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被泰国人视为国宝,也是他们最忠实的朋友。自古以来,大象在泰国人心中就是胜利、昌盛和吉祥的象征。据说在很久以前的一次泰缅之战中,数百头大象载人上阵冲杀,头拱脚踢,很快就打败了缅军,大象也立下了赫赫战功。因此泰国人热爱大象,崇敬大象。在泰国,几乎时时处处都会感受到泰国的“大象文化”。聪明能干的大象在泰国旅游业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它们的精彩表演给游人带来乐趣和享受。
东芭乐园妙趣横生的大象表演,令人对身体笨拙的大象刮目相看,经过训练后的大象个个都身手不凡呢!
鼻尾相牵地出场,就像人们手拉手
雍容华贵的象王
行礼致敬
转呼啦圈
踢足球
打保龄球
骑车
投篮
挥舞彩带
“按摩师”
脚下留情
“画家”作画
那朵朵花儿是用盖章法“画”上去的
力大无比的象鼻
泰国的鳄鱼潭其实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就是鳄鱼多些,设施旧些,环境脏些,观后少吃一些。
在门口欢迎我们的不是主角,是只小猩猩,它老和自己的衣服过不去,穿了脱,脱了穿,反正闲着无聊呗。
泰国鳄鱼只认钱?
小学生来这里参观
爱学习的大猩猩,它看得懂吗?
毒蛇中心的毒蛇任人摆布
取毒液
看毒牙
作者: zhouxing8
【原创】泰新马之旅·泰国大皇宫
2008年夏天利用假期到泰新马旅游,印象很一般,尤其是那几位地陪导游给我留下很不好的印象。我们团遇到的泰国导游有些像黑社会的,软硬兼施地逼迫游客参加各种无聊甚至有些危险的自费项目。而且不知为什么,泰国给我的感觉总是恍若澳门,并经常发生口误
,具体像在哪里却说不出来,只是一种感觉罢了。
http://b.bst.126.net/style/common/htmlEditor/portrait/face/preview/face34.gif
大皇宫位于曼谷市中心区,由一组布局错落的建筑群组成,汇集了绘画、雕刻和装怖艺术的精华。曼谷王朝开国君主拉玛一世登基后,于1782年把首都从吞武里迁至湄南河东岸的曼谷,经历代不断扩建,终于建成规模宏大的大皇宫建筑群。大皇宫是泰国诸多王宫之一,是历代王宫保存最完美、规模最大、最有民族特色的王官,现仅用于举行加冕典礼、宫廷庆祝等仪式。曼谷王朝从拉玛一世到拉玛八世,均居于大皇宫内。1946年拉玛八世在宫中被刺之后,拉玛九世便搬至新宫居住。建筑群共22座,主要建筑是4座各具特色的宫殿,从东向西一字排开,一色的绿色瓷砖屋脊、紫红色琉璃瓦屋顶、凤头飞檐。屋顶是典型的泰国“三顶式结构”,集泰国数百年建筑艺术之大成。有人称此处为“泰国艺术大全”。大皇宫内有四座宏伟建筑,分别是节基宫(Hakri Maha Prasad)、律实宫(Dusit Maha Prasad)、阿玛林宫(Amarin Winitchai Hall)和玉佛寺(Wat Phra Kaeo)。
【原创】济南趵突泉·忆08
2008年1月27日傍晚在济南散会后,利用等火车的间隙逛了趵突泉,里面很小,没有多少自然景观。
在趵突泉公园漱玉泉北侧、柳絮泉东,有一座李清照的纪念堂。李清照是山东章丘人,因她有《漱玉集》在世,后人便依此确定她的故居就在漱玉泉畔。纪念堂系仿宋建筑,大门上挂着郭沫若写的匾额,堂前还有他题写的楹联:“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柳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李清照是婉约派词人,但她的词婉约又不失豪放。李清照还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名字被用作外太空环形山的女性。
【原创】2010新年博鳌行
博鳌的传说:南海龙王敖钦的女儿小龙女艰难中诞下一子,名鳌。此子诞生时,龙翔凤舞、百鸟齐鸣、海天一色金光。而鳌长相奇异:龙头、龟背、麒麟尾。龙王见女儿竟生此怪物,勃然大怒,一气抽出腰间玉带抛向水间形成玉带滩,阻隔鳌母子欲归南海之路。小龙女苦苦哀求,望龙王认鳌,却三秋未果,心力交瘁终面向南海化作龙潭岭。鳌见母此景,凶性大发,兴风作浪,祸及百姓。观音闻讯,足踏莲花赶至南海,与鳌斗法七十二回终将鳌收服。降惊涛骇浪为龙滚河,聚百川千水为万泉河,合纵溢横流为九曲江,指三江汇拢鳌头,直泻南海;赐金牛一头,形成金牛岭;并在三江之地施五百宝器,天降财宝,地涌甘泉,于是财源茂盛达三江一说即由此而来;观音点化鳌成鳌龙,留下原身化作了东屿岛;卸下莲花宝座,即为现在的莲花礅,乘鳌而去,留下身后这片美丽而神奇的宝地——博鳌。
博鳌在海南万泉河与南海的交汇处,属琼海市管辖。有世界自然生态环境保存最完好的江河入海口;有融山、河、湖、海、岛屿于一体,集树林、沙滩、温泉、奇石和田园于一身的美景;有绵延长达10公里的美丽海滩,有众多造化神奇的岛屿与河汊。但使博鳌出名的不是宜人的自然地理环境,而是2002年以来每年定期在此召开的博鳌亚洲论坛。另外,博鳌诸多的室外温泉以及全岛型林克斯风格的高尔夫球场已使这里成为冬季北方人的度假胜地。
2010年新年,我到此地开会两天,住在亚洲论坛永久性会址后面的索菲特酒店西区,酒店的设施、环境比内地同级别的酒店要好多了。
在索菲特酒店楼上眺望博鳌镇
近处是酒店的游泳池,中间是酒店门前停车场,远处是玉带滩。
酒店的花园及游泳池
传说中的鳌,龙头、龟背、麒麟尾。
有点像中山公园的五色土
香蕉树在结出香蕉后生长期结束,树上的枝叶就会逐渐枯死。等到来年再从根部长出新芽,继续向上生长,展开阔大的叶子,再结出新的果实。
这条120 米长的有顶长廊将索菲特酒店和博鳌亚洲论坛主会场连接起来。
海南省琼海市博鳌金海岸大道1号的亚洲论坛永久性会址
玉带滩是一条自然形成的地形狭长的沙滩半岛,外侧南海烟波浩淼一望无际,内侧万泉河、沙美内海湖光山色,内外相映,构成了一幅奇异的景观。玉带滩全长8.5公里,地形地貌酷似美国的迈阿密、澳大利亚的黄金海岸和墨西哥的坎昆,在亚洲区可谓仅此独有,并以分隔海、河最狭窄的沙滩半岛而认定为吉尼斯之最。
码头售票处一个真人大小的标尺很有趣,照片上的漂亮小姑娘还真能以假乱真呢。
玉带滩前不远处,有一个多块黑色巨石组成的岸礁,屹立在南海波浪之中,状如垒卵,突兀嵯峨,那便是“圣公石”。传说它是女娲补天时,不慎泼落的几颗砾石,此石乃有神灵,选中这块风水宝地落定于此。千百年来,任凭风吹浪打,它自岿然不动,一直和玉带滩厮守相望。
站在玉带滩上,面向大海,但见烟波浩渺的南中国海一望无际,层层白浪扑向脚下。放眼远眺,海水的颜色分为3层,略黄、浅蓝、深蓝直至天边。
很奇妙的景致,一边是万泉河、九曲江、龙滚河三江出海(下图右),一边是南海的汹涌波涛(下图左),而细细长长的玉带滩就静静地横卧其间。一条窄窄的、长长的沙滩,千百年来任凭河、海冲刷,稳稳当当地卧于二者之间。
博鳌的温泉
这个温泉紧邻海边,可以边观海边享受温泉
土耳其矿砂浴
下面数张是清早拍摄的,光线不太好。
小鱼温泉最舒服、有趣了。
在海边的温泉观海上日出
热带花卉
三角梅
花中睡美人——睡莲
北方娇贵的扶桑花在海南当作篱笆墙用
合欢花里藏着一只小蜜蜂
不知名的花,是灌木,花很小。哪位读者知其名请告知。
暗红色的朱蕉
海口美兰机场不仅有海南的水果,还有一些台湾产的水果
左边是山竹,果肉像蒜瓣,很好吃的;中间是鸡蛋果,又称蛋黄果、洋石榴,据说里面的果肉就像鸡蛋黄一样;右边是蛇皮果,又称沙叻,据说果肉有点像榴莲。
黄褐色的是人心果,又称人参果。
卖水果的人说这叫椰子王,我以为是一种新品种,其实就是用较老的毛椰子去皮后经过几次抛光打蜡而成,可以保存的时间长一些。不过以前也曾有过用聚氨酯漆涂椰子的事情发生。
顺便提一句,导游告诉我,喝椰子水是要讲究时间的,早上喝是酸的,中午喝是甜的,晚上喝是涩的。难怪我以前没觉得椰子水好喝呢!那天中午12点,我喝干了一个大椰子,味道确实有点甘甜。
从左至右:莲雾、红毛丹等等
释迦凤梨(Atemoya,Custard apple),又称凤梨释迦或蜜释迦,是1908年在美国佛罗里达州所育成之杂交种,其亲本为原产于南美秘鲁与厄瓜多尔等安列斯山之冷子番荔枝及原产于热带美洲、广泛分布于热带与亚热带地区之番荔枝。
原产自澳大利亚的澳芒,颜色漂亮,价格也不菲。
世界上最重的水果菠萝蜜,一般重达5~20kg,最重超过50kg,加之果实肥厚柔软,清甜可口,香味浓郁,故被誉为“热带水果皇后”。
红色的是百香果,又称西番莲,原产地在美国夏威夷。它起源于南美洲的亚马逊河热带雨林,被西班牙的探险家、修道士认为是《圣经》中提到亚当、夏娃所吃的神秘果,故英文称为Passion Fruit,意为恋情、激情、热情之果。
木瓜和小米蕉(皇帝香蕉),别看这里的木瓜是绿的,但是自然熟的,比运到北方的黄色木瓜还好吃。
听导游讲:海南定安县的居丁镇和黄竹镇的猪肉很好吃,在海南也很有名。
这次出差送我去机场的是位的士之星,他在奥运会时曾为维尔布鲁根服务过呢,素质确实很高。我很幸运啊!
