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乌兰牧骑这支活跃在草原上的文艺轻骑兵,将优美动听的蒙族歌舞传遍祖国的大江南北。没想到,我这次在鄂尔多斯天骄大营的天下第一包里又一次欣赏到蒙族歌舞,而且是一台将舞台艺术与舞蹈艺术完美结合在一起的高水平大型民族歌舞剧。尽管那天中午观众并不太多,但是内蒙古天骄艺术团的演员们依然以饱满的情绪投入演出,一点不打折扣,只可惜我的相机不给力,没有留下很好的舞台艺术照。
还有一点遗憾是,那天我们从响沙湾一路赶来,还是没有赶上著名的“鄂尔多斯婚礼”。
台下的观众在品尝美食的同时观赏着民族风情浓郁、文化底蕴深厚的大型民族舞剧“永远的成吉思汗”,这台舞剧再现了成吉思汗的戎马一生。
斯拉夫青年的舞蹈具有哥萨克人的风格
这一幕很像新疆舞
蒙族的哈达是蓝色的
月度归档: 2011年7月
【原创】包头之旅·蒙族美食(4)
在包头一家餐饮全国连锁店里吃到精美的涮羊肉,羊肉片的码放挺有艺术感。
大家
以为羊尾全是脂肪呢,当地人说,其实是结缔组织,不腻。
这种清汤锅底不错啊,而且不用蘸调料就已经有滋有味了。
薯类
烤馒头
烧饼
五彩面条
在居住地吃到蒙族特色食品风干牛肉,很有嚼头。
凉拌莜面
凉拌拉皮
羊排
香酥鸡
海参小米粥
绿豆沙很不错,连喝几杯少吃些肉。
貌似菠萝的木瓜
【原创】包头之旅·蒙族美食(3)
包头市中心赛罕塔拉的蒙古大包里的蒙餐很热闹,有歌舞,有烤全羊,可不是很好吃。
沙葱的别名是蒙古韭菜,茎叶针状,开白色小花,是沙漠草甸植物的伴生植物,由于沙葱的生长分布零落,采割极不容易,加之受其生物学特性限制,其产量随年气候的不同而有增减,雨量充沛的年份,产量可大幅上涨。沙葱可做各种佳肴,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水氽沙葱:把沙葱嫩茎洗净,放入开水锅焯一分钟,捞出拌上精盐、陈醋,吃起来别有风味。
羊肝
拔丝奶皮子
烤全羊,可怜的小羊啊!
还要举行仪式
蒙族人唱了一阵,然后请客人代表上来,用刀挑起羊头上的红绸花,比划个十字,再喝下牛角里的酒。
切好的烤全羊还要撒上孜然等调味料
【原创】包头之旅·蒙族美食(2)
在希拉穆仁草原的度假村里吃牛羊肉,当地人热情豪爽,真是顿顿大碗喝酒大口吃肉。我很担心他们的健康状况,一问果然糖尿病、高血压、肥胖症、肝功能不正常的患者不在少数。
酱牛肉
手抓羊肉
血肠,将羊血灌进羊肠里制成,吃不惯。
烤羊腿
烤牛排
烧茄子是蒸熟的,码放整齐,也不太油腻。
羊肝很香还可以明目
莜麦面是西北的特色食物,这里的卤有两种,热食的肉卤。
冷食的西红柿黄瓜卤
这种卤既简单又好吃
鄂尔多斯天骄圣地的蒙古大营里的兔肉很香
不知何物
【原创】包头之旅·蒙族美食(1)
一进到希拉穆仁草原的度假村,就会品尝到这些蒙族奶制品小吃。
奶酪和奶茶
奶酪和羊油炸制的点心
炒米是放在奶茶里一起吃的,这不是小米是糜子。
貌似稀奶油
中间为奶皮子,两边是奶酪。
鄂尔多斯天骄圣地大营里的蒙族酸奶是不加糖的,很酸,很稠。初来乍到的人可能喝不惯,其实很好喝。
喝的时候要放砂糖
炒米和奶茶
炸馓子,北京小吃的老祖宗。
蒙族馅饼是用荞麦面做的
【原创】包头之旅·成吉思汗陵
成吉思汗意为拥有海洋四方的大酋长 ,元太祖成吉思汗(
孛儿只斤氏),名铁木真
。世界历史上
最伟大和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1206年,被推举为蒙古帝国的大汗
