵的主体是由三个蒙古包式的宫殿一字排开构成。三个殿之间有走廊连接,在三个蒙古包式宫殿的圆顶上。金黄色的琉璃瓦在灿烂的阳光照射下,熠熠闪光。




陵园外的敖包

陵区奉养着据说是成吉思汗的两匹爱骑的后代,转世而来的白色神马,神马从成吉思汗时代到现在代代相传,从未间断。当老白马死去时,要挑选新的白马来代替,挑选的标准是:眼睛乌亮,蹄子漆黑,全身毛色纯白,不能有一绺杂毛,还要带一点粉白、闪光,通体不能有伤痕疮疤。



蒙古贵族的密葬习俗

传说成吉思汗下葬时,为保密起见,曾经以上万匹战马在下葬处踏实土地,并以一棵独立的树作为墓碑。为了便于日后能够找到墓地,在成吉思汗的下葬处,当着一峰母骆驼的面,杀死其亲生的一峰小骆驼,将鲜血洒于墓地之上。等到第二年春天绿草发芽后,墓地已经与其他地方无任何异样。在这种情况下,后人在祭祀成吉思汗时,便牵着那峰母骆驼前往。母骆驼来到墓地后便会因想起被杀的小骆驼而哀鸣不已。祭祀者便在母骆驼哀鸣处进行隆重的祭奠。可是,等到那峰母骆驼死后,就再也没人能够找到成吉思汗的墓葬了。按照记载,成吉思汗去世时,拿白色公驼的顶鬃,放在成吉思汗的嘴上和鼻子上,如果不喘气了,说明灵魂已经附着在这片白色驼毛卜,这时遗体就可以处理掉,而把这团驼毛保存在衣冠家里。
蒙古贵族的密葬习俗

传说成吉思汗下葬时,为保密起见,曾经以上万匹战马在下葬处踏实土地,并以一棵独立的树作为墓碑。为了便于日后能够找到墓地,在成吉思汗的下葬处,当着一峰母骆驼的面,杀死其亲生的一峰小骆驼,将鲜血洒于墓地之上。等到第二年春天绿草发芽后,墓地已经与其他地方无任何异样。在这种情况下,后人在祭祀成吉思汗时,便牵着那峰母骆驼前往。母骆驼来到墓地后便会因想起被杀的小骆驼而哀鸣不已。祭祀者便在母骆驼哀鸣处进行隆重的祭奠。可是,等到那峰母骆驼死后,就再也没人能够找到成吉思汗的墓葬了。按照记载,成吉思汗去世时,拿白色公驼的顶鬃,放在成吉思汗的嘴上和鼻子上,如果不喘气了,说明灵魂已经附着在这片白色驼毛卜,这时遗体就可以处理掉,而把这团驼毛保存在衣冠家里。
达尔扈特守陵人

成吉思汗陵的守护和主持祭祀者为达尔扈特人。最初为守护和祭奠成吉思汗八白室,从成吉思汗宫廷守卫者中挑选出五百户人。他们在每年的十二个月里不分昼夜一丝不苟地守护和供奉成吉思汗陵寝及战旗苏勒德,不纳任何捐税,不服任何兵役,并拥有以祭奠成吉思汗的名义,征收募化祭祀用品的神圣权利,因此称为达尔扈特人,这些达尔扈特人由供奉成吉思汗陵寝的西牙门图德和守卫成吉思汗战旗苏勒德的东牙门图德两大部分组成,牙门图德是主持成吉思汗祭奠,同时管理达尔扈特一切事务的人员。供奉和祭祀成吉思汗陵寝的达尔扈特是由成吉思汗亲信博尔术后代及所属部落人组成。守卫和祭祀成吉思汗战旗苏勒德的达尔扈特人是由成吉思汗丞相木华黎后代及所属部落人组成。
达尔扈特守陵人
成吉思汗陵的守护和主持祭祀者为达尔扈特人。最初为守护和祭奠成吉思汗八白室,从成吉思汗宫廷守卫者中挑选出五百户人。他们在每年的十二个月里不分昼夜一丝不苟地守护和供奉成吉思汗陵寝及战旗苏勒德,不纳任何捐税,不服任何兵役,并拥有以祭奠成吉思汗的名义,征收募化祭祀用品的神圣权利,因此称为达尔扈特人,这些达尔扈特人由供奉成吉思汗陵寝的西牙门图德和守卫成吉思汗战旗苏勒德的东牙门图德两大部分组成,牙门图德是主持成吉思汗祭奠,同时管理达尔扈特一切事务的人员。供奉和祭祀成吉思汗陵寝的达尔扈特是由成吉思汗亲信博尔术后代及所属部落人组成。守卫和祭祀成吉思汗战旗苏勒德的达尔扈特人是由成吉思汗丞相木华黎后代及所属部落人组成。
我们在成吉思汗陵附近看到一片白色蓝顶的漂亮建筑,司机师傅说,这就是达尔扈特人住的地方。

