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古都金陵·秦淮河

秦淮河也是南京一景,不论是在

文德桥上观夜景,还是乘坐画舫欣赏秦淮河两岸风光,都是很惬意的事情。
秦淮河也是南京一景,不论是在
文德桥上观夜景,还是乘坐画舫欣赏秦淮河两岸风光,都是很惬意的事情。
文德桥有许多传说。据说每年农历11月15日夜,在桥上可看到两侧河水中各有半个月亮。有一年李白来到文德桥附近酒楼饮酒赋诗,并趁着酒兴上文德桥观景,他发现月亮掉在水里,便醉意朦胧地跳下桥去,张开双臂捞月。由于到文德桥来赏月的人太多,曾多次发生桥栏塌陷事故,也由此生出“文德桥的栏杆——靠不住”这个南京人的歇后语。相传有一年桥塌事故时,幼年的茅以升因

生病在家未能去观看龙舟,后来听小伙伴们讲述其事,便暗下决心修建桥梁。
文德桥有许多传说。据说每年农历11月15日夜,在桥上可看到两侧河水中各有半个月亮。有一年李白来到文德桥附近酒楼饮酒赋诗,并趁着酒兴上文德桥观景,他发现月亮掉在水里,便醉意朦胧地跳下桥去,张开双臂捞月。由于到文德桥来赏月的人太多,曾多次发生桥栏塌陷事故,也由此生出“文德桥的栏杆——靠不住”这个南京人的歇后语。相传有一年桥塌事故时,幼年的茅以升因
生病在家未能去观看龙舟,后来听小伙伴们讲述其事,便暗下决心修建桥梁。


























四年前曾经在白天来过此地,秦淮河也很美,参见“

南京秦淮河·忆08

【原创】古都金陵·住行

5月下旬一个周末去南京。南京是六朝古都、十朝都会。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言: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痕迹。你可以揣摩,你可以凭吊,可以悠然遐想……。


酒店里的巨幅壁画都体现出历史文化名城的特点


餐厅的装饰却让我误以为身处坡国

窗外是正在施工的南京博物院和远处的紫金山

在位于38层的餐厅可以看到月牙湖和一片市区建筑


中山东路长5公里、宽40米,西起新街口广场,东至中山门,据说是1929年为迎接孙中山灵枢,从下关中山码头直到中山陵修建的全长20公里的迎陵大道的一部分。道路宽广笔直,两旁有一排(以前好像是两排)高大的法国梧桐,郁郁葱葱,遮天蔽日。沿线特别是东段北侧集中分布着一批优秀民国建筑,是南京市重点打造的景观道路。到南京应该去中山东路走一走,看一看。
法国梧桐硕大的树干像一位巨人展开的双臂,为路人遮阳挡雨。据说在修建地铁时曾搬过家。




南京的地铁干净,换乘方便,一号线因分为两岔,乘车时要看清楚电子站牌上显示本次列车的终点。

新建的南京南站有6个南京站大小,被誉为亚洲第一大高铁站。乘地铁即可到达。站台上有车厢号的标识,乘客在此排队有序上车。

【原创】温馨麋鹿情

在遥远的河对岸捕捉到温馨的画面


花喜鹊被感动鸟

花喜鹊在想:我的妈妈呢?





喂完奶,麋鹿妈妈才顾上自己吃饭,带着孩子们过河进餐。

小家伙的水性不错

唉!剩饭不多了,也没能力和这些“大男人”抢啊。

小家伙吃饱了,自顾自一边儿玩去了。


耳鬓厮磨


【原创】南海子麋鹿苑

二三百万年以前,在中国东部的平原上出现了一种奇特的动物,它的角似鹿非鹿,脸似马非马,蹄似牛非牛,尾似驴非驴,这就是后来被俗称为“四不象”的麋鹿。1865年养在北京南苑皇家猎苑中的世界上最后一群麋鹿,被法国传教士阿芒·大卫发现并介绍到欧洲,使它名扬海外。1900年的一个夏夜,八国联军将南苑的麋鹿劫掠至欧洲,从此这一物种在其故土销声匿迹。1985年,经多方协商,首批20头麋鹿乘坐飞机,从英国回归故里南苑的南海子麋鹿苑。如今,麋鹿已在湖北石首23000亩的自然保护区内实现了真正的野外生存。
麋鹿苑除周一外,每天都可以免费参观。不过最好进南海子公园的西门,这里离麋鹿苑较近。幸运的是,我们到来之时(不到10点)正赶上麋鹿吃“饭”,工作人员开着汽车给它们运送青草。麋鹿们吃得真香,有人借机数数,基本在107~110头之间。实际上麋鹿苑现有150头麋鹿。