【原创】欧洲掠影·法国巴黎(2)
小凯旋门及其旁边的雕塑
小凯旋门(Arc de Triomphe du Carrousel)又叫卡鲁塞尔凯旋门,座落在卢浮宫西边,是拿破仑在1806至1808年之间所建,本来是杜乐丽宫的主要入口,然而法国大革命期间火烧杜乐丽宫,残留遗迹就是杜乐利花园和小凯旋门。整个小凯旋门流露强烈罗马风格,与戴高乐广场上的凯旋门一样都是以拿破仑盛世和战争为主要题材,它的两侧分别是八根科林斯石柱,门前门后有六个浮雕,门楣正中是八个拿破仑时代的士兵,门的最高处有四匹奔跑的骏马,中央是拿破仑的雕像……当然这些都是后来加上去的,当然这些也都是歌颂拿破仑的。门的顶端的四匹骏马是从意大利圣马可教堂搬来的镀金奔马。原物于回815年归还给了意大利,现在的是复制品,青铜战马旁是镀金的和平和胜利女神。
圣女贞德(1412年1月6日~1431年5月30日),被称为“奥尔良的少女”,是法国的民族英雄、军事家,天主教会的圣女,法国人心中的自由女神。英法百年战争时她带领法国军队对抗英军的入侵,支持法查理七世加冕,为法国胜利做出贡献。最终被俘,被宗教裁判所以异端和女巫罪判处她火刑。
莫里斯(Meurice)酒店面朝杜乐丽花园,门前古老的长廊连接着卢浮宫和协和广场,始终洋溢着雍容气势和皇家风范。一百多年来,它以富裕和优雅的品位接待过英国女皇和西班牙国王,还有来自亚非欧美十几个国家的国王、女皇和总统。酒店被称为“国王酒店”,其主餐厅是典型的法国皇宫装饰风格,雕塑精美、富丽堂皇。而酒店的七楼更成为一个神秘豪华的去处,因为这些国家领导人和他们的团队通常选择住在那里。躺在床上,便可以看到巴黎歌剧院的屋顶和远处蒙马特高地上的圣心教堂,床前的窗棂是绝佳的取景框。那里有一个大大的屋顶花园,可以沐浴艾菲尔铁塔的灯火和香榭丽舍大道上的璀璨光辉。它在创立之初曾以接待英国旅游者为主,这里不仅提供最正宗的英国食品,而且所有的职员都说流利的英语——难怪当年的英国女皇访问巴黎,一定要下榻在莫里斯酒店呢!拥有大量艺术品和古董的莫里斯酒店也是艺术家们的至爱,酒店奉行客人的要求要被充分满足的信念。柴可夫斯基在巴黎演出时曾居住在此;毕加索选择这里举行了自己的婚礼晚宴;而西班牙超现实主义大师达利则几乎每年会在这里住上一个月,他还给阿方斯三世住过的房间墙上加上了自己的笔触;亿万富翁弗洛朗斯-古德在此地举办文学午餐,成为巴黎最后的文学沙龙。酒店的周围布满了名牌时装店,Maria Luisa 、Colette、Chanel、Coyard 、John Galliano,还有很多珠宝首饰及名表店。
这是在一条街里拍摄的,可能是酒店的后门。
旺多姆广场(Place Vend?me)是巴黎的著名广场之一,位于巴黎老歌剧院与卢浮宫之间,呈切角长方形,长224米,宽213米。由于旺多姆公爵(1594~1665)的府邸坐落于此,广场因而冠此名。旺多姆公爵是路易十四的爷爷亨利四世的私生子,被称为凯萨先生或波旁(皇族)的凯萨(César de Bourbon)。广场的建筑设计师是于勒·阿尔端·芒萨尔(Jules Hardouin-Mansard, 1646~1708),1702年奠基,1720年广场规模形成。周围的建筑整齐划一,底层开有大型拱门,上有三角楣饰,屋顶有老虎窗。这里还有著名珠光宝气的珠宝品牌店、顶级奢侈品店。15号楼(下图白色篷子处)是举世闻名的利兹(H?tel Ritz)酒店,戴安娜曾经经常下榻于此,1997年8月31日晚,她从这里出来没多久即在阿尔玛桥的隧道内遭遇车祸。11~13号是法国司法部的所在地,12号是著名音乐家肖邦的故居和逝世的地方。
旺多姆纪念铜柱就坐落在广场的中央,1810年拿破仑皇帝下令建立,是模仿罗马的特拉真(Trajane)柱修建的,柱高44米,用法国军队在奥斯特利兹战役中缴获的1250门大炮铸成,上面的螺旋形图案描绘着拿破仑征战的诸多场面,顶上立着拿破仑·波拿巴的铜像。
老佛爷百货基本上是每个中国旅游团必去的最后一个旅游点。同国内的大商场一样,一楼都是化妆品,据说这是为了吸引女士进来购物。我对购物的兴趣不大,只是在玩具区逛逛就出门溜达去了。
“老佛爷”华丽的内部装修
附近的一座教堂
街道旁的建筑上随处可见的精美雕塑,使人感受到巴黎无所不在的艺术气氛。
至此,十天的欧洲之旅结束。
【原创】欧洲掠影·法国巴黎卢浮宫
2008年10月20日上午的日程是参观卢浮宫。一位在法国学艺术的留学生告诉我,他到卢浮宫参观了很多次,还未能将展品看全。由于团体参观的时间不得超过3小时,可想而知我们是怎样的走马观花了。不过即使是短暂的一瞥就足以使我们惊叹:“卢浮宫不愧是一座精美绝伦的艺术圣殿”。
百度:卢浮宫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的塞纳河北岸(右岸),始建于1204年,历经800多年扩建、重修达到今天的规模。卢浮宫占地面积(含草坪)约为45公顷,建筑物占地面积为4.8公顷。全长680米。它的整体建筑呈“U”形,分为新、老两部分,老的建于路易十四时期,新的建于拿破仑时代。宫前的金字塔形玻璃入口,是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藏品中有被誉为世界三宝的《维纳斯》雕像、《蒙娜丽莎》油画和《胜利女神》石雕,更有大量希腊、罗马、埃及及东方的古董,还有法国、意大利的远古遗物。目前卢浮宫宫殿共收藏有40多万件来自世界各国的艺术珍品。法国人将这些艺术珍品根据其来源地和种类分别在六大展馆中展出,即东方艺术馆、古希腊及古罗马艺术馆、古埃及艺术馆、珍宝馆、绘画馆及雕塑馆。其中绘画馆的展品最多,占地面积最大。卢浮宫区有198个展览大厅,最大的大厅长205米。显然,用一天两天的时间根本无法欣赏全部的稀世珍品。
卢浮宫外貌
玻璃金字塔
《中华文摘》:玻璃金字塔看似简单,实则匠心独运,十分巧妙。它模拟5000年前的古埃及金字塔造型,在平坦宽敞的广场上拔地而起,玻璃钢架代替了巨石作为材料,支撑起透明的三角锥体,其边长为35米、高21.6米。四个侧面由673块菱形玻璃拼组而成,总面积约2000平方米。塔身总重量为200吨,其中玻璃净重105吨,金属支架仅有95吨。整个玻璃体清朗透亮,晶莹璀璨,没有丝毫的沉重、拥挤之感。多侧面的玻璃金字塔不仅可以反映巴黎美丽的天空,还为地下设施提供了良好的采光条件,创造性地解决了把古老宫殿改造成现代化美术馆的一系列难题,取得极大成功。不仅体现了现代的艺术风格,而且也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独特尝试。这一建筑正如贝聿铭所称:“它预示将来,从而使卢浮宫达到完美。”金字塔是入口大厅的顶棚,它的一边是大门,其余三边是3个高为5米的小金字塔,由三角形水池和喷泉连成整体,设计别致、简洁、明快,极富现代感。几个小金字塔紧邻玻璃金字塔,清澈的水面映照着金字塔的丽影,更加璀璨耀眼,令人目眩神迷,而喷洒在玻璃面上迷雾般的水流仿佛披散的轻纱,使透明的金字塔更添上一种如梦似幻的风韵。每个三角水池都有巨柱喷泉,像是硕大的水晶柱烘托着晶莹的玻璃金字塔。玻璃金字塔覆盖着全馆的主入口和中央大厅,满足了多项功能要求,成为全馆的枢纽。在形式上,它不是简单地模仿传统,而是有新的突破,成为该馆的新象征。
在卢浮宫中听着美女讲解员轻声细语、清晰明白的讲解,真是一种享受。她是江苏人,来到此地已13年,能成为这里的讲解员,足以说明她的优秀。
从玻璃金字塔里往外看
从展厅看外面的大小金字塔