【原创】包头之旅·响沙湾

响沙湾在蒙语中称为“布热芒哈”,意思是“带喇叭的沙丘”。它坐落在距包头50公里的达拉特旗境内库布其沙漠东端,据当地人讲,库布其沙漠的尽头在欧洲。之所以叫响沙湾,是因为一年四季只要天气晴朗干燥,从沙顶下滑便会产生“嗡嗡”似直升飞机马达的轰鸣声;若用双手刨沙,还会发生如同青蛙的叫声。我未曾体验滑沙,只是在附近商店里卖的装有沙子的玻璃瓶玩具中听到了模拟滑沙的响声。
沙坡掩映在蓝天白云下,好似一条金色的卧龙。


沙漠缆车

滑沙的人们在艰难地往上爬







乘坐沙漠冲浪车很刺激,几个急转弯使人惊叫欢呼。





沙漠探险卡丁车更刺激




美丽的图案





骑骆驼要等候较长时间,我们行程匆匆,无缘见到驼队行进在沙漠中的美景啦。

鸣沙,就是会发出声响的沙子。鸣沙,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一种自然现象。美国的长岛、马萨诸塞湾、威尔斯两岸;英国的诺森伯兰海岸;丹麦的波恩贺尔姆岛;波兰的科尔堡;还有蒙古戈壁滩、智利阿塔卡玛沙漠、沙特阿拉伯的一些沙滩和沙漠,都会发出奇特的声响。据说,世界上已经发现了100多种类似的沙滩和沙漠。

在中国也有三个有名的鸣沙地。

第一处,是甘肃省敦煌县城南6千米的鸣沙山。《太平御览》和《大正藏》这两部书里曾经记载过它,那时候叫“神沙山”、“沙角山”。鸣沙山东西大约有40千米长,南北大约有20千米宽,高有数十米,山峰陡峭。它的北麓就是著名的月牙泉。

人们如果登上鸣沙山往下看,只见沙丘一个接着一个,真是沙丘如林。人们如果从山顶顺着沙子往下滑,那沙子就会发出一阵阵的声响不绝于耳。据史书记载,天气晴朗的时候,鸣沙山上就会有丝竹弦的声音,好像在演奏音乐一样。所以,人们称它是“沙岭晴鸣”,是敦煌的一大景观。

传说,古时候有一个大将率领军队出征作战,曾经在这个地方宿营。一天夜晚,天上突然刮起了狂风,刮得黄沙漫天飞舞,遮天盖地,神鬼哭泣。等到风停了以后,大将和他的士兵全都被埋在漫漫黄沙下边,没有一个能够活下来。后来,人们时常可以听见从那山上、从那沙子里传来一阵阵鼓角之声,就好像大将正在带领军队行军作战。所以,人们就把它叫做了“鸣沙山”。

中国的第二处鸣沙地,是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县的沙坡头黄河岸边的鸣沙山。中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在《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这篇文章当中描述过它:“沙高约一百米,沙坡面南坐北,中呈凹形,有很多泉水涌出,这块沙地向来是人们崇拜的对象。据说,每逢农历端阳节,男男女女便会听到这块沙地发出的轰隆的巨响,像打雷一样。

