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20日上午的日程是参观卢浮宫。一位在法国学艺术的留学生告诉我,他到卢浮宫参观了很多次,还未能将展品看全。由于团体参观的时间不得超过3小时,可想而知我们是怎样的走马观花了。不过即使是短暂的一瞥就足以使我们惊叹:“卢浮宫不愧是一座精美绝伦的艺术圣殿”。
百度:卢浮宫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的塞纳河北岸(右岸),始建于1204年,历经800多年扩建、重修达到今天的规模。卢浮宫占地面积(含草坪)约为45公顷,建筑物占地面积为4.8公顷。全长680米。它的整体建筑呈“U”形,分为新、老两部分,老的建于路易十四时期,新的建于拿破仑时代。宫前的金字塔形玻璃入口,是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藏品中有被誉为世界三宝的《维纳斯》雕像、《蒙娜丽莎》油画和《胜利女神》石雕,更有大量希腊、罗马、埃及及东方的古董,还有法国、意大利的远古遗物。目前卢浮宫宫殿共收藏有40多万件来自世界各国的艺术珍品。法国人将这些艺术珍品根据其来源地和种类分别在六大展馆中展出,即东方艺术馆、古希腊及古罗马艺术馆、古埃及艺术馆、珍宝馆、绘画馆及雕塑馆。其中绘画馆的展品最多,占地面积最大。卢浮宫区有198个展览大厅,最大的大厅长205米。显然,用一天两天的时间根本无法欣赏全部的稀世珍品。
卢浮宫外貌
玻璃金字塔
《中华文摘》:玻璃金字塔看似简单,实则匠心独运,十分巧妙。它模拟5000年前的古埃及金字塔造型,在平坦宽敞的广场上拔地而起,玻璃钢架代替了巨石作为材料,支撑起透明的三角锥体,其边长为35米、高21.6米。四个侧面由673块菱形玻璃拼组而成,总面积约2000平方米。塔身总重量为200吨,其中玻璃净重105吨,金属支架仅有95吨。整个玻璃体清朗透亮,晶莹璀璨,没有丝毫的沉重、拥挤之感。多侧面的玻璃金字塔不仅可以反映巴黎美丽的天空,还为地下设施提供了良好的采光条件,创造性地解决了把古老宫殿改造成现代化美术馆的一系列难题,取得极大成功。不仅体现了现代的艺术风格,而且也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独特尝试。这一建筑正如贝聿铭所称:“它预示将来,从而使卢浮宫达到完美。”金字塔是入口大厅的顶棚,它的一边是大门,其余三边是3个高为5米的小金字塔,由三角形水池和喷泉连成整体,设计别致、简洁、明快,极富现代感。几个小金字塔紧邻玻璃金字塔,清澈的水面映照着金字塔的丽影,更加璀璨耀眼,令人目眩神迷,而喷洒在玻璃面上迷雾般的水流仿佛披散的轻纱,使透明的金字塔更添上一种如梦似幻的风韵。每个三角水池都有巨柱喷泉,像是硕大的水晶柱烘托着晶莹的玻璃金字塔。玻璃金字塔覆盖着全馆的主入口和中央大厅,满足了多项功能要求,成为全馆的枢纽。在形式上,它不是简单地模仿传统,而是有新的突破,成为该馆的新象征。
在卢浮宫中听着美女讲解员轻声细语、清晰明白的讲解,真是一种享受。她是江苏人,来到此地已13年,能成为这里的讲解员,足以说明她的优秀。
从玻璃金字塔里往外看
从展厅看外面的大小金字塔
展品一瞥
被爱神吻醒的普赛克
墨丘利和普赛克
奴隶们
被缚的奴隶(米开朗基罗)
枫丹白露的仙女
自由引导人民
1830年7月,“光荣三天”,即三天革命民变,将国王查理十世(Charles X)赶下了台。后来,路易-菲利普一世取而代之成为国王,尽管巴黎人民试图在1830年7月28日这天重建共和国:画中正是在庆祝这一天。右边,可以透过烟雾看到巴黎圣母院的高塔。在一个巨大的路障上,尸体堆积如山,一个女子手持步枪、挥舞着法兰西三色旗号召人民追随她。她象征共和国。由画中人物的衣着可以看出他们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共和国的左侧,一个男人身穿礼服、头戴高帽,他是资产阶级;再往左,一个战士头戴贝雷帽、手挥佩刀,从他的围裙和裤子可以看出他是制造业工人。