展品一瞥
被爱神吻醒的普赛克
墨丘利和普赛克
奴隶们
被缚的奴隶(米开朗基罗)
枫丹白露的仙女
自由引导人民
1830年7月,“光荣三天”,即三天革命民变,将国王查理十世(Charles X)赶下了台。后来,路易-菲利普一世取而代之成为国王,尽管巴黎人民试图在1830年7月28日这天重建共和国:画中正是在庆祝这一天。右边,可以透过烟雾看到巴黎圣母院的高塔。在一个巨大的路障上,尸体堆积如山,一个女子手持步枪、挥舞着法兰西三色旗号召人民追随她。她象征共和国。由画中人物的衣着可以看出他们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共和国的左侧,一个男人身穿礼服、头戴高帽,他是资产阶级;再往左,一个战士头戴贝雷帽、手挥佩刀,从他的围裙和裤子可以看出他是制造业工人。
梅杜莎之筏:作品描绘的是1816年皇家海军“梅杜萨”号在塞内加尔海域发生的海难。由于缺少救生艇,149人挤在一个木筏上在大西洋上漂流了12天;只有十几人逃过残杀、疯狂和同类相食活了下来!这场悲剧的主要责任在“梅杜萨”号的船长,他当时已20年不曾航行,是通过政治关系才获取这一职位的。画的视角表现出木筏的极不稳定性。两条对角线是整个构图的框架:一条线把观众的视线引向画面左侧正向木筏扑来的大浪,另一条线把观众的视线引向地平线上几乎看不见的救援船的微小侧影。画中人物表现出各种心理状态:怀抱死去儿子的男人的沮丧和迷茫、垂死者的突然振奋和向救援船挥手的人们的强烈渴望。
年轻殉道者
加拿的婚礼
卢浮宫的三宝之一——蒙娜丽莎,画不大,但在当时已是最大的油画了。她的周围永远围着一圈圈的人。
被运到墓穴边的阿特拉
拿破仑一世与约瑟芬皇后加冕礼
大卫奉拿破仑之命,花费了整整三年时间完成巨作,用画卷纪录下1804年12月2日拿破仑在巴黎圣母院举行加冕仪式的这一不朽的时刻。就像所有的政治宣传作品一样,在这幅画中也有一些对现实的加工:皇帝的母亲端坐于宝座上,位于画面中间很显著的位置。而事实上她因为生儿子的气而没有出席。拿破仑的形象被理想化了,变得更高更瘦,跪在他面前的约瑟芬皇后,也在拿破仑御用画师大卫的笔下年轻了许多。由于拿破仑是自己将皇冠戴到了头上,大卫没有在画中表现他加冕的情节,而是最终选择了不那么有争议的约瑟芬加冕作为主题,但坐在拿破仑身后的教皇庇护七世并非衷心为新皇帝祝祷。画面光线处理的技巧十分娴熟,在一百五十个人物肖像中,很自然地突出了主要人物,并恰到好处地照顾到某件首饰上镶嵌的宝石或某件衣物面料的柔滑。从某种角度来说,大卫是现代摄影师的先驱,就像他们纪录世界重要人物的大事件,在报纸上展现出的奢华场景不禁令民众浮想连翩。而在画面上所有这些人物中,最生动的应该是身穿红衣站在画面右端的外交部长塔列朗(Talleyrand),他似乎对这台透着炫耀味道的好戏投去嘲讽的一瞥。
萨摩色雷斯的胜利女神,卢浮宫的三宝之一,是古希腊人为庆祝胜利而制作。雕像的头部和手臂已然不见,但现存的部分高达3.28米,仍充满着无限的美感,使人联想到她展开双翅,昂首挺胸的勃勃英姿。
拿破仑加冕的王冠(左)和镶有282颗钻石、237颗珍珠、64颗彩色宝石彩色宝石的路易十五加冕王冠(右),法国国王加冕礼用剑(查理曼之剑,下)
舟
米洛岛的维纳斯,卢浮宫的三宝之一。她高达2.04米,亭亭玉立,端庄典雅,大理石的雕像犹如真人一般温暖细致,技巧精妙绝伦,令人叹为观止,被誉为古典传统艺术最精细的作品。虽然她的胳膊残缺,但其遵守黄金分割的身材却完美无瑕,成为最完美的女性美的典范。
卢浮宫古城壕遗迹
古埃及的斯芬克斯像
展厅
阿波罗画廊,这是卢浮宫非常重要的展区,主要陈列王室的珍宝(冠冕、硬石器和珠宝)
卢浮宫的网站上可以欣赏更多的展品和说明,还有详细的参观路线呢。
http://www.louvre.fr/llvr/index.jsp?bmLocale=zh
贝聿铭与卢浮宫的故事(摘自《中华文摘》):自从1793年法国大革命后,卢浮宫成为法国国立美术博物馆。经过将近200年的岁月打磨,卢浮宫日趋老化和残损,馆内灯光昏暗,处处积满灰尘。大部分游客要苦苦搜寻一番才能找到其中一个狭小的入口。而且卢浮宫内极为缺乏贮藏室、处置室和修复实验室等辅助设备,能够展示的艺术品不足存量的1/10。破败不堪的卢浮宫已经远远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了。于是在1981年,在法国总统密特朗主持下,法国政府决定实施“大卢浮宫”计划,大规模地扩建和改造卢浮宫。法国文化部前部长比厄西尼受密特朗总统之托对居世界领先地位的各大博物馆进行访问,询问各馆管理者愿意聘用何人来承担设计改造工作,每个人都说出了贝聿铭的名字。通过反复地考虑,比厄西尼向密特朗总统力荐了著名的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来担任工程的设计工作。他高度评价贝聿铭说:“我对他特别感兴趣是因为他是一位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来到卢浮宫,就像一位满清大员带来历史、文化和传统的问候,又带来美国人的新颖构想。”在他的大力推举下,密特朗总统打破了法国的惯例,未通过公开竞争便直接聘用贝聿铭修复卢浮宫。
贝聿铭拿出了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玻璃金字塔”方案。金字塔是古代文明的象征,正好与卢浮宫700年的历史相互辉映。而采用玻璃这一现代原料制造又为这古老的造型增添了神奇的魅力。这样就可使卢浮宫既能完好地保存它古老神秘的深邃特质,又焕发出昂扬奔放的现代活力。但巴黎人却对由一个外国人来插手处理本国引以为傲的珍宝馆十分不满,有多达九成的巴黎人极力反对建造“玻璃金字塔”。为了表示抗议,卢浮宫博物馆馆长辞职而去。法国建筑界的权威人物也声称玻璃金字塔是“一个毁灭性的庞大装置”。法国的媒体更是竭尽讽刺挖苦之能事。法国人把排斥玻璃金字塔当作捍卫国家文化独立的途径。
但密特朗总统一如既往地支持着贝聿铭。而且,他们还找到了一个同盟者——巴黎市市长希拉克。希拉克建议贝聿铭把和原物一般大小的实体模型放置在卢浮宫前的广场上,用实际显现的效果,来接受公众的检验。事实证明:贝聿铭成功了。整个巴黎终于被“玻璃金字塔”所折服。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终于得以顺利进行。在1988年7月,卢浮宫全部修复完毕。此项工程总建筑面积7万多平方米,耗资63亿法郎。贝聿铭不负众望,他为卢浮宫设计的总入口使这座古老的艺术殿堂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被誉为是法兰西迈入新世纪的标志,成为蜚声全球的建筑杰作。