中国的第三处鸣沙地,是库布尔漠罕台川两岸的响沙湾。响沙湾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达拉特旗南25千米的地方,又叫“银肯响沙”。这处沙山有60米高,100米宽。人们只要一走进响沙弯,就会听到各种声音,有的好像手风琴拉出的低沉的乐声,如泣如诉;有的又好像叮当作响的银铃,如醉如狂。

响沙湾里的沙子,发出来的声响有时好像飞机擦过天空发出的轰鸣声,有时又好像航行在大海上的轮船拉响的汽笛声这沙子发出声响有时是因为有风,有时却没有风,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它们都能够发出声音。
鸣沙这种自然现象在世界上不仅分布广,而且沙子发出来声音也是多种多样的。比如说,在美国夏威夷群岛的高阿夷岛上的沙子,会发出一阵阵好像狗叫一样的声音,所以人们称它是“犬吠沙”。苏格兰爱格岛上的沙子,却能发出一种尖锐响亮的声音,就好像食指在拉紧的丝弦上弹了一下。在中国的鸣沙山滚下来,那沙子就会像竺可桢描述的那样“发出轰隆的巨响,像打雷一样。”

鸣沙,又叫做“响沙”、“消沙”和“音乐沙”。人们发现,鸣沙一般都在海滩或者沙漠里边。鸣沙发出来的声响,一般都是在风和日丽或者刮大风的时候,要不就得有人在沙子上边滑动。在潮湿的天气、雨天和冬天的时候,鸣沙一般都不会发出声响。另外,人们还发现,只有直径是0.3~0.5毫米的洁净的石英沙,才能够发出声响,而且沙粒越干燥声响越大。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沙子发出各种各样的声响呢?古时候,由于科学不发达,人们以为这是神鬼在作怪,是地狱的魔鬼在呼叫,是美丽的女妖为了引诱船员们而在沙滩上歌唱,是地下寺院里的钟声在呼唤着僧侣们去祈祷。于是,许许多多带有神秘色彩的故事就在人们当中流传开了。阿拉伯半岛的“钟山”,就有这样一个传说。传说很久很久以前,阿拉伯半岛有一个寺院。寺院的僧侣很多,他们每天都要随着敲响的钟声背诵经文。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里刮起了凶猛的风沙。后来,风沙越来越凶猛,慢慢地就把这个寺院掩埋了,寺院里的僧侣们死的死、逃的逃,从此这里没有人烟。可是,路过这里的牧民和游客却经常听到一阵阵悠扬的钟声,这钟声就是寺院当时每天敲打的那种钟声。人们听了,感到特别纳闷:寺院早就被沙子掩埋了,僧侣们也早就没有了,这钟声是从哪里发出来的呢?又是谁在敲打着大钟呢?嗯,这可能是神灵在敲钟吧!从那以后,人们就把这里的沙山叫做“钟山”了。

苏格兰有一个名字叫布鲁斯特的博物学家听说了这件事情,就专门赶到“钟山”,打算好好地考察一下这是什么原因。他找了一个当地人当作向导,朝着“钟山”爬了上去。布鲁斯特爬着爬着,发现“钟山”上的沙只要一移动,就会发出一种竖琴被轻轻拨动的声音;当沙子移动得特别快的时候,那沙子就发出来一种湿手指在玻璃上摩擦的声音。他还发现,沙子流到山脚以后,激起的回响又像打雷一样。布鲁斯特索性坐在了一块岩石上,仔细地听了起来。忽然,他觉得那声音越来越大,就连自己坐着的那块岩石都被震动了。

人们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这种自然现象,还是近几十年的事情。科学家们经过认真仔细的研究和试验,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看法。

有的人认为,沙粒和沙粒之间的空隙有空气,空气在运动的时候,就构成了一个个“音箱”。当沙丘山崩塌以后,空气在空隙之间出出进进,就会引起空气的震动。当空气震动的频率恰好与这个无形的“音箱”产生共鸣的时候,就会发出声响。