,统一蒙古各部。在位期间多次发动对外征服战争,征服地域西达西亚
、中欧的黑海
海滨。关于成吉思汗的故事可以看一下30集的电视连续剧《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意为拥有海洋四方的大酋长 ,元太祖成吉思汗(
孛儿只斤氏),名铁木真
。世界历史上
最伟大和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1206年,被推举为蒙古帝国的大汗
,统一蒙古各部。在位期间多次发动对外征服战争,征服地域西达西亚
、中欧的黑海
海滨。关于成吉思汗的故事可以看一下30集的电视连续剧《成吉思汗》。
对于成吉思汗的死因历来说法很多。据《蒙古秘史》记载,在出征西夏前一年,成吉思汗的身体状况已经出现问题。一次打猎时,从马背上摔下受伤,并发起高烧。当时进攻西夏的计划已定,因成吉思汗因身体不适,考虑退兵,但在使臣交涉过程中,西夏将领阿沙敢不出言不逊,致使成吉思汗大怒:“他说如此大话,咱如何可回?虽死呵,也去问他。长生天知者!”于是抱病出征。最终虽然灭亡了西夏,而成吉思汗也死在军营里。有学者据此认为,成吉思汗是病重致死。
对于成吉思汗的死因历来说法很多。据《蒙古秘史》记载,在出征西夏前一年,成吉思汗的身体状况已经出现问题。一次打猎时,从马背上摔下受伤,并发起高烧。当时进攻西夏的计划已定,因成吉思汗因身体不适,考虑退兵,但在使臣交涉过程中,西夏将领阿沙敢不出言不逊,致使成吉思汗大怒:“他说如此大话,咱如何可回?虽死呵,也去问他。长生天知者!”于是抱病出征。最终虽然灭亡了西夏,而成吉思汗也死在军营里。有学者据此认为,成吉思汗是病重致死。
传说当年成吉思汗率领军队西征西夏时,路经鄂尔多斯草原的包尔陶勒盖,目睹这里水草丰美、花鹿出没的美景,十分陶醉,留恋之际失手将马鞭掉在地上,随从要拾马鞭时,被成吉思汗制止。大汗有感而发,吟诗一首:“花角金鹿栖息之所,戴胜鸟儿育雏之乡,衰落王朝振兴之地,白发老翁享乐之邦。”并对左右说:“我死后可葬此地。”成吉思汗在六盘山逝世后,属下准备将他的灵柩运回故地安葬,但灵车路过鄂尔多斯草原时,车轮突然深陷地里,人架马拉也纹丝不动。这时,大家想起了成吉思汗生前的话,于是,就地将成吉思汗安葬在了鄂尔多斯草原上,并留下500户达尔扈特人守护。日本侵略中国时,曾将成吉思汗灵柩先后迁移到甘肃省榆中县兴隆山、青海省湟中县塔尔寺。1954年4月1日迁回鄂尔多斯,在伊金霍洛旗重新修建了陵园,并将散落在各地的成吉思汗遗物逐步集中到成吉思汗陵。鄂尔多斯的成吉思汗陵永远是蒙古民族的圣地。
成吉思汗陵内后殿蒙古包式的黄色绸帐内,供奉着成吉思汗和夫人孛儿帖兀真的灵柩。在它两侧的黄色绸帐里,安放着成吉思汗王夫人呼伦和三夫人伊绪的灵柩,以及成吉思汗两个胞弟别力吉台和哈撒尔的灵柩。东殿内安放的是成吉思汗四子托雷及夫人的灵柩。西殿供奉的是象征成吉思汗九员大将的九支苏勒定(大旗上的铁矛头),还陈列着成吉思汗征战时用过的战刀的马鞭等物。不过历来有许多专家学者认为这只是成吉思汗的衣冠冢。
因为殿内不能照相,只在陵园内照了几张。
成吉思汗陵的主体是由三个蒙古包式的宫殿一字排开构成。三个殿之间有走廊连接,在三个蒙古包式宫殿的圆顶上。金黄色的琉璃瓦在灿烂的阳光照射下,熠熠闪光。
陵园外的敖包