玻璃金字塔看似简单,实则匠心独运,十分巧妙。它模拟5000年前的古埃及金字塔造型,在平坦宽敞的广场上拔地而起,玻璃钢架代替了巨石作为材料,支撑起透明的三角锥体,其边长为35米、高21.6米。四个侧面由673块菱形玻璃拼组而成,总面积约2000平方米。塔身总重量为200吨,其中玻璃净重105吨,金属支架仅有95吨。整个玻璃体清朗透亮,晶莹璀璨,没有丝毫的沉重、拥挤之感。多侧面的玻璃金字塔不仅可以反映巴黎美丽的天空,还为地下设施提供了良好的采光条件,创造性地解决了把古老宫殿改造成现代化美术馆的一系列难题,取得极大成功。不仅体现了现代的艺术风格,而且也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独特尝试。这一建筑正如贝聿铭所称:“它预示将来,从而使卢浮宫达到完美。”金字塔是入口大厅的顶棚,它的一边是大门,其余三边是3个高为5米的小金字塔,由三角形水池和喷泉连成整体,设计别致、简洁、明快,极富现代感。几个小金字塔紧邻玻璃金字塔,清澈的水面映照着金字塔的丽影,更加璀璨耀眼,令人目眩神迷,而喷洒在玻璃面上迷雾般的水流仿佛披散的轻纱,使透明的金字塔更添上一种如梦似幻的风韵。每个三角水池都有巨柱喷泉,像是硕大的水晶柱烘托着晶莹的玻璃金字塔。玻璃金字塔覆盖着全馆的主入口和中央大厅,满足了多项功能要求,成为全馆的枢纽。在形式上,它不是简单地模仿传统,而是有新的突破,成为该馆的新象征。
1994年,法国电力公司安装完成卢浮宫的整体夜间照明系统,使得入夜后的宫殿更为金碧辉煌,为巴黎增添了不少魅力,再度添加了一处胜景。其实,贝氏在设计玻璃金字塔时,早已考虑到都市空间在夜晚时所扮演的角色,贝聿铭希望拿破仑广场白天是人群集聚之地,玻璃金字塔有“桥”的功能,将来自各方的人“引渡”到不同的三个殿翼;夜晚,玻璃金字塔在灯光照耀下,成为都市焦点,吸引人们来到广场,让美术馆的生命从白天延续到夜晚,让公共空间更能充分得以运用,也更生动。
虽然玻璃金字塔在建造之初,曾在法国引起轩然大波。许多人认为这样“既毁了卢浮宫,又毁了金字塔”,把它抨击得一无是处。但经过时间的洗礼,这个设计越来越显现出它巨大的功能意义和绝美的艺术风格,人们不但不再指责它,反而衷心接受它为巴黎的新象征,称其是“卢浮宫院内飞来的巨大宝石”。
而针对屋内辅助设备不足的问题,贝聿铭设计的核心思想是“既不触动和损害老卢浮宫的历史风貌,又为它增添新世纪的生气和活力”。他大胆设想向地下发展,开掘出广达6万平方米的巨大地下空间,用“减法”在广场下挖出三层“建筑”,设有大厅、剧场、餐厅、商场、书店、复制品店、仓库、停车场等各种设施,充分保证了现代社会的各种需要。他把原来互不连属、参观路线既长又单调的旧宫联系到一起,并置于地下,巧妙地避开了上面场地狭窄和新旧建筑冲突的矛盾。
【原创】欧洲掠影·法国巴黎塞纳河
2008年10月19日下午,我们又风风火火赶往塞纳河的一处码头,开始了船游塞纳河。
百度百科:塞纳河是法国北部大河,全长780公里(485英里),它是欧洲有历史意义的大河之一。塞纳河的河源距巴黎东南275公里。在一片海拔470多米的石灰岩丘陵地带,一个狭窄山谷里有一条小溪,沿溪而上有一个山洞。洞口不高,是人工建筑的,门前没有栅栏。洞里有一尊女神雕像,她白衣素裹,半躺半卧,手里捧着水瓶,嘴角挂着微笑,神色安详,姿态优美。小溪就从这位女神的背后悄悄流出来。显而易见,塞纳河是以泉水为源的。当地的高卢人传说,这位女神名塞纳,是一位降水女神,塞纳河就以她的名字为名。考古学家根据此地出土的木制人断定,塞纳女神至迟在公元前5世纪已降临人间。还有一种说法,距河源不远的地方有个村镇,镇内有个玲珑雅致的小教堂,里面墙壁上图文并茂地记载说:这里曾有个神父,天大旱,他向上帝求雨,上帝为神父的虔诚所感动,终于降雨人间,创造一条河流,以保永无旱灾。这个神父是布尔高尼人,他名字在布尔高尼语中为“塞涅”,翻成法文即“塞纳”,于是这个村镇和教堂教名为“圣·塞涅”。故有人认为,塞纳河名来源于这个神父。
塞纳河上架着的桥据说共有36座,每座桥的造型都有特点,而其中最壮观最金碧辉煌的是亚历山大三世桥了。这座桥以其独一无二的钢结构桥拱,将香榭丽舍和荣军院广场连接起来。建此桥为庆祝俄国与法国的结盟,当时是1900年前后,俄法两国在百年前还是世仇,拿破仑曾挥师攻打俄国,使莫斯科烈火屠城。100年后两国一笑泯恩仇,而且意味深长地将桥通向拿破仑墓。大桥两端四只桥头柱上镀金的雕像,由长着翅膀的小爱神托着,它的华丽造型和色彩在巴黎特别显眼。亚历山大三世桥为全金属结构,长107米,宽40米,考虑到不影响两岸的景观,桥身建造得特别低矮。它是由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作为法俄亲善的礼物,捐赠给法国的,并以尼古拉二世的父亲亚历山大三世名字命名。桥上饰有一些有寓意的女神雕像及四匹奋踢腾空、栩栩如生的石雕飞马,还有许多精雕细琢的金属灯罩。
塞纳河上最美的亚力山大三世大桥(Pont Alexandre Ⅲ)
协和大桥(Pont de la Concorde)
列奥波尔德-塞达-桑戈尔大桥(The Passerelle Léopold-Sédar-Senghor)
皇家大桥(Pont Royal),是巴黎列在新桥(Pont Neuf)和玛丽大桥(Pont Marie)之后第三座古老的桥。左侧应该是卢浮宫的一角。
凯乐塞尔大桥(Pont du Carrousel)
距新桥不远处,是专为行人而建的金属为主体的艺术大桥(Pont des Arts,或 Passerelle des Arts)。桥上种植着花木,有塞纳河上花园之称。站在艺术桥上,只见桥北是卢浮宫,桥南是法兰西研究院,桥东是大法院,曾关押过路易十六王后,桥西就是王桥了,视野开阔,水天一色。
新桥(Pont Neuf)则是最有名的桥,它名叫新桥,实际最古老。1578年由亨利三世奠基,工程因内战中断,到1606年建成已是亨利四世时代了。此桥长238米,宽20米,是巴黎塞纳河上最长的桥。桥有12个拱,每个拱上塑了不知名壮士的头颅,有的怒目圆睁,有的闭目静思。新桥横跨西岱岛,桥下的岛像尖刀似的伸向塞纳河,将河一劈为二。新桥建成后整整两个世纪,一直是巴黎的商业中心,桥上热热闹闹,有书商、自编自演的艺术家、流动摊贩,甚至拔牙者。直到今天,新桥仍激发着艺术家的创作热情。从桥上走过,见桥两边的人行道还建有半圆形石椅,椅面凹凸不平,记载着岁月沧桑。这座巴黎最古老的桥却叫新桥,已有近400年历史了。
圣米歇尔桥(Pont Saint-Michel)由17米宽的椭圆形石拱支撑,石拱间由两个3米厚的大桥墩连接,每个桥墩上方都有字母N的雕刻,这个N 代表了拿破仑。
双倍桥(Pont au Double)
阿西卫士桥(Pont de l’Archeveche)又称大主教桥
圣母桥(Pont Notre-Dame)建于1413年,最早是古罗马人的大桥,现在圣母桥相通连接了左岸和右岸。
巴黎圣母院坐落在西岱岛上,船到这里便掉头返回了。
都尔奈勒桥(Pont de la Tournelle)的桥头上有一座圣·热那维埃夫雕像,日夜守护着塞纳河和巴黎的子民们。据传说公元451年正是由于她的祈祷才击退了入侵者。
我们没有全程游览巴黎境内的塞纳河,看到的桥还不足半数。还有查尔斯·戴高乐桥(Pont Charles-de-Gaulle)、米拉波桥(Pont Mirabeau)、佩蒂特桥(Petit Pont)、兑换桥(Pont au Change)、荣军院大桥(Pont des Invalides)、玛丽大桥(Pont Marie)、阿勒玛桥(Pont del’Alma)、路易·菲利普桥(Pont Louis-Philippe)、德苏利桥(Pont de Sully)、阿荷高勒桥(Pont d’Arcole)、伊纳桥(Pont d’Iena)、米拉博桥等很多美丽的桥,塞纳河沿岸有许许多多古老的著名建筑,真是看不完的景致,听不完的历史故事。
【原创】欧洲掠影·法国巴黎(1)