有的人认为,由于不同的风向长期吹动着沙粒,使它们变得颗粒大小均匀,非常洁净,也具有了好像蜂窝一样的孔洞。鸣沙能发出声响,可能就是由这种具有独特表面结构的沙粒之间的摩擦共振造成的。

前苏联一个名叫马里科夫斯基的科学家,在考察了前苏联卡尔岗上的鸣沙以后,提出了这样的一种看法。他认为,每个沙丘的内部,都有一个又密集又潮湿的沙土层,它的深度是随着雨水的多少而改变的。夏天的时候,这个潮湿层的就比较深,它被上面的沙土层全部覆盖了起来,潮湿层的底下又是干燥的沙土层,这就可能构成一个天然的共鸣箱。当沙丘崩塌、沙粒沿着斜坡往下滑动的时候,干燥沙粒的振动波传到潮湿层的时候,就会引发共鸣,使得沙粒的声音扩大无数倍而发出的巨大的声响。

前苏联另一个学者在考察了我国宁夏中卫县沙坡头鸣沙山和内蒙的达拉特旗的响沙湾以后,发现这两处鸣沙地都属于细沙尖,当中的石英沙占了其中的一半多。于是,他认为:石英沙里边有石英晶体。石英晶体具有特殊的压电性质,使得渹沙里边的这些石英沙粒对压力非常敏感,只要一受到挤压就会带电,在电的作用下它又会来来回回地伸缩振动。振动得越厉害,产生的电压就越高;电压越高,振动得就会越厉害。这么一来,沙子就会发出奇妙的声响。

不过,石英沙的分布很广泛,响沙却没有那么普遍,而且一般的鸣沙只要换了一个地方,就会变成“哑巴”,什么声响也不会发出来。所以,好多人认为,鸣沙的形成和当地的特殊地理环境有关。

1979年,我国学者马玉明,写了一篇题目叫《响沙》的文章,提出了新的见解。他认为,响沙的“共鸣箱”不在地下,而是在地面上的空气里边。响沙发出声响,应该有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沙丘高大陡峭。第二个条件是背风向阳,背风坡沙面还必须是月牙状的。第三个条件是沙丘底下一定要有水渗出,形成泉和潭,或者有大的干河槽。马玉明还提出,由于空气湿度、温度和风的速度经常在变化,不断影响着沙粒响声的频率和“共鸣箱”的结构,再加上策动力和沙子本身带有的频率的变化,响沙的响声也会经常变化。人们有时候在下雨天去看响沙,发现响沙不会发出声响,正是由于温度和湿度的改变,把响沙的“共鸣箱”结构破坏了。比如说吧,宁夏中卫县沙坡头的鸣沙山,就是因为周围绿化造林等原因,破坏了共鸣的条件,使得它发不出响声了。

有人不同意马玉明的这种看法。因为外国一些海滨的响沙沙滩是非常平坦的。根本就不存在着什么又高又陡峭的月牙型沙丘,而且它们经常只会在下过雨以后不久,表面层刚刚干燥的时候才发出声响。日本京都府北边有一个丹后半岛,那里有的海水浴场上有两处鸣沙地,一处叫琴引滨,另一处叫击鼓滨。这两处滩涂的声响不仅音色完全不一样,而且季节不同发出来的声响也不一样。所以,有的日本学者认为,海滨响沙最重要的条件是要有洁净的海水不断地冲刷。夏天来这里游泳的人特别多,把海水弄脏以后,沙子就不发出声响了。

我国的几处鸣沙山还有两个特别奇特的地方,在古书里曾经记载着:第一个奇特的地方是山麓都是清泉,尽管周围的沙丘一个紧连着一个,可是千百年来泉水一直没有被黄沙掩埋。第二个奇特的地方是不管有多少人爬到沙山顶上,滑落下来多少沙子,到了第二天风又会把沙子吹到山坡上去,使得沙山变得跟原来一模一样。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它们和响沙的秘密一样,也没有一个能说服人的答案。这个谜团什么时候才能够真正地解开呢?