梅杜莎之筏:作品描绘的是1816年皇家海军“梅杜萨”号在塞内加尔海域发生的海难。由于缺少救生艇,149人挤在一个木筏上在大西洋上漂流了12天;只有十几人逃过残杀、疯狂和同类相食活了下来!这场悲剧的主要责任在“梅杜萨”号的船长,他当时已20年不曾航行,是通过政治关系才获取这一职位的。画的视角表现出木筏的极不稳定性。两条对角线是整个构图的框架:一条线把观众的视线引向画面左侧正向木筏扑来的大浪,另一条线把观众的视线引向地平线上几乎看不见的救援船的微小侧影。画中人物表现出各种心理状态:怀抱死去儿子的男人的沮丧和迷茫、垂死者的突然振奋和向救援船挥手的人们的强烈渴望。
年轻殉道者
加拿的婚礼
卢浮宫的三宝之一——蒙娜丽莎,画不大,但在当时已是最大的油画了。她的周围永远围着一圈圈的人。
被运到墓穴边的阿特拉
拿破仑一世与约瑟芬皇后加冕礼
大卫奉拿破仑之命,花费了整整三年时间完成巨作,用画卷纪录下1804年12月2日拿破仑在巴黎圣母院举行加冕仪式的这一不朽的时刻。就像所有的政治宣传作品一样,在这幅画中也有一些对现实的加工:皇帝的母亲端坐于宝座上,位于画面中间很显著的位置。而事实上她因为生儿子的气而没有出席。拿破仑的形象被理想化了,变得更高更瘦,跪在他面前的约瑟芬皇后,也在拿破仑御用画师大卫的笔下年轻了许多。由于拿破仑是自己将皇冠戴到了头上,大卫没有在画中表现他加冕的情节,而是最终选择了不那么有争议的约瑟芬加冕作为主题,但坐在拿破仑身后的教皇庇护七世并非衷心为新皇帝祝祷。画面光线处理的技巧十分娴熟,在一百五十个人物肖像中,很自然地突出了主要人物,并恰到好处地照顾到某件首饰上镶嵌的宝石或某件衣物面料的柔滑。从某种角度来说,大卫是现代摄影师的先驱,就像他们纪录世界重要人物的大事件,在报纸上展现出的奢华场景不禁令民众浮想连翩。而在画面上所有这些人物中,最生动的应该是身穿红衣站在画面右端的外交部长塔列朗(Talleyrand),他似乎对这台透着炫耀味道的好戏投去嘲讽的一瞥。
萨摩色雷斯的胜利女神,卢浮宫的三宝之一,是古希腊人为庆祝胜利而制作。雕像的头部和手臂已然不见,但现存的部分高达3.28米,仍充满着无限的美感,使人联想到她展开双翅,昂首挺胸的勃勃英姿。
拿破仑加冕的王冠(左)和镶有282颗钻石、237颗珍珠、64颗彩色宝石彩色宝石的路易十五加冕王冠(右),法国国王加冕礼用剑(查理曼之剑,下)
舟
米洛岛的维纳斯,卢浮宫的三宝之一。她高达2.04米,亭亭玉立,端庄典雅,大理石的雕像犹如真人一般温暖细致,技巧精妙绝伦,令人叹为观止,被誉为古典传统艺术最精细的作品。虽然她的胳膊残缺,但其遵守黄金分割的身材却完美无瑕,成为最完美的女性美的典范。
卢浮宫古城壕遗迹
古埃及的斯芬克斯像
展厅
阿波罗画廊,这是卢浮宫非常重要的展区,主要陈列王室的珍宝(冠冕、硬石器和珠宝)
卢浮宫的网站上可以欣赏更多的展品和说明,还有详细的参观路线呢。
http://www.louvre.fr/llvr/index.jsp?bmLocale=zh
贝聿铭与卢浮宫的故事(摘自《中华文摘》):自从1793年法国大革命后,卢浮宫成为法国国立美术博物馆。经过将近200年的岁月打磨,卢浮宫日趋老化和残损,馆内灯光昏暗,处处积满灰尘。大部分游客要苦苦搜寻一番才能找到其中一个狭小的入口。而且卢浮宫内极为缺乏贮藏室、处置室和修复实验室等辅助设备,能够展示的艺术品不足存量的1/10。破败不堪的卢浮宫已经远远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了。于是在1981年,在法国总统密特朗主持下,法国政府决定实施“大卢浮宫”计划,大规模地扩建和改造卢浮宫。法国文化部前部长比厄西尼受密特朗总统之托对居世界领先地位的各大博物馆进行访问,询问各馆管理者愿意聘用何人来承担设计改造工作,每个人都说出了贝聿铭的名字。通过反复地考虑,比厄西尼向密特朗总统力荐了著名的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来担任工程的设计工作。他高度评价贝聿铭说:“我对他特别感兴趣是因为他是一位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来到卢浮宫,就像一位满清大员带来历史、文化和传统的问候,又带来美国人的新颖构想。”在他的大力推举下,密特朗总统打破了法国的惯例,未通过公开竞争便直接聘用贝聿铭修复卢浮宫。