陵区奉养着据说是成吉思汗的两匹爱骑的后代,转世而来的白色神马,神马从成吉思汗时代到现在代代相传,从未间断。当老白马死去时,要挑选新的白马来代替,挑选的标准是:眼睛乌亮,蹄子漆黑,全身毛色纯白,不能有一绺杂毛,还要带一点粉白、闪光,通体不能有伤痕疮疤。
蒙古贵族的密葬习俗
传说成吉思汗下葬时,为保密起见,曾经以上万匹战马在下葬处踏实土地,并以一棵独立的树作为墓碑。为了便于日后能够找到墓地,在成吉思汗的下葬处,当着一峰母骆驼的面,杀死其亲生的一峰小骆驼,将鲜血洒于墓地之上。等到第二年春天绿草发芽后,墓地已经与其他地方无任何异样。在这种情况下,后人在祭祀成吉思汗时,便牵着那峰母骆驼前往。母骆驼来到墓地后便会因想起被杀的小骆驼而哀鸣不已。祭祀者便在母骆驼哀鸣处进行隆重的祭奠。可是,等到那峰母骆驼死后,就再也没人能够找到成吉思汗的墓葬了。按照记载,成吉思汗去世时,拿白色公驼的顶鬃,放在成吉思汗的嘴上和鼻子上,如果不喘气了,说明灵魂已经附着在这片白色驼毛卜,这时遗体就可以处理掉,而把这团驼毛保存在衣冠家里。
蒙古贵族的密葬习俗
传说成吉思汗下葬时,为保密起见,曾经以上万匹战马在下葬处踏实土地,并以一棵独立的树作为墓碑。为了便于日后能够找到墓地,在成吉思汗的下葬处,当着一峰母骆驼的面,杀死其亲生的一峰小骆驼,将鲜血洒于墓地之上。等到第二年春天绿草发芽后,墓地已经与其他地方无任何异样。在这种情况下,后人在祭祀成吉思汗时,便牵着那峰母骆驼前往。母骆驼来到墓地后便会因想起被杀的小骆驼而哀鸣不已。祭祀者便在母骆驼哀鸣处进行隆重的祭奠。可是,等到那峰母骆驼死后,就再也没人能够找到成吉思汗的墓葬了。按照记载,成吉思汗去世时,拿白色公驼的顶鬃,放在成吉思汗的嘴上和鼻子上,如果不喘气了,说明灵魂已经附着在这片白色驼毛卜,这时遗体就可以处理掉,而把这团驼毛保存在衣冠家里。
达尔扈特守陵人
成吉思汗陵的守护和主持祭祀者为达尔扈特人。最初为守护和祭奠成吉思汗八白室,从成吉思汗宫廷守卫者中挑选出五百户人。他们在每年的十二个月里不分昼夜一丝不苟地守护和供奉成吉思汗陵寝及战旗苏勒德,不纳任何捐税,不服任何兵役,并拥有以祭奠成吉思汗的名义,征收募化祭祀用品的神圣权利,因此称为达尔扈特人,这些达尔扈特人由供奉成吉思汗陵寝的西牙门图德和守卫成吉思汗战旗苏勒德的东牙门图德两大部分组成,牙门图德是主持成吉思汗祭奠,同时管理达尔扈特一切事务的人员。供奉和祭祀成吉思汗陵寝的达尔扈特是由成吉思汗亲信博尔术后代及所属部落人组成。守卫和祭祀成吉思汗战旗苏勒德的达尔扈特人是由成吉思汗丞相木华黎后代及所属部落人组成。
达尔扈特守陵人
成吉思汗陵的守护和主持祭祀者为达尔扈特人。最初为守护和祭奠成吉思汗八白室,从成吉思汗宫廷守卫者中挑选出五百户人。他们在每年的十二个月里不分昼夜一丝不苟地守护和供奉成吉思汗陵寝及战旗苏勒德,不纳任何捐税,不服任何兵役,并拥有以祭奠成吉思汗的名义,征收募化祭祀用品的神圣权利,因此称为达尔扈特人,这些达尔扈特人由供奉成吉思汗陵寝的西牙门图德和守卫成吉思汗战旗苏勒德的东牙门图德两大部分组成,牙门图德是主持成吉思汗祭奠,同时管理达尔扈特一切事务的人员。供奉和祭祀成吉思汗陵寝的达尔扈特是由成吉思汗亲信博尔术后代及所属部落人组成。守卫和祭祀成吉思汗战旗苏勒德的达尔扈特人是由成吉思汗丞相木华黎后代及所属部落人组成。
我们在成吉思汗陵附近看到一片白色蓝顶的漂亮建筑,司机师傅说,这就是达尔扈特人住的地方。
【原创】包头之旅·响沙湾