【原创】包头之旅·希拉穆仁草原(2)

第二天早上将近5点钟,太阳从地平线上喷薄而出。

遛早儿的马儿无人看管,但都被拴上腿“自由”行进,由于绳索的限制,实际上走得很慢。当地人解释说,对不听话的马才给拴马绊,拴前两条腿叫做跳绊,拴前后两条腿叫做顺绊,拴两条前腿和一条后腿叫做三角绊,也说明这是匹很不听话的马。

这匹马被栓了三角绊,几度挣扎,艰难前行。

度假村附近有个敖包。敖包是蒙古语,意为木、石、土堆。旧时遍布蒙古各地,多用石头或沙土堆成,也有用树枝垒成的,今数量已大减。原来是在辽阔的草原上人们用石头堆成的道路和境界的标志,后来逐步演变成祭山神、路神和祈祷丰收、家人幸福平安的象征。在敖包上插上苏德,据说是成吉思汗、忽必烈用过的刀枪,镌刻着开疆扩土的辉煌,把哈达系在苏德上,以表达子孙的敬仰。人们每逢外出远行,凡路经有敖包的地方,都要下马向敖包参拜,祈祷平安。还要往敖包上添上几块石头或几捧土;客人每到敖包前,一般都要按蒙古族习俗顺时针绕3周,同时心中许愿,并在敖包上添加石块以求心愿得偿。清朝以后有了以部落为单位的祭敖包会习俗,祭祀一般都在农历5月中旬举行。仪式结束后,举行传统的赛马、射箭、摔跤、唱歌、跳舞等娱乐活动,姑娘和小伙子则借此机会躲进草丛里,谈情说爱,互诉衷情,这就是敖包相会。一首传唱了半个多世纪的电影插曲“敖包相会”,让敖包尽人皆知。

一望无际的草原



草原上的蚂蚱飞行能力很强

希拉穆仁草原有个出名的红格尔敖包。

红格尔敖包很有气势,前方有两排转经筒



马儿一家三口

母子都是白嘴巴

我的坐骑。我骑上它之后,这匹马的主人给它个指令让它快点跑,它伸出腿踢了主人一下,然后一路上始终以匀速稳稳当当地行走。我骑着它一路走一边抚摸着马头夸奖它听话,没想到我下马和它道别时,亲眼见它的眼睛里涌出了眼泪,竟然滴落在地上,看,他眼睛旁边的毛都打湿了。尽管我说了别人都不相信,但我还是坚信马是通人性的,它能感觉到谁对它好。不过请不要从马的后边绕过,因为它会以为你要伤害它,正确的方法是从马的前面走。
据报道,马对人的态度是爱憎分明。对不喜欢的人,它就把耳朵往后闭,鼻子发出粗重的哼声;遇有人走近,它就走开不理;被惹恼了,它还会攻击人。而见到它喜欢的人,它就会把头贴上来蹭,一副温柔的样子,有时还摇头摆尾。

怎样和马建立起感情呢?骑手说,要经常抚摸马的头部,向马表示好感,还要经常喂它吃东西。和马交流不在乎话多话少,而要有真诚的态度,马能感觉到这一点,并对人产生信任感。请善待马儿吧!
据报道,马对人的态度是爱憎分明。对不喜欢的人,它就把耳朵往后闭,鼻子发出粗重的哼声;遇有人走近,它就走开不理;被惹恼了,它还会攻击人。而见到它喜欢的人,它就会把头贴上来蹭,一副温柔的样子,有时还摇头摆尾。
怎样和马建立起感情呢?骑手说,要经常抚摸马的头部,向马表示好感,还要经常喂它吃东西。和马交流不在乎话多话少,而要有真诚的态度,马能感觉到这一点,并对人产生信任感。请善待马儿吧!
【转载】
一、骑马注意事项