贝聿铭拿出了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玻璃金字塔”方案。金字塔是古代文明的象征,正好与卢浮宫700年的历史相互辉映。而采用玻璃这一现代原料制造又为这古老的造型增添了神奇的魅力。这样就可使卢浮宫既能完好地保存它古老神秘的深邃特质,又焕发出昂扬奔放的现代活力。但巴黎人却对由一个外国人来插手处理本国引以为傲的珍宝馆十分不满,有多达九成的巴黎人极力反对建造“玻璃金字塔”。为了表示抗议,卢浮宫博物馆馆长辞职而去。法国建筑界的权威人物也声称玻璃金字塔是“一个毁灭性的庞大装置”。法国的媒体更是竭尽讽刺挖苦之能事。法国人把排斥玻璃金字塔当作捍卫国家文化独立的途径。
但密特朗总统一如既往地支持着贝聿铭。而且,他们还找到了一个同盟者——巴黎市市长希拉克。希拉克建议贝聿铭把和原物一般大小的实体模型放置在卢浮宫前的广场上,用实际显现的效果,来接受公众的检验。事实证明:贝聿铭成功了。整个巴黎终于被“玻璃金字塔”所折服。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终于得以顺利进行。在1988年7月,卢浮宫全部修复完毕。此项工程总建筑面积7万多平方米,耗资63亿法郎。贝聿铭不负众望,他为卢浮宫设计的总入口使这座古老的艺术殿堂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被誉为是法兰西迈入新世纪的标志,成为蜚声全球的建筑杰作。
玻璃金字塔看似简单,实则匠心独运,十分巧妙。它模拟5000年前的古埃及金字塔造型,在平坦宽敞的广场上拔地而起,玻璃钢架代替了巨石作为材料,支撑起透明的三角锥体,其边长为35米、高21.6米。四个侧面由673块菱形玻璃拼组而成,总面积约2000平方米。塔身总重量为200吨,其中玻璃净重105吨,金属支架仅有95吨。整个玻璃体清朗透亮,晶莹璀璨,没有丝毫的沉重、拥挤之感。多侧面的玻璃金字塔不仅可以反映巴黎美丽的天空,还为地下设施提供了良好的采光条件,创造性地解决了把古老宫殿改造成现代化美术馆的一系列难题,取得极大成功。不仅体现了现代的艺术风格,而且也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独特尝试。这一建筑正如贝聿铭所称:“它预示将来,从而使卢浮宫达到完美。”金字塔是入口大厅的顶棚,它的一边是大门,其余三边是3个高为5米的小金字塔,由三角形水池和喷泉连成整体,设计别致、简洁、明快,极富现代感。几个小金字塔紧邻玻璃金字塔,清澈的水面映照着金字塔的丽影,更加璀璨耀眼,令人目眩神迷,而喷洒在玻璃面上迷雾般的水流仿佛披散的轻纱,使透明的金字塔更添上一种如梦似幻的风韵。每个三角水池都有巨柱喷泉,像是硕大的水晶柱烘托着晶莹的玻璃金字塔。玻璃金字塔覆盖着全馆的主入口和中央大厅,满足了多项功能要求,成为全馆的枢纽。在形式上,它不是简单地模仿传统,而是有新的突破,成为该馆的新象征。
1994年,法国电力公司安装完成卢浮宫的整体夜间照明系统,使得入夜后的宫殿更为金碧辉煌,为巴黎增添了不少魅力,再度添加了一处胜景。其实,贝氏在设计玻璃金字塔时,早已考虑到都市空间在夜晚时所扮演的角色,贝聿铭希望拿破仑广场白天是人群集聚之地,玻璃金字塔有“桥”的功能,将来自各方的人“引渡”到不同的三个殿翼;夜晚,玻璃金字塔在灯光照耀下,成为都市焦点,吸引人们来到广场,让美术馆的生命从白天延续到夜晚,让公共空间更能充分得以运用,也更生动。
虽然玻璃金字塔在建造之初,曾在法国引起轩然大波。许多人认为这样“既毁了卢浮宫,又毁了金字塔”,把它抨击得一无是处。但经过时间的洗礼,这个设计越来越显现出它巨大的功能意义和绝美的艺术风格,人们不但不再指责它,反而衷心接受它为巴黎的新象征,称其是“卢浮宫院内飞来的巨大宝石”。
而针对屋内辅助设备不足的问题,贝聿铭设计的核心思想是“既不触动和损害老卢浮宫的历史风貌,又为它增添新世纪的生气和活力”。他大胆设想向地下发展,开掘出广达6万平方米的巨大地下空间,用“减法”在广场下挖出三层“建筑”,设有大厅、剧场、餐厅、商场、书店、复制品店、仓库、停车场等各种设施,充分保证了现代社会的各种需要。他把原来互不连属、参观路线既长又单调的旧宫联系到一起,并置于地下,巧妙地避开了上面场地狭窄和新旧建筑冲突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