响沙湾在蒙语中称为“布热芒哈”,意思是“带喇叭的沙丘”。它坐落在距包头50公里的达拉特旗境内库布其沙漠东端,据当地人讲,库布其沙漠的尽头在欧洲。之所以叫响沙湾,是因为一年四季只要天气晴朗干燥,从沙顶下滑便会产生“嗡嗡”似直升飞机马达的轰鸣声;若用双手刨沙,还会发生如同青蛙的叫声。我未曾体验滑沙,只是在附近商店里卖的装有沙子的玻璃瓶玩具中听到了模拟滑沙的响声。
沙坡掩映在蓝天白云下,好似一条金色的卧龙。
沙漠缆车
滑沙的人们在艰难地往上爬
乘坐沙漠冲浪车很刺激,几个急转弯使人惊叫欢呼。
沙漠探险卡丁车更刺激
美丽的图案
骑骆驼要等候较长时间,我们行程匆匆,无缘见到驼队行进在沙漠中的美景啦。
鸣沙,就是会发出声响的沙子。鸣沙,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一种自然现象。美国的长岛、马萨诸塞湾、威尔斯两岸;英国的诺森伯兰海岸;丹麦的波恩贺尔姆岛;波兰的科尔堡;还有蒙古戈壁滩、智利阿塔卡玛沙漠、沙特阿拉伯的一些沙滩和沙漠,都会发出奇特的声响。据说,世界上已经发现了100多种类似的沙滩和沙漠。
在中国也有三个有名的鸣沙地。
第一处,是甘肃省敦煌县城南6千米的鸣沙山。《太平御览》和《大正藏》这两部书里曾经记载过它,那时候叫“神沙山”、“沙角山”。鸣沙山东西大约有40千米长,南北大约有20千米宽,高有数十米,山峰陡峭。它的北麓就是著名的月牙泉。
人们如果登上鸣沙山往下看,只见沙丘一个接着一个,真是沙丘如林。人们如果从山顶顺着沙子往下滑,那沙子就会发出一阵阵的声响不绝于耳。据史书记载,天气晴朗的时候,鸣沙山上就会有丝竹弦的声音,好像在演奏音乐一样。所以,人们称它是“沙岭晴鸣”,是敦煌的一大景观。
传说,古时候有一个大将率领军队出征作战,曾经在这个地方宿营。一天夜晚,天上突然刮起了狂风,刮得黄沙漫天飞舞,遮天盖地,神鬼哭泣。等到风停了以后,大将和他的士兵全都被埋在漫漫黄沙下边,没有一个能够活下来。后来,人们时常可以听见从那山上、从那沙子里传来一阵阵鼓角之声,就好像大将正在带领军队行军作战。所以,人们就把它叫做了“鸣沙山”。
中国的第二处鸣沙地,是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县的沙坡头黄河岸边的鸣沙山。中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在《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这篇文章当中描述过它:“沙高约一百米,沙坡面南坐北,中呈凹形,有很多泉水涌出,这块沙地向来是人们崇拜的对象。据说,每逢农历端阳节,男男女女便会听到这块沙地发出的轰隆的巨响,像打雷一样。
中国的第三处鸣沙地,是库布尔漠罕台川两岸的响沙湾。响沙湾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达拉特旗南25千米的地方,又叫“银肯响沙”。这处沙山有60米高,100米宽。人们只要一走进响沙弯,就会听到各种声音,有的好像手风琴拉出的低沉的乐声,如泣如诉;有的又好像叮当作响的银铃,如醉如狂。
响沙湾里的沙子,发出来的声响有时好像飞机擦过天空发出的轰鸣声,有时又好像航行在大海上的轮船拉响的汽笛声这沙子发出声响有时是因为有风,有时却没有风,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它们都能够发出声音。