2008年10月19日驱车前往法国巴黎。因为乘车时间较长,导游怕我们觉得无聊,便一路讲起了故事,从欧洲的历史、经济,讲到酒和香水。总之是想到哪儿讲到哪,看到什么讲什么,最后累得他直说:你们怎么不睡觉啊?参加过不少旅游团,鲜有这样知识渊博又很敬业的导游,我们真是由衷地感激他。
巴黎的四大代表建筑之一——星形广场凯旋门,又称戴高乐广场凯旋门,位于香榭丽舍大街的尽头,它是欧洲100多座凯旋门中最大的一座。凯旋门外墙上刻有取材于1792~1815年间法国战史的巨幅雕像。所有雕像各具特色,同门楣上的花饰浮雕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俨然是一件精美动人的艺术品。正面有四幅浮雕:《马赛曲》、《胜利》、《抵抗》、《和平》,其中最负盛名的是面向香舍丽榭田园大街石柱上,由著名雕刻家弗朗索瓦·吕德设计的“1792年志愿军出发远征”,即《马赛曲》(右柱图),是世界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的不朽艺术杰作。
凯旋门的四周都有门,门内刻有跟随拿破仑·波拿巴远征的286名将军的名字,门上刻有1792年至1815年间的法国战事史。
在凯旋门的正下方,是1920年11月11日建造的无名战士墓,墓是平的,地上嵌着红色的墓志:“这里安息的是为国牺牲的法国军人。”据说,墓中睡着的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牺牲的一位无名战士,他代表着在大战中死难的150万法国官兵。墓前设有长明灯(又称“长明火炬”),每天晚上都准时举行一项拨旺火焰的仪式。每逢节日,就有一面10多米长的法国国旗从拱门顶端垂下来,在无名烈士墓上空迎空飘扬。逢重大节日时,则有一名身着拿破仑时代戎装的战士,手持劈刀,守卫在《马赛曲》雕像前。每年的7月14日,法国举国欢度国庆时,法国总统都要从凯旋门通过;每位总统在其卸职的最后一天也要来此,向无名烈士墓献上一束鲜花。而凯旋门最奇特之处,据说是每当拿破仑周年忌日的黄昏,从香榭里舍大道向西望去,一团落日恰好映在凯旋门的拱形圈里。
飘扬在无名烈士墓上空的法国国旗和欧盟的旗帜。欧盟旗帜上面的12颗金星代表1986年欧共体12个成员国。
正前方就是著名的香榭丽舍大道,这条大街已有百年历史,它集高雅与繁华、浪漫与流行于一身,是世界上最具光彩与盛名的道路。在《基督山伯爵》、《茶花女》和《高老头》等作品中也有对这条大道的描写。
这就是巴黎建筑物的特色,灰顶白墙,整齐一致,典雅和谐。
著名的协和广场却有着一段不和谐的历史,甚至是血腥的历史。协和广场原名为“路易十五广场”,中间铸造的路易十五的骑马雕像,显示其在位时期的威势。但在1789年法国大革命时期,雕像被人民推倒,并改建了断头台,易名为“革命广场”。国王路易十六及其王后在这里被送上断头台,其后也有数千人在此被处决。有个传说:当年由于这里的血腥味道太浓,以至于一群牛从这里经过时都嘎然止步,不欲经过此地而改道绕行了。直到广场被重建,为了纪念战争年代的结束,满足人民祈望和平的愿望,“革命广场”更名为“协和广场”。
中间是有着3400多年历史、高23米、230吨重、由一块完整的巨形玫瑰色花岗岩雕琢而成的埃及方尖碑。当年从埃及卢克索历经两年半海运到法国巴黎可谓是费尽周折,它在此还成为了一个巨形日晷的晷针,而协和广场则成了晷面。方尖碑两侧的两个喷泉实际上是罗马的圣彼得广场喷泉的仿制品,广场的北边是河神喷泉,南边的是海神喷泉。远处三角形尖顶的建筑是国民议会大厦波旁宫。(摄于行进的车中)
巴黎的行道树很有特点,这是什么树?树枝都朝天生长。(摄于行进的车中)
巴黎的四大代表建筑之一——巴黎圣母院。巴黎圣母院是一座哥特式风格的教堂,是古老巴黎的象征。它的地位和历史价值无与伦比,是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建筑之一。雨果曾在《巴黎圣母院》中将其比喻为“石头的交响乐”。
巴黎圣母院后边的花园里竖立着意大利剧作家哥尔多尼的雕像。哥尔多尼曾因遭其他剧作家的攻击,被迫于1762年避居巴黎,并于法国大革命时在贫困中辞世。他的故居在威尼斯,他的作品有《一仆二主》等。
不知其名的建筑
下图亮灯处是1997年8月31日夜间戴安娜出车祸的现场——阿尔马桥隧道(摄于行进的车中)
巴黎的四大代表建筑之一—埃菲尔铁塔,是1889年建成的镂空结构铁塔,位于法国巴黎战神广场,高300米,天线高24米,总高324米。铁塔的设计新颖独特,是世界建筑史上的技术杰作,也是法国和巴黎的标志性建筑。
在铁塔上俯瞰巴黎荣军院,它也是多个博物馆的所在之地,拿破仑的墓地也在此。
在铁塔上俯瞰塞纳河
市中心
铁塔广场
1889年5月15日,为给世界博览会开幕式剪彩,铁塔的设计师居斯塔夫·埃菲尔亲手将法国国旗升上铁塔的300米高空,由此,人们为了纪念他对法国和巴黎的这一贡献,特别还在塔下为他塑造了一座半身铜像。
友好的法国大兵
铁塔下的“另类艺术”
【原创】欧洲掠影·比利时布鲁塞尔
10月18日下午到达比利时的布鲁塞尔。1000年前,布鲁塞尔这片土地还只是塞纳河边的一片沼泽地,法国国王查理在一个小岛上修建了第一座城堡,命名为“布鲁克塞尔(Broekselle)”,意为荒原上的沼泽。到14世纪,布鲁塞尔有了第二道城墙,从而形成了保留至今的五角形城区。
这里是原比利时海关,以前过境是要下车的,欧盟成立后这里已无人把守,汽车可以长驱直入。
入境后看到的是,蓝蓝的天,白白的云,绿油油的草地上点缀着黑白分明的奶牛。开了2个小时车,路边还是一望无际的草地,大片土地上只见牛,不见人。
原子球塔
百度:位于布鲁塞尔市西北郊易明多市立公园内、被誉为布鲁塞尔的“埃菲尔”的原子球,是比利时著名工程师瓦特凯恩于 1958 年为布鲁塞尔万国博览会设计的。博览会闭幕后,展品被拆除,只有原子球原封未动,它成为现代布鲁塞尔的标志。这座建筑物是由 9 个直径 18 米的铝质大圆球组成,每个圆球代表一个原子,各球之间由空心钢管连接,钢管每根长 26 米、直径 3 米。圆球与连接圆球的钢管构成一个正方体图案。这个正方体相当于放大了 1650 亿倍的α铁的正方体晶体结构。8 个圆球位于正方体的 8 个角,另一个圆球位于正方体中心。9 个圆球加上钢架结构总重量为 2200 吨,最高一个球顶离地面 102 米。每个球表面都是用 5800 块三角弧形铝片焊接而成。在阳光照耀下,这座气势雄伟的建筑银光闪烁,更显得新颖别致,堪称标新立异的科学艺术品。每当夜幕降临,每个圆球外面的 9 圈灯泡交替追逐发光,奇妙的灯光点缀着布鲁塞尔的夜景。原子球的设计可谓独具匠心。1958 年的比利时经济繁荣,是欧洲共同体的发起国之一,欧共体的总部就设在布鲁塞尔,因此,比利时首都也成了“西欧的首都”。正巧当时欧共体成员国有 9 个,比利时也共有 9 个省,因此,原子球成为比利时国内团结和西欧联合的象征。原子球不仅是旅游中心,同时也是科普场所。从地面圆形接待大厅可乘升降式电梯直达最高的顶球。顶球专供游客观赏风景,四周为一圈固定的钢化有机玻璃窗,并没有多架望远镜。在顶球远眺,整个布鲁塞尔市历历在目,远近建筑一览无余。在顶球内还设有可供 140 人就餐的餐厅和小商亭,游客在这里既可观景还能品尝美食佳酿。从顶球下来,沿球间斜行的金属管道可依次下到其它各球。下面这些球体内分门别类地陈列着太阳能、原子能、航天技术、天文方面的展品,还有比利时气象事业发展史方面的图表。参观原子球,游客可同时获得有关原子能和航天技术以及比利时最新科技成就等方面的知识,这座建筑也是一个原子博物馆。