如果您是第一次骑马建议你找马倌牵马,马倌可以保护你的安全。

接近马时不要做剧烈的动作,剧烈的动作会使马受惊。

上马前一定要检查肚带是否已经勒紧,检查缰绳、肚带、脚蹬的牢靠程度,调整好脚蹬的长度。

上马时要从马的左前方上马,不要从马的后方接近马,也不要站在马的后面,防止被马踢伤,无论有无人牵马,自己一定要抓紧缰绳,才能及时控制住马。

抚摸马时,如见马耳朵向后背贴着颈部,表示马可能有攻击动作,这时要及时与马保持距离,另外,不要随便给马喂食,防止马咬伤人。

二、骑马的安全问题

在马上不要做剧烈运动,不要在马上脱换衣服,尤其是颜色鲜艳的衣服,这样做会使马受惊。

骑马时不要放松马的缰绳,缰绳好比是汽车的方向盘可以控制马的一切活动。

骑马下山时不要奔跑,容易马失前蹄,马失前蹄时,应及时提住缰绳,重心后仰。

骑马经过一段时间后,肚带会松,需要重新检查。

骑马时如遇到沟、树、铁丝网及不明物品时,马可能受惊,这时要提前做好准备,减慢速度,改变方向。

小牛正在吃奶,赶紧停车照相,富有雕塑感的照片。


希拉穆仁草原俗称召河,就是因为在希拉穆仁河畔有一座清代喇嘛召庙普会寺而得名。寺院建于乾隆34年(1769年)。普会寺背后环绕着希拉穆仁河。






【原创】包头之旅·希拉穆仁草原(1)

2011年6月底~7月初我去了包头。先到了位于包头北边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的希拉穆仁草原,希拉穆仁的蒙古语意为黄色的河。希拉穆仁草原是典型的高原草场,每当夏秋时节绿草如茵,鲜花遍地。不过由于近期干旱的缘故,我们看到的草高仅约10厘米,并不茂盛。这里距离呼和浩特更近,经常有呼市的旅游团队到来。
入住大自然度假村

现代化的水泥蒙古包



巨大的马头琴

品尝蒙古族风味小吃

制作蒙族食品的用具

这几位蒙族姑娘个个都能飙高音

马头琴看似二胡,但演奏方法不同。

别看蒙古包是圆形的,照样能设计出三星级酒店。床侧两扇门内一个是储物柜,一个是卫生间。


还能有24小时热水

这才是传统的蒙古包,因没有窗户,仅靠顶上采光。

传统蒙古包里要席地而卧

公共盥洗室蒙古包

工作人员的宿舍

餐厅蒙古包

公共卫生间

【原创】漫步在武夷山下

武夷精舍又称紫阳书院、武夷书院、朱文公祠,位于隐屏峰下九曲溪畔,是朱熹于宋淳熙十年(1183年)所建,为其著书立说、倡道讲学之所,也是

朱熹完成《四书集注》并以其为教材进行

教育

实践的一所私立大学

,在中国

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武夷精舍又称紫阳书院、武夷书院、朱文公祠,位于隐屏峰下九曲溪畔,是朱熹于宋淳熙十年(1183年)所建,为其著书立说、倡道讲学之所,也是
朱熹完成《四书集注》并以其为教材进行
教育
实践的一所私立大学
,在中国
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世界朱氏联合会成立于1993年,以促进全世界朱氏宗亲之间的亲睦团结、贡献国际亲善及世界和平、继承发扬以朱子为代表的东方优秀传统文化、修复朱子遗迹为宗旨。拥有11个国家与地区的近40个团体会员,会员遍布世界各地。







用玻璃保护起来的原土坯墙及木窗

朱子讲课的雕塑留了几个空座位,这是让游客坐在那里“滥竽充数”的,呵呵!