鸣沙这种自然现象在世界上不仅分布广,而且沙子发出来声音也是多种多样的。比如说,在美国夏威夷群岛的高阿夷岛上的沙子,会发出一阵阵好像狗叫一样的声音,所以人们称它是“犬吠沙”。苏格兰爱格岛上的沙子,却能发出一种尖锐响亮的声音,就好像食指在拉紧的丝弦上弹了一下。在中国的鸣沙山滚下来,那沙子就会像竺可桢描述的那样“发出轰隆的巨响,像打雷一样。”
鸣沙,又叫做“响沙”、“消沙”和“音乐沙”。人们发现,鸣沙一般都在海滩或者沙漠里边。鸣沙发出来的声响,一般都是在风和日丽或者刮大风的时候,要不就得有人在沙子上边滑动。在潮湿的天气、雨天和冬天的时候,鸣沙一般都不会发出声响。另外,人们还发现,只有直径是0.3~0.5毫米的洁净的石英沙,才能够发出声响,而且沙粒越干燥声响越大。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沙子发出各种各样的声响呢?古时候,由于科学不发达,人们以为这是神鬼在作怪,是地狱的魔鬼在呼叫,是美丽的女妖为了引诱船员们而在沙滩上歌唱,是地下寺院里的钟声在呼唤着僧侣们去祈祷。于是,许许多多带有神秘色彩的故事就在人们当中流传开了。阿拉伯半岛的“钟山”,就有这样一个传说。传说很久很久以前,阿拉伯半岛有一个寺院。寺院的僧侣很多,他们每天都要随着敲响的钟声背诵经文。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里刮起了凶猛的风沙。后来,风沙越来越凶猛,慢慢地就把这个寺院掩埋了,寺院里的僧侣们死的死、逃的逃,从此这里没有人烟。可是,路过这里的牧民和游客却经常听到一阵阵悠扬的钟声,这钟声就是寺院当时每天敲打的那种钟声。人们听了,感到特别纳闷:寺院早就被沙子掩埋了,僧侣们也早就没有了,这钟声是从哪里发出来的呢?又是谁在敲打着大钟呢?嗯,这可能是神灵在敲钟吧!从那以后,人们就把这里的沙山叫做“钟山”了。
苏格兰有一个名字叫布鲁斯特的博物学家听说了这件事情,就专门赶到“钟山”,打算好好地考察一下这是什么原因。他找了一个当地人当作向导,朝着“钟山”爬了上去。布鲁斯特爬着爬着,发现“钟山”上的沙只要一移动,就会发出一种竖琴被轻轻拨动的声音;当沙子移动得特别快的时候,那沙子就发出来一种湿手指在玻璃上摩擦的声音。他还发现,沙子流到山脚以后,激起的回响又像打雷一样。布鲁斯特索性坐在了一块岩石上,仔细地听了起来。忽然,他觉得那声音越来越大,就连自己坐着的那块岩石都被震动了。
人们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这种自然现象,还是近几十年的事情。科学家们经过认真仔细的研究和试验,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看法。
有的人认为,沙粒和沙粒之间的空隙有空气,空气在运动的时候,就构成了一个个“音箱”。当沙丘山崩塌以后,空气在空隙之间出出进进,就会引起空气的震动。当空气震动的频率恰好与这个无形的“音箱”产生共鸣的时候,就会发出声响。
有的人认为,由于不同的风向长期吹动着沙粒,使它们变得颗粒大小均匀,非常洁净,也具有了好像蜂窝一样的孔洞。鸣沙能发出声响,可能就是由这种具有独特表面结构的沙粒之间的摩擦共振造成的。