途中经过的教堂
这可能是圣母教堂,在车上行进中拍摄
导游关照我们,要注意防范这种穿长裙、黑发、抱小孩的吉普赛人,因为她们能跟踪乞讨一两个小时。她让我想起了《叶塞尼亚》。
比利时凯旋门,1880年为纪念独立50周年和举办博览会而建,现在两旁已辟为皇家艺术和历史博物馆、汽车博物馆、军事博物馆。
新欧盟总部大厦,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法律大街200号一座十字形的大厦内。呈X形的贝尔莱蒙大楼是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最具象征意义的建筑物,自1967年落成后便成为当时欧共体(现欧盟)总部的办公大楼,30多年来,它一直是欧洲联合的象征之一。贝尔莱蒙大楼的产权归比利时政府所有,欧盟以租赁方式享用。由于贝尔莱蒙大楼在建筑时大量采用了石棉这种危害健康的材料,1990年7月,比利时政府和欧共体共同决定对贝尔莱蒙大楼进行彻底去除石棉和整体翻新工程。1991年4月,当时的3500名欧共体官员浩浩荡荡地搬出了贝尔莱蒙大楼,与此同时,比利时政府授权国家公共建筑管理总署全面负责贝尔莱蒙大楼的翻新项目。2004年9月,位于布鲁塞尔欧洲城区的新欧盟总部大厦的主体工程、外部装饰、内部装修几乎全面完成。该大厦是在原欧盟总部大厦基础上改建而成的。新建的欧盟总部大厦与布鲁塞尔现址欧盟总部隔路相对,该大厦据称原为新的北约总部所建。2004年11月1日,新欧盟委员会主席及25个委员开始在这里办公。
行车途中看到的新欧盟总部大厦
比利时皇宫,曾被法国人摧毁,现在所见的是1695年重建、19世纪翻修的部分。皇宫四面皆是巴洛克风格。
比利时皇宫是比利时最宏伟的建筑物,也是比利时国王的寓所。如果皇宫顶上没有插国旗,表明国王不在宫内,这时皇宫免费对外开放参观。皇宫内部参照法国凡尔赛宫的式样,装饰有大量的壁画、水晶灯饰。估计国王不在家的时候不多,反正今天国王在家。看!国旗在高高飘扬。
在这里看到了熟悉的旗帜,这几位青年人不知在做什么?
皇宫前面是布鲁塞尔公园,也是皇宫的后花园
圣弥额尔圣古都勒主教座堂有点像巴黎圣母院
教堂前面的广场很有特色
著名的布鲁塞尔大广场,这里曾被法国文豪雨果誉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广场”。1998年,联合国将其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天鹅咖啡馆(右下方门上有天鹅图案)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当年居住和工作过的地方,位于布鲁塞尔市中心大广场一侧,与著名的市政厅相邻。著名的天鹅咖啡馆是一幢5层的楼房,因门上饰有一只振翅欲飞的白天鹅而得名。1845年2月,马克思由巴黎迁居布鲁塞尔,来这里居住。同年4月,恩格斯也来到这里。从此,天鹅咖啡馆成为他们共同创建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和德意志工人协会的重要活动场所。在此期间马克思写出了著名的《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等作品。现在天鹅咖啡馆也叫天鹅餐厅,已成为身份的象征,必须具有相当社会地位的人物才能自由出入。
转一篇文章:
位于比利时布鲁塞尔市中心的大广场曾被法国文豪雨果誉为“欧洲最美丽的广场”。1998年,联合国将其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不过对于大多数游客来说,大广场的魅力还在于它和著名的《共产党宣言》的渊源。
始建于12世纪的布鲁塞尔“大广场”其实并不大,其美丽在于四周精美的建筑,以及独有的人文故事。在大广场最高建筑市政厅的一侧,有一座外墙镶金的4层小楼,朝广场的正门上饰有一只振翅欲飞的白天鹅,门牌号“9”字经过岁月的洗礼已依稀难辨。
这就是著名的“天鹅之家”餐厅。门的两侧墙上各钉着两块金属牌子,已经是铜锈斑斑,上面分别用法语和荷兰语写着:“1885年4月5日至6日,比利时工人党在此成立。”下面两块铜牌则用法语、荷兰语、英语和德语写着:“卡尔·马克思1847年在此度过。”据介绍,马克思自1845年2月至1848年3月生活在布鲁塞尔。牌子是前年比利时政府为纪念马克思而设立的。
比利时人很看重这个历史遗迹,天鹅之家正门现在被玻璃罩保护起来,不再使用,人们只能从侧门进入餐厅。在餐厅经理范尔多的引导下,《环球时报》记者入内探访。这是一家高档餐厅,内饰金碧辉煌,雅致而富有情调。范尔多对记者说,马克思当年在此居住时,这里只是一家很大众的咖啡馆兼旅馆。1847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就是在这撰写了著名的《共产党宣言》。天鹅之家还成为“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德意志工人协会”的大本营。在当年的旅馆后院,马克思为工人们举行过多场“资本家剥削工人剩余价值”的讲座。遗憾的是,现在天鹅之家已经找不到当年革命活动的遗迹,作为著名美食评级机构“米其林”选出的星级餐厅,天鹅之家经常接待比利时总理和他的朋友们。
比利时民间曾流传这样一种说法,当年马克思是在一支雪茄和一杯葡萄酒的陪伴下写完《共产党宣言》的。但比利时史学家否定了这个说法,理由是马克思当年是作为“危险的革命分子”被德法驱逐后,流放到比利时的,生活上不可能这么“奢侈”。他在比利时3年期间搬了9次家,还生了2个孩子,经济拮据。后来马克思回忆时称比利时是“地主、资本家和神父的天堂”。可见,比利时3年生活给马克思留下的印象不怎么样。
值得一提的是,在马克思离开天鹅之家后,又有一位名人流亡到此。天鹅之家对面的3层小楼,曾是雨果的藏身之处。1851年,雨果参加了共和党人的反政变起义,失败后遭到迫害,被迫化装成排字工流亡到比利时。在大广场居住期间,他开始创作19世纪最伟大的讽刺诗集《惩罚集》,出版后在布鲁塞尔产生了巨大的政治影响。
在天鹅咖啡馆拍照的中国游客更多些
在大广场的右侧是独具风格、雄伟恢宏的布鲁塞尔市政厅。这是一座典型的古代弗兰德哥特式建筑,造型宏伟,空灵高耸,引人注目。市政厅大楼始建于1402年,它上面的厅塔高约91米,塔顶塑有一尊高5米的布鲁塞尔城的守护神圣米歇尔的雕像。市政厅的大门不在正中,厅塔也稍偏一方。其实,厅塔和大门之所以不居正中,是由于整个建筑分别建于3个不同时期,因此才出现目前的规模。厅内装修十分精美,天花板上绘制的图案美妙绝伦,栏杆花纹雕刻精细,雪白色的大理石楼梯,像一条银蛇蜿蜒而上。走廊里布满五彩缤纷的壁画。在许多巨幅肖像画中有比利时的君主像,有曾经统治过布鲁塞尔的西班牙、荷兰、法国等国的国王画像,还有横扫欧洲大陆、被称为“一世之雄”的拿破仑画像。
市政厅建筑真是太高了,想要近距离将它照全可不是件易事。
看完小于连回来又路过这里,天色已晚,白天看起来像蜘蛛网似的灯线全亮了起来,这时我才发现,布鲁塞尔大广场的夜景更加美丽,当然要是能够赶上两年一次的“大广场鲜花地毯节”(8月中旬为期4天)那就更是美不胜收了。这里是需要在不同时间里细细品味的,我们急行军一样的游览又怎能体会其美之所在呢?!