角似鹿非鹿,脸似马非马,蹄似牛非牛

似驴非驴

。麋鹿的身份信息就在它的耳环里

似驴非驴

。麋鹿的身份信息就在它的耳环里
似驴非驴



珊瑚般美丽的犄角

一头麋鹿涉水赶来吃饭


鹿角作为公鹿的第二性征,每年都有一个从茸质到骨质的转变过程,当其尚处于茸质时,公鹿们十分在意这副还是很娇嫩的桂冠,从不用茸角相抵撞,此时若有争斗,他们宁愿后腿支立,用前蹄拍击对方。待到鹿角长过3个月形成骨质角,不再是活组织而无痛感后,雄鹿便该出角时就出角,鹿角真正成了他们披坚执锐的武器了。

我们真的赶上了麋鹿“打架”,可惜等拿起相机拍照时,他们已经和好了。又等待许久,它们都相安无事。
鹿角作为公鹿的第二性征,每年都有一个从茸质到骨质的转变过程,当其尚处于茸质时,公鹿们十分在意这副还是很娇嫩的桂冠,从不用茸角相抵撞,此时若有争斗,他们宁愿后腿支立,用前蹄拍击对方。待到鹿角长过3个月形成骨质角,不再是活组织而无痛感后,雄鹿便该出角时就出角,鹿角真正成了他们披坚执锐的武器了。

我们真的赶上了麋鹿“打架”,可惜等拿起相机拍照时,他们已经和好了。又等待许久,它们都相安无事。

小麋鹿的舞姿多么优美


历史上的南海子属平原多沼泽地区,苑内河流、小溪纵横交错,地下泉眼、池塘众多,草木生长茂盛,为野生动物创造了良好的生存和繁衍条件。解放后永定河上游修建了水库,地下水不能被补充,造成泉眼干枯、小河断流,许多湖沼被开垦成稻田和养鱼池,凉水河、凤河变成城市排污水河,只有小龙河比较清澈。八十年代以后,河流全部被污染,头海子、二海子、三海子、四海子几近干枯。1985年为了迎接麋鹿回归,三海子变成麋鹿苑,为麋鹿的饮水和洗浴保持了60亩人工水面,其他水体荡然无存,而且多被挖沙、填埋垃圾所用,以前还曾

发生过多次麋鹿误食刮进散放区塑料袋而死亡的事件。
历史上的南海子属平原多沼泽地区,苑内河流、小溪纵横交错,地下泉眼、池塘众多,草木生长茂盛,为野生动物创造了良好的生存和繁衍条件。解放后永定河上游修建了水库,地下水不能被补充,造成泉眼干枯、小河断流,许多湖沼被开垦成稻田和养鱼池,凉水河、凤河变成城市排污水河,只有小龙河比较清澈。八十年代以后,河流全部被污染,头海子、二海子、三海子、四海子几近干枯。1985年为了迎接麋鹿回归,三海子变成麋鹿苑,为麋鹿的饮水和洗浴保持了60亩人工水面,其他水体荡然无存,而且多被挖沙、填埋垃圾所用,以前还曾
发生过多次麋鹿误食刮进散放区塑料袋而死亡的事件。

