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欧洲掠影·法国巴黎(2)

小凯旋门及其旁边的雕塑
小凯旋门(Arc de Triomphe du Carrousel)又叫卡鲁塞尔凯旋门,座落在卢浮宫西边,是拿破仑在1806至1808年之间所建,本来是杜乐丽宫的主要入口,然而法国大革命期间火烧杜乐丽宫,残留遗迹就是杜乐利花园和小凯旋门。整个小凯旋门流露强烈罗马风格,与戴高乐广场上的凯旋门一样都是以拿破仑盛世和战争为主要题材,它的两侧分别是八根科林斯石柱,门前门后有六个浮雕,门楣正中是八个拿破仑时代的士兵,门的最高处有四匹奔跑的骏马,中央是拿破仑的雕像……当然这些都是后来加上去的,当然这些也都是歌颂拿破仑的。门的顶端的四匹骏马是从意大利圣马可教堂搬来的镀金奔马。原物于回815年归还给了意大利,现在的是复制品,青铜战马旁是镀金的和平和胜利女神。



圣女贞德(1412年1月6日~1431年5月30日),被称为“奥尔良的少女”,是法国的民族英雄、军事家,天主教会的圣女,法国人心中的自由女神。英法百年战争时她带领法国军队对抗英军的入侵,支持法查理七世加冕,为法国胜利做出贡献。最终被俘,被宗教裁判所以异端和女巫罪判处她火刑。

莫里斯(Meurice)酒店面朝杜乐丽花园,门前古老的长廊连接着卢浮宫和协和广场,始终洋溢着雍容气势和皇家风范。一百多年来,它以富裕和优雅的品位接待过英国女皇和西班牙国王,还有来自亚非欧美十几个国家的国王、女皇和总统。酒店被称为“国王酒店”,其主餐厅是典型的法国皇宫装饰风格,雕塑精美、富丽堂皇。而酒店的七楼更成为一个神秘豪华的去处,因为这些国家领导人和他们的团队通常选择住在那里。躺在床上,便可以看到巴黎歌剧院的屋顶和远处蒙马特高地上的圣心教堂,床前的窗棂是绝佳的取景框。那里有一个大大的屋顶花园,可以沐浴艾菲尔铁塔的灯火和香榭丽舍大道上的璀璨光辉。它在创立之初曾以接待英国旅游者为主,这里不仅提供最正宗的英国食品,而且所有的职员都说流利的英语——难怪当年的英国女皇访问巴黎,一定要下榻在莫里斯酒店呢!拥有大量艺术品和古董的莫里斯酒店也是艺术家们的至爱,酒店奉行客人的要求要被充分满足的信念。柴可夫斯基在巴黎演出时曾居住在此;毕加索选择这里举行了自己的婚礼晚宴;而西班牙超现实主义大师达利则几乎每年会在这里住上一个月,他还给阿方斯三世住过的房间墙上加上了自己的笔触;亿万富翁弗洛朗斯-古德在此地举办文学午餐,成为巴黎最后的文学沙龙。酒店的周围布满了名牌时装店,Maria Luisa 、Colette、Chanel、Coyard 、John Galliano,还有很多珠宝首饰及名表店。
这是在一条街里拍摄的,可能是酒店的后门。


旺多姆广场(Place Vend?me)是巴黎的著名广场之一,位于巴黎老歌剧院与卢浮宫之间,呈切角长方形,长224米,宽213米。由于旺多姆公爵(1594~1665)的府邸坐落于此,广场因而冠此名。旺多姆公爵是路易十四的爷爷亨利四世的私生子,被称为凯萨先生或波旁(皇族)的凯萨(César de Bourbon)。广场的建筑设计师是于勒·阿尔端·芒萨尔(Jules Hardouin-Mansard, 1646~1708),1702年奠基,1720年广场规模形成。周围的建筑整齐划一,底层开有大型拱门,上有三角楣饰,屋顶有老虎窗。这里还有著名珠光宝气的珠宝品牌店、顶级奢侈品店。15号楼(下图白色篷子处)是举世闻名的利兹(H?tel Ritz)酒店,戴安娜曾经经常下榻于此,1997年8月31日晚,她从这里出来没多久即在阿尔玛桥的隧道内遭遇车祸。11~13号是法国司法部的所在地,12号是著名音乐家肖邦的故居和逝世的地方。


旺多姆纪念铜柱就坐落在广场的中央,1810年拿破仑皇帝下令建立,是模仿罗马的特拉真(Trajane)柱修建的,柱高44米,用法国军队在奥斯特利兹战役中缴获的1250门大炮铸成,上面的螺旋形图案描绘着拿破仑征战的诸多场面,顶上立着拿破仑·波拿巴的铜像。

老佛爷百货基本上是每个中国旅游团必去的最后一个旅游点。同国内的大商场一样,一楼都是化妆品,据说这是为了吸引女士进来购物。我对购物的兴趣不大,只是在玩具区逛逛就出门溜达去了。


“老佛爷”华丽的内部装修

附近的一座教堂

街道旁的建筑上随处可见的精美雕塑,使人感受到巴黎无所不在的艺术气氛。


至此,十天的欧洲之旅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