多么可爱的孩子——小于廉,人们有时会将他与比利时相提并论
百度: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中心广场附近的“埃杜弗”街口,有一座引人注目的“撒尿小童”(Manneken Pis)铜雕像。这个小孩蓬松的头发,翘翘的鼻子,光着身子,笑眯眯地站在一个约2米高的大理石雕花台座上,旁若无人地在撒尿。他的“尿”像涓涓细流,长年不息地浇注在下面的水池里,他那天真活泼的姿态,栩栩如生的神采,十分逼真,惹人喜爱!这就是被比利时人民称誉为“布鲁塞尔第一市民”的小于廉(Juliaant)。据传说,14世纪时外国侵略军准备炸毁布鲁塞尔这座城市,小于廉急中生智,用一泡尿浇灭了正在燃烧的导火线,从而挽救了布鲁塞尔古城,使全城百姓幸免于难。比利时人民将小于廉引为自豪,盛赞他那勇敢机智、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另一个传说中他是布莱邦特(Brabant)公爵高德福莱德二世(Godfried II)。1142年,这个两岁领主的部队与格利姆伯根(Grimbergen)领主博施奥茨(Berthouts)的部队作战。他的部队把这个婴儿领主放在篮子里吊在一棵树上以激励己方战士。在这个篮子中,小领主向着敌人撒尿。战斗以敌军的失败告终。
或许由于他太可爱了,曾被盗十几次但都“大难不死”,祝愿小于廉能永远快快乐乐、平平安安地“生长”在他的家乡。
在天鹅咖啡馆侧面有一座中世纪的青铜女神卧像,传说她是幸运女神,因此引来众多游客前来抚摸,以求幸福。
幸运女神被抚摸得周身金光灿灿
德拉莫内歌剧院(de la Monnaie)
德拉莫内歌剧院是比利时最好的歌剧院,该院于1700年在布鲁塞尔开幕,当天演出了吕利和拉洛二人的作品志庆。后来剧院于1820年被毁,1830年在原址重新建成了一座更加雄伟壮大的歌剧院,这座经过10年才建好的新剧院,开幕后不久便上演了奥贝尔的歌剧《波尔蒂契哑女》。此作在比利时是首次演出,引起了剧烈的政治反响,竟引发了对荷兰统治的反叛,最终导致比利时成为独立国家。后来《卡门》一剧在此演出,也获得非凡的成功。之后,该剧院又上演比利时及法国籍作曲家的歌剧,使该院受到了大众的重视。
这里为什么会有堂吉诃德像?
乞讨者
这些生活窘迫的老年人不得不在街头卖艺
晚上入住欧盟总部对面的Euroflat酒店,因为第二天早上又要出发,于是我打算凌晨即起,欧盟拍照。
欧盟总部矗立的一块石碑是纪念“欧盟之父”罗伯特·舒曼的
百度:罗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1886年6月29日~1963年9月4日)是一位法国政治家,曾担任法国的外交部长,以他名字命名的舒曼计划为欧盟的前身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建立铺平了道路。1950年5月9日罗伯特·舒曼公布了重新组建欧洲的历史性的宣言。1951年4月18日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条约在巴黎签署。欧洲煤钢共同体被其视为欧洲在政治上走向联邦的重要一步。然而,由于二战刚刚结束,德国和法国之间的仇恨在民众当中还并未消除,因此罗伯特·舒曼的欧洲共同体思想在法国并没有得到理解,以致他不得不于1952年辞职。1953年,26个欧洲国家签署了《人权和公民基本自由斯特拉斯堡公约》,这一公约受到了罗伯特·舒曼的很大影响。从1953年至1958年,他在很多地方作报告宣传一个联合的欧洲的思想。1955年他出任法国司法部长。1957年的罗马条约将欧洲重新带回到这位“欧洲之父”早在1950年5月9日其宣言中就阐述的道路上。
黎明时的欧盟总部楼下
转一篇小学六年级的语文课文《布鲁塞尔大广场》
作者:卢鸣
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地理环境优越,气候宜人。维度虽与我国的“北极村”漠河相当,气候却似大连般温暖,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景色秀丽。从地图上看,她像一枚金光闪烁的明珠,镶嵌在西欧大陆的中心地带。这种“中心优势”使她得到了众多的青睐。欧洲经济共同体、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都把总部设在这里,使她享有了“西欧首都”的美称。
布鲁塞尔还是一个历史悠久、名胜古迹繁多的古老城市。早在公元979年,查理公爵就选中了森纳河上的圣热里岛定居,布鲁塞尔便以此为中心发展起来。1830年比利时独立时,被定位首都。漫步在布鲁塞尔的大街小巷,一座座雄伟豪迈的古建筑格外引人注目,而始建于12世纪的布鲁塞尔大广场更以独有的风姿显示出这座城市昔日的辉煌。广场地处布鲁塞尔的市中心,占地3400平方米,整个地面由清一色的花岗石铺就,四周又以哥特式、文艺复兴式、路易十四式等风格迥异的建筑环绕,错落有致,风光独秀。
广场侧面的天鹅咖啡馆是一座别具一格又独有意义的建筑。这座五层楼房原为一家旅馆,大门上装饰一只展翅欲飞的白天鹅,天鹅纯白高雅,华贵大方,具有无限的美感。1845年2月,马克思从巴黎迁居布鲁塞尔就住在咖啡馆中。同年4月,恩格斯也从巴黎赶来,咖啡馆成为两位革命导师的重要活动场所。“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德意志工人协会”在此诞生。《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等伟大的著作也在此问世,一个“共产主义幽灵”从此遨游于世界的西方,并很快影响了整个世界。
雄姿勃勃的布鲁塞尔市政厅与天鹅咖啡馆栉比相邻。这座典型的古代弗兰哥特式建筑,始建于1402年,历经78个春秋,直到1480年才竣工。厅内装饰美妙绝伦,巧夺天工。在这里,不同时期、不同国度的历史名人画像济济一堂,有比利时的著名君主,有统治过布鲁塞尔的西班牙、荷兰、法国等国君主的画像,拿破仑的画像依然是那么不可一世。大厅犹如一座博物馆,展示出比利时民族史的风云变幻。而市政厅长官的办公室在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铜像和著名画家鲁本斯的大型油画的映衬下,显得淡雅别致,古色古香,透露出室内主任高雅的艺术品味。
蛮誉全球的“布鲁塞尔第一公民”塑像,矗立在大广场附近的埃杜里弗小巷中。这是一座栩栩如生的男孩铜像,名叫于廉。他的头发卷曲蓬松,小鼻子向上翘起,光着浑圆的屁股,旁若无人地撒出一道弧形尿流。其状其貌,楚楚动人,可笑又可爱。塑像下与喷泉相连,所以小于廉的尿永不枯竭。狂欢节时,小于廉便改尿啤酒一天,游人争相抢饮,独有情趣。关于于廉的身世,留有诸种传说:有的说他在强盗放火时,一泡尿灭了火星拯救了全城;有的说外国入侵者企图炸毁城市时,小于廉挺身而出,撒尿浇熄了导火线,自己中箭身亡;有的说他专爱站在楼顶向出殡人撒尿,激怒了过路的女神,罚他永远撒尿。1698年,巴伐利亚总督路过这里,念他赤身站在刺骨的寒风中,便赐给他金丝礼服穿戴。此举引来宾客们的纷纷效仿,他们争先把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服装赠给小于廉,以致他的衣服多得要专设一个博物馆来收藏。其中就有中国赠送的两套,一套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装,另一套是1979年布鲁塞尔千年大庆时北京派人专程赠送的汉族对襟小裤褂一套。每逢10月1日,小于廉就穿上此装,一副可笑可爱的姿容。