站在这座桥上远观麋鹿

【原创】南海子公园

南海子公园是北京四大郊野公园之一,也是北京最大的湿地公园,位于大兴东北部。今天随单位春游到此一游,非周末,人稀少,天气爽,很舒适。
鸢尾花

蒲公英

给树木注射农药

呼唤啄木鸟来捉虫,取代高毒农药

这里有个麋鹿苑,看到这个标志就快走到了。

在观鹿台基本看不到麋鹿。从这里再走一段路即可进入麋鹿苑。











鸢尾花

蒲公英






给树木注射农药

呼唤啄木鸟来捉虫,取代高毒农药


这里有个麋鹿苑,看到这个标志就快走到了。

在观鹿台基本看不到麋鹿。从这里再走一段路即可进入麋鹿苑。

【转载】豪饮小酌皆伤身

2007年,两个美国人写了一本题目本身就很吸引眼球的书,很快就登上了美国《纽约时报》的畅销书单。这本书名叫《最病者生存》。
我们知道,达尔文讲的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怎么“适者”变成了“最病者”?
能成为《纽约时报》的畅销书自然不会没有道理。这本书通过大量的例子,说明了人类早期出于生存需要而进化的一些基因,后来因为演化的外界条件变了,原来的威胁退居二线,发展的需要使这些保护基因反而变成了疾病易感基因。比如非洲某些恶性疟疾流行的地方,长期进化选择的一种基因,使他们的红细胞变形,可以保护人们免死于恶性疟疾。但是,在恶性疟疾不是生命威胁的地方,拥有这种基因就不一定是好事了。因为变形的红细胞很容易被破坏,一旦接触某些食物,就会发生溶血性贫血。
这本书里有一段关于酒精的,很有意思的描述。
如果您是亚洲人,包括我们中国人,第一次饮酒,您有50%的机会要出现心跳加快,体温上升,脸色变红,甚至“酒后吐真言”。这种现象叫做“亚洲潮热”。医学上的说法是“酒精潮热反应”。很奇怪,一半的亚洲人饮酒后有这类反应,其他种族的人饮酒后极少出现“酒精潮热反应”。
为什么?
首先,我们要了解, 酒精喝进肚子后,走向何方?落户何处?科学研究已经把这个问题基本搞清楚了。
饮酒之后,我们的身体会马上针对饮进的酒精做两件事。第一,对酒精分解去除毒性;第二,从酒精中获取热量。这个解毒和获热的过程十分复杂,我们身体内许多器官参加这项解毒获热工作。但是,大部分工作是在我们的肝脏里完成的。
具体过程是这样的。首先,肝脏里面的乙醇脱氢酶将酒精(酒精的学名叫乙醇)脱氢变成乙醛。然后,肝脏里面的乙醛脱氢酶将乙醛脱氢变成醋酸酯。最后,肝脏里面的第三个酶将醋酸酯变成三样东西:脂肪,二氧化碳和水。
水,多了可以通过肾脏变成尿排出体外。二氧化碳,可以通过肺脏排出体外。脂肪,自然就留下来了。啤酒肚,将军肚,其实主要都是酒精最终产物之一脂肪的“功劳”。
以前,大多数中国人饭都吃不饱,只有“大块吃肉,大碗饮酒”的将军才有将军肚。啤酒是舶来品,更不是普通老百姓能经常喝的,自然也少见啤酒肚。
上世纪80年代,我留学美国,发现啤酒很便宜,天天喝,几个月就喝出啤酒肚了。直到近几年搞健康管理,才把啤酒肚给“管”掉。
这几年,中国人生活好了。虽然不能说人人都在“大块吃肉,大碗饮酒”,但每周应酬和聚会几次的人还是为数不少。于是,“啤酒肚”“将军肚”居然成了相当一部分男人“三十而立”的最显著标志。在40多岁和50多岁的男人身上,“啤酒肚”“将军肚”可以说比比皆是。
顺便说一句,其实许多中国男人的减肥和戒酒都不难。想想饮酒的最佳效果就是喝脂肪就成了。喝不喝的选择权自然在每个人自己手中。
说完“饮酒就是喝脂肪”,还是没有回答前面的问题:为什么我们饮酒后会有“酒精潮热反应”,其他种族的人却少见?
最新的研究发现,许多亚洲人身上有一种特殊的基因,其他种族的人身上罕见。有这种基因的人肝脏里面乙醛脱氢酶的活性不高。活性不高,当酒精在体内变成乙醛后就不能及时有效地在变成醋酸酯。问题就出在这里。