进山的路旁凤尾竹形成了天然门洞,遮阳避暑又美观。


这片草地旁的凤尾竹成为游人照相的背景,凤尾竹都是丛生的。




进入天游峰景区后见到这个山洞,这里是最早进入景区的必经之地,现在从边上进入。

洞内可以看到登山阶梯

崩积洞(下图)是武夷山上的一种地质景观,说明上写的是岩体在垂直节理和重力的作用下,崩塌堆积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地下空间。洞内的气温接近当地的年平均温度,夏天洞外热空气与洞内冷空气形成对流,使洞口凉风习习,一片清凉。冬天,洞外冷空气与洞内热空气形成对流,使洞口云雾飘飘,暖意爽人。
武夷山还有一种地质景观“云窝”,实际上也是一种山洞,每当冬春二季的早晚,洞穴里云雾缭绕,胜似仙境,故名云窝。我没有上山,故而没拍到云窝,大家可以从驴友的游记中欣赏到。
http://bbs.lvmama.com/viewthread.php?tid=49990&extra=pageD1&page=1
登天游峰的上山阶梯较陡,有800多级,下山较为平缓,有1000多级台阶,坐轿子上山就只能走下山路了。我没有登峰,从这里就折返回去看武夷精舍了。据说不登天游峰就不算到武夷山,只能留点遗憾了。

山体下的水洞

从九曲大桥上看漂流,别是一番景色。




御茶园里一片片阶梯状茶树田,长势很好。



鸡宝宝与妈妈形影不离


奇特的蓝蜻蜓,仅腹部是蓝色的。

景区内的环保旅游观光车,很像可爱的小火车托马斯,据说是德国制造。

【原创】武夷深处觅红袍

大红袍是武夷岩茶中品质最优异者,到武夷山旅游一般都会去大红袍景区。关于大红袍的来历有多种传说,其一是传说明代有一上京赴考的举人路过武夷山时突然得病,腹痛难忍,巧遇一和尚取所藏名茶泡给他喝,病痛即止。他考中状元之后,前来致谢和尚,问及茶叶出处,得知后脱下大红袍绕茶丛三圈,将其披在茶树上,故得大红袍之名。
大红袍景区在山里




山路一侧种着各种品种的大红袍













走了一段路就是为了看这生长6株大红袍母树,它们已有350多年历史,并

作为古树名木

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这6株茶树从上世纪30年代就有专人看管,最多时曾有一个排的兵看守。2003年投保1亿元人民币产品责任保险。2007年起实行特别管护:停止采摘大红袍母树茶叶,确保其良好生长;茶叶专业技术人员对大红袍母树实行科学管理,并建立详细的管护档案;严格保护大红袍茶叶母树周边的生态环境。2007年最后一次采摘的350年母树大红袍茶叶20克由武夷山市人民政府赠送给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
走了一段路就是为了看这生长6株大红袍母树,它们已有350多年历史,并
作为古树名木
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这6株茶树从上世纪30年代就有专人看管,最多时曾有一个排的兵看守。2003年投保1亿元人民币产品责任保险。2007年起实行特别管护:停止采摘大红袍母树茶叶,确保其良好生长;茶叶专业技术人员对大红袍母树实行科学管理,并建立详细的管护档案;严格保护大红袍茶叶母树周边的生态环境。2007年最后一次采摘的350年母树大红袍茶叶20克由武夷山市人民政府赠送给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
看,下图“大红袍”标志右侧的一小块平地上就是这6株异常珍贵的大红袍母树



石柱上刻着大红袍母树的介绍

附近的茶树梯田


大红袍的模样不太好看,色泽暗褐,条索紧结。

冲泡后汤色橙黄明亮,香气馥郁,而且冲泡七八次仍有香味。我们来之前在一处茶店品过“肉桂”、“水仙”等品种,确实后味甘甜,回味无穷。我将一小杯大红袍功夫茶放大成海碗,以便于看清茶色。

茶店里现买现包装。

大红袍”的故事:

当年中美关系和缓,美国总统尼克松

访华,毛主席把大红袍作为珍贵礼物送给尼克松4两大红袍,尼克松有些不高兴,周恩来

察觉后马上解释:总统先生,主席把半壁江山都送给您了!他指着精美罐子中装着的武夷岩茶大红袍,对尼克松总统说:总统先生,武夷大红袍

是中国历代皇家贡品,1年只有8两,主席送您4两,正好是半壁江山呀!
大红袍”的故事:
当年中美关系和缓,美国总统尼克松
访华,毛主席把大红袍作为珍贵礼物送给尼克松4两大红袍,尼克松有些不高兴,周恩来
察觉后马上解释:总统先生,主席把半壁江山都送给您了!他指着精美罐子中装着的武夷岩茶大红袍,对尼克松总统说:总统先生,武夷大红袍
是中国历代皇家贡品,1年只有8两,主席送您4两,正好是半壁江山呀!

【原创】武夷山市貌

武夷山市是福建省唯一以名山命名的新兴旅游城市,总人口只有21万,通行闽北方言建瓯话(福建东西南北方言各不同,甚至隔座大山就是另一种方言),据说这里的经济发展算是省内较差的。从九曲溪回来我们就住在武夷山市。
我们住在市中心的市政府旁边,对面就是人民公园(也叫列宁公园),园内古树参天,浓荫蔽日。一进大门就看见一座年久失修的纪念碑,正面是朱德题词“闽北革命烈士纪念碑”,东、西、北三面分别刻有陈毅、张鼎丞、邓子恢、叶飞的题词。


闽北革命历史纪念馆

粟裕大将部分骨灰撒放处



新修的徐履峻、陈耿、徐福元、黄立贵、王助、汪林兴闽北六英烈合葬墓和纪念亭

李小化烈士,29岁,龙岩连城县连峰镇李新村人,生前是福建省公安边防总队武夷山边防检查站中尉警官。2007年8月15日,他在武夷山九曲溪里奋力救起了一对落水的母子游客,自己却因力竭牺牲,他的遗体被打捞上来时,仍保持着奋力托举救人的姿势。中央美术学院的师生专门为这一姿势制作了一座塑像“托举”。

公园里有很多高大的樟树,可能是百年古树。人在树下显得很渺小。

广玉兰树开花了

硕大的花朵招蜂引蝶


一丛丛茂密的凤尾竹像高大挺拔的树


市政府大楼应该算是普通的了

街景

马路是坡道


武夷山市的根雕和木雕可能比较有名,因为这种店铺比比皆是。
雕刻精美的茶道桌子


栩栩如生的根雕“鹰”,作者的想象力真让人佩服。


下图应该是木雕



万马奔腾的自然花纹与构图相呼应,更增加了动感。

巧用色彩的根雕

凶狠的豹子

下面两图都是大型根雕
茶圣经典图

彭祖仙凡聚

【原创】九曲溪漂流

5月底散会后,我们乘坐火车来到利武夷山,先到九曲溪漂流。

九曲溪在武夷山下,并贯穿其中,

因有三弯九曲而得名。当地船工对我们说,当年郭沫若来武夷山,曾有诗曰“桂林山水甲天下,不如武夷一小丘”。不过我觉得从九曲溪漂流比起船游漓江,其景致相差较远。这里的旅游管理也欠规范,要给排工小费才肯讲解,而且是夹杂着黄色笑话的讲解,使人感受不到风景的秀美。
5月底散会后,我们乘坐火车来到利武夷山,先到九曲溪漂流。
九曲溪在武夷山下,并贯穿其中,
因有三弯九曲而得名。当地船工对我们说,当年郭沫若来武夷山,曾有诗曰“桂林山水甲天下,不如武夷一小丘”。不过我觉得从九曲溪漂流比起船游漓江,其景致相差较远。这里的旅游管理也欠规范,要给排工小费才肯讲解,而且是夹杂着黄色笑话的讲解,使人感受不到风景的秀美。





树上不是鸟巢,而是涨水时留在树上的垃圾。


竹筏都是二合一的,两家的竹筏并在一起,可以乘坐6人,两位排工一前一后。



武夷山九曲溪两岸的峭壁上,至今仍存有悬棺遗迹十余处。









玉女峰


远观玉女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