布鲁塞尔大广场经历了近千年的沧桑巨变,如今已是全市的繁华地带,市民的活动中心。每天早晨的花市,每个周日的鸟市,使广场犹如一个大自然的芳草地,百花争艳,百鸟争鸣,一派春光四溢、万物欢欣的景象。
两年一度的八月“大广场鲜花地毯节”,已成为布鲁塞尔市民的一大盛事。“地毯节”之际,广场上人如山海,一派画中仙境,广场中心被五颜六色的鲜花铺成一块巨大的长方形“地毯”,“地毯”中间设置三个圆形喷泉,落珠溅玉般地折射出璀璨的光波,构成了“鲜花地毯”奇美的图案。“鲜花地毯”由一百多万多秋海棠组成。这些色彩艳丽的海棠花均来自距布鲁塞尔约100公里的根特地区的乡村田野,由花农精心采集,连夜运往布鲁塞尔,再由花匠们仔细编织,汇成了花的海洋。1994年,为庆祝“二战”中盟军和比利时军队——“比隆旅”的军徽。灿烂的阳光,把这块艳丽多姿的“鲜花地毯”照耀得五彩缤纷,瑰丽无比,那一束束争芳斗艳的海棠花,那一阵阵沁人心脾的醉人花香,因那段令人难忘额度历史而更艳、更香。
古老繁华的布鲁塞尔,雅典艳丽的大广场,令人向往,令人心醉。久负盛名的古老建筑,华丽气派的现代楼群,让人感慨,让人兴奋。
因为这次是去参加书展,也就听说了比利时布鲁塞尔的长城书店,遗憾的是没有亲眼见到这家书店,转引2001年6月15日央视网站的文章《一个比利时共产党人眼中的中国共产党》留做纪念。
(中央电视台驻欧洲记者 顾玉龙)当年曾经象斯诺一样被毛泽东主席邀请登上天安门城楼的比利时共产党人冯斯自称是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分子,这位1944年参加抵抗运动时加入比利时共产党、并始终信仰共产主义的比利时老人在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80岁生日的时候,向中央电视台驻布鲁塞尔记者谈起了他对中国共产党的敬仰。
冯斯说:“我父母也都是比利时共产党员。1949年以前,我并不知道中国共产党,是新中国成立的隆隆礼炮使我认识了中国共产党。后来,我读了一本法文版的专门介绍中国共产党的书,从而对中国共产党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几十年来我一直订阅《北京周报》,每期《北京周报》的每一篇文章我都要仔细阅读,通过《北京周报》,使我及时了解中国正在发生的变化,并使自己的思想能紧紧跟上这种形势的发展”。
冯斯说:“中国共产党是一个知错就改的政党。中国在文化大革命中错失了许多发展的良机,是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通过自己的反思和努力,纠正了这个错误,走上了经济改革和发展的路子,中国的改革开发大大促进了中国的进步,并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
冯斯老人最大的特点是爱穿被外国人称作“毛服”中山装,冯斯说,在中国爱穿“毛服”人大概已经不多了,在比利时穿“毛服”人只有我一个。冯斯笑着介绍说,在比利时留学的一些中国留学生一见到我就想乐,我奇怪地问他们为什么笑话我?那些学生说,一是因为看到外国人穿中山装觉得奇怪,二是因为冯斯的名字听上去有点像“疯子”冯斯说,我长年穿“毛服”不只是为了纪念毛泽东,而是因为我对中国、对中国共产党的深厚感情,我希望把中国革命的精神继承并发扬下去。现在国际上有一种说法,说什么中国正在变成资本主义,或者说中国正在往资本主义的道路上走,美国有人这么说,比利时也有人持这种观点,说这种话的人往往都是住的是高级别墅、生活非常富裕的人,这些人根本不了解中国。中国是一个正在走向富裕的国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大部分人过上了小康的生活,但中国还有一小部分人还比较贫穷,中国将近80%的人口是农民,中国共产党还需要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所以我觉得中国还需要继续奋斗。
面容清瘦、戴着金丝边眼镜的冯斯是布鲁塞尔长城书店的老板,在他那里,有大量有关介绍中国的各种文字和各类图书,长城书店是海外华人和留学生常去的地方,冯斯气愤地说,有一次来了一个不三不四的人,说要让我散发宣传材料,我一看全是宣传“法轮功”的书,我对那人说,现在全世界都知道被中国政府取缔的“法轮功”是邪教,这些材料没人要看,你统统拿回去。
冯斯说,今年是比利时和中国建交30周年,比利时人民对中国人民都很友好,我感觉美国的人民对中国也是友好的,但美国却有一部分政客对中国就不那么友好,甚至是有敌意的,他们内心深处并不希望中国富强,他们希望把中国搞乱,把中国演变成真正的资本主义国家,所以中国人民一定要当心啊!
【原创】欧洲掠影·卢森堡
卢森堡是现今欧洲大陆仅存的大公国,也是欧洲最富足的国家,在欧盟中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最高,钢铁、金融、广播电视是其三大经济支柱产业。卢森堡东邻德国,南毗法国,西部和北部与比利时接壤。我们从德国去比利时正好从这里穿过。2008年10月18日早上驱车过了德国境内的一座大桥,便进入卢森堡境内长长的隧道。一路上,田野和河流都笼罩在浓浓的雾气之中,就像是披了一层白色的薄纱。在卢森堡仅停留半日,看到的景观也就不多了。
世界闻名的卢森堡大峡谷(又称佩特罗斯大峡谷),深达45米,阿道夫大桥横跨峡谷,是卢森堡的市标之一。
大峡谷将
卢森堡市一分为二,整个城市就建在两侧。
世界闻名的卢森堡大峡谷(又称佩特罗斯大峡谷),深达45米,阿道夫大桥横跨峡谷,是卢森堡的市标之一。
大峡谷将
卢森堡市一分为二,整个城市就建在两侧。
大峡谷将
卢森堡市一分为二,整个城市就建在两侧。
大峡谷将
远处有一座不知其名的大桥
西班牙王宫风格的大公馆
圣母教堂的三个尖顶是后来被加上去的。教堂内供奉着圣母玛利亚。这是著名的晚期哥特式教堂,并兼有法兰西和日耳曼风格,其立柱又带有文艺复兴时代的风格。每逢重大庆典,大公夫妇都要亲临圣母教堂。
从钟楼的时钟可以看到我们到达时已是正午时分
宪法广场上的英雄纪念碑。卢森堡在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均被德国占领,伤亡惨重。纪念碑的雕塑很像荷马史诗中的场景,一个战士在战后卸下头盔,放下盾牌,哀悼阵亡的战友,天使用光环照耀着牺牲者。
雕塑
儿童游乐场
不知名建筑
橱窗里的玩具世界
鲜花市场
各类食物的售货车,购物者寥寥,还都是男性。
切奶酪真是个力气活儿,要用这么长的刀,还要全身用力。
整洁的街道
漂亮的自行车棚
吊臂直刺云天,用这个大家伙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