前段时间,媒体报道啤酒里有甲醛残留物,引起全民关注,因为甲醛有毒,可以让人失明变成瞎子。乙醛和甲醛是一家人,自然也很毒。研究发现,乙醛的毒性是酒精的三十倍。在人体内哪怕只有很微小的数量,就可以造成强烈的毒性反应。“酒精潮热反应”其实只是乙醛许多毒性反应中的一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有“酒精潮热反应”并不是坏事,因为这可以提醒我们已经“中毒”了。因此,酒场上流行的一句话,“饮酒不怕脸红”,科学的解读应该是“饮酒不怕中毒”。脸红其实就是中毒的表现。怕不怕中毒也是每个人自己的选择。
有“酒精潮热反应”的人,哪怕喝一小杯酒也会出现乙醛毒性反应。满脸通红,颈部和前胸潮红。还会出现眩晕和恶心等症状。所以,中国其实是很少有真正的“酒鬼”的。中国的领导人更不会有像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那样的“醉酒轶事”。
据媒体报道,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爆料说,“一九九四年叶利钦访问美国,住在白宫。有一天晚上,叶利钦喝醉了,只穿了条内裤就跑到白宫旁马路上,要拦出租车去买披萨。第二天晚上,叶利钦又喝醉了,在客房的地下室闲逛,特勤以为有刺客,很是紧张了一番。”
针对欧洲人饮酒罕有中毒反应,存在许多“大小叶利钦”的现象,医药公司还专门研制了一种药来治疗酗酒。原理就是通过药物降低体内乙醛脱氢酶活性。吃了这种药,每次饮酒后就会出现“亚洲潮热”。那么难受,还会上瘾吗?
那么,为什么亚洲人,包括我们中国人身上有这种特殊的基因,其他种族的人身上罕见这种基因呢?
《最病者生存》解释说,这主要和清洁的水源有关。当一万年前开始的农业革命带来人类定居和大规模群居后,人、畜粪便和垃圾的大量堆积造成大量夺命的水源性疾病流行。目前较普遍的科学假说认为,不同的文明采用了不同的方法来解决清洁水源问题。欧洲人的祖先发明了发酵灭菌的方法。亚洲人的祖先发明了沸水灭菌的方法。
酒精可以杀灭水中的微生物,保证水源安全。欧洲人祖先喝啤酒解渴在著名的英国伦敦斯诺医生的霍乱调查中可以得到部分印证。我去年当面求证过荷兰科学院的一位院士,得到肯定的答复。一代又一代,欧洲人喝啤酒安全,喝生水被污水夺命。需要饮酒的进化压力和饮酒的选择造成了今天欧洲人体内处理酒精的能力很强,不会出现乙醛中毒反应。
水烧开了可以杀灭水中的微生物,保证水源安全。中国人喜欢喝开水的习惯一直保留到今天。一代又一代,喝沸水安全,喝生水被污水夺命。没有需要饮酒的演化压力和不饮酒的选择造成了今天中国人体内处理酒精的能力很弱,很容易出现乙醛中毒反应。
由于基因上的差别,西方人多能豪饮,大多数国人却小酌即醉,但豪饮小酌皆伤身。酒精对健康的危害,可以说是罄竹难书。因为饮酒造成的肝癌,肝硬化,交通事故,家庭暴力,社会暴力等,近几十年来日见增多。巨大利益驱动下的所谓“酒文化”,实质上是一个大骗局。国人真正开始大量普遍饮酒是近二三十年的事。以前生产的酒就不多。进口的酒更是少之又少。传说中的饮酒可以“活血化瘀”和“饮酒有益于健康”的说法至今都没有见到在人体上获得的可靠科学证据支持。
早在1974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开始关注饮酒对健康的危害。2010年,世界卫生大会通过决议呼吁全球行动起来应对有害饮酒对健康的威胁。有害饮酒是指饮酒超量到已经损害了健康,并且常常伴有不良的社会后果。
2011年2月,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了详细的酒精与健康的全球现状报告,呼吁全球行动起来,减少有害饮酒对健康的危害。
中国现在每5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慢病病人。应该说,有害饮酒难逃其咎。中国已经到了必须重视有害饮酒对健康危害的时候了。每次看到电视上的烈酒广告,我就不由自主地想起鲁迅先生的那句名言:“救救孩子!”
欲知详情,请关注本期特别策划“别让有害饮酒毁害您的健康”。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黄建始教授,文章发表在

《健康管理》杂志2011年6月号,2个月后黄教授因病英年早逝。黄教授在美国和加拿大留学、工作、生活17年。2003年应邀回国回国参与防控SARS工作,之后,他从事健康管理和中国突发公共卫生应对体系建设的研究,并致力于健康教育和科普创作等。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文章近百篇,健康科普文章100多篇,应邀在全国各地做健康管理和健康科普讲座400多场,累计直接听众过十万人。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黄建始教授,文章发表在

《健康管理》杂志2011年6月号,2个月后黄教授因病英年早逝。黄教授在美国和加拿大留学、工作、生活17年。2003年应邀回国回国参与防控SARS工作,之后,他从事健康管理和中国突发公共卫生应对体系建设的研究,并致力于健康教育和科普创作等。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文章近百篇,健康科普文章100多篇,应邀在全国各地做健康管理和健康科普讲座400多场,累计直接听众过十万人。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黄建始教授,文章发表在

《健康管理》杂志2011年6月号,2个月后黄教授因病英年早逝。黄教授在美国和加拿大留学、工作、生活17年。2003年应邀回国回国参与防控SARS工作,之后,他从事健康管理和中国突发公共卫生应对体系建设的研究,并致力于健康教育和科普创作等。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文章近百篇,健康科普文章100多篇,应邀在全国各地做健康管理和健康科普讲座400多场,累计直接听众过十万人。
回顾其文,怀念其人。

【原创】晋阳一餐

节日期间去晋阳饭庄,等餐时拍几张景。


巨幅山西地图

产自广东肇庆的硕大的星湖嘉庆砚,看来是镇店之宝。

这里的招牌菜香酥鸭,因为皮下脂肪、水分都炸没了,口感酥脆但有些发柴。

晋中的风味面食猫耳朵,炒的偏咸也有点偏干。因为忙着吃,没有拍下炒拨鱼儿和刀削面。

晋阳过油肉是山西特色菜,也是这里的招牌菜。吃到一半拍的“残羹剩菜”。
http://b.bst.126.net/common/portrait/face/preview/face5.gif

山西特色的炸糕是用西北特产黄米制成,黄米类似于小米,个头略大,有黏性。这种炸糕似乎没有糯米面炸糕酥脆。

山西风味小吃闻喜饼也是来者必点之一

历史悠久的寿阳豆腐干,曾

在1993年山西省首届农产品博览会和1995年全国农产品博览会上获过银奖。不过其知名度似乎仅限于寿阳。
历史悠久的寿阳豆腐干,曾
在1993年山西省首届农产品博览会和1995年全国农产品博览会上获过银奖。不过其知名度似乎仅限于寿阳。
http://b.bst.126.net/common/portrait/face/preview/face38.gif

餐后顺便再去参观纪晓岚故居,因为几年前冬季照过,参见

“访纪晓岚故居”

,这次再补几张照片。
餐后顺便再去参观纪晓岚故居,因为几年前冬季照过,参见

“访纪晓岚故居”


藤萝架挂满了紫藤花,这才有了老舍笔下“庭前十丈紫藤花”的味道。


200多年前纪晓岚亲手种植的紫藤


入口处就在晋阳饭庄旁边,在饭店就餐者凭点菜小票可以免费参观。我这怎么写的有点像广告啊?!
http://b.bst.126.net/common/portrait/face/preview/face38.gif

在门外见到了久违的黄包车

故居的小院

当年纪晓岚种下的2株海棠树仅存这一株了。

据传这是纪晓岚养鱼的鱼缸。几十年前这种鱼缸在四合院里也较为多见,后来私搭滥建把四合院给毁了,也就没有大鱼缸的立身之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