前苏联一个名叫马里科夫斯基的科学家,在考察了前苏联卡尔岗上的鸣沙以后,提出了这样的一种看法。他认为,每个沙丘的内部,都有一个又密集又潮湿的沙土层,它的深度是随着雨水的多少而改变的。夏天的时候,这个潮湿层的就比较深,它被上面的沙土层全部覆盖了起来,潮湿层的底下又是干燥的沙土层,这就可能构成一个天然的共鸣箱。当沙丘崩塌、沙粒沿着斜坡往下滑动的时候,干燥沙粒的振动波传到潮湿层的时候,就会引发共鸣,使得沙粒的声音扩大无数倍而发出的巨大的声响。
前苏联另一个学者在考察了我国宁夏中卫县沙坡头鸣沙山和内蒙的达拉特旗的响沙湾以后,发现这两处鸣沙地都属于细沙尖,当中的石英沙占了其中的一半多。于是,他认为:石英沙里边有石英晶体。石英晶体具有特殊的压电性质,使得渹沙里边的这些石英沙粒对压力非常敏感,只要一受到挤压就会带电,在电的作用下它又会来来回回地伸缩振动。振动得越厉害,产生的电压就越高;电压越高,振动得就会越厉害。这么一来,沙子就会发出奇妙的声响。
不过,石英沙的分布很广泛,响沙却没有那么普遍,而且一般的鸣沙只要换了一个地方,就会变成“哑巴”,什么声响也不会发出来。所以,好多人认为,鸣沙的形成和当地的特殊地理环境有关。
1979年,我国学者马玉明,写了一篇题目叫《响沙》的文章,提出了新的见解。他认为,响沙的“共鸣箱”不在地下,而是在地面上的空气里边。响沙发出声响,应该有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沙丘高大陡峭。第二个条件是背风向阳,背风坡沙面还必须是月牙状的。第三个条件是沙丘底下一定要有水渗出,形成泉和潭,或者有大的干河槽。马玉明还提出,由于空气湿度、温度和风的速度经常在变化,不断影响着沙粒响声的频率和“共鸣箱”的结构,再加上策动力和沙子本身带有的频率的变化,响沙的响声也会经常变化。人们有时候在下雨天去看响沙,发现响沙不会发出声响,正是由于温度和湿度的改变,把响沙的“共鸣箱”结构破坏了。比如说吧,宁夏中卫县沙坡头的鸣沙山,就是因为周围绿化造林等原因,破坏了共鸣的条件,使得它发不出响声了。
有人不同意马玉明的这种看法。因为外国一些海滨的响沙沙滩是非常平坦的。根本就不存在着什么又高又陡峭的月牙型沙丘,而且它们经常只会在下过雨以后不久,表面层刚刚干燥的时候才发出声响。日本京都府北边有一个丹后半岛,那里有的海水浴场上有两处鸣沙地,一处叫琴引滨,另一处叫击鼓滨。这两处滩涂的声响不仅音色完全不一样,而且季节不同发出来的声响也不一样。所以,有的日本学者认为,海滨响沙最重要的条件是要有洁净的海水不断地冲刷。夏天来这里游泳的人特别多,把海水弄脏以后,沙子就不发出声响了。
我国的几处鸣沙山还有两个特别奇特的地方,在古书里曾经记载着:第一个奇特的地方是山麓都是清泉,尽管周围的沙丘一个紧连着一个,可是千百年来泉水一直没有被黄沙掩埋。第二个奇特的地方是不管有多少人爬到沙山顶上,滑落下来多少沙子,到了第二天风又会把沙子吹到山坡上去,使得沙山变得跟原来一模一样。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它们和响沙的秘密一样,也没有一个能说服人的答案。这个谜团什么时候才能够真正地解开呢?
【原创】包头之旅·希拉穆仁草原(2)
第二天早上将近5点钟,太阳从地平线上喷薄而出。
遛早儿的马儿无人看管,但都被拴上腿“自由”行进,由于绳索的限制,实际上走得很慢。当地人解释说,对不听话的马才给拴马绊,拴前两条腿叫做跳绊,拴前后两条腿叫做顺绊,拴两条前腿和一条后腿叫做三角绊,也说明这是匹很不听话的马。
这匹马被栓了三角绊,几度挣扎,艰难前行。
度假村附近有个敖包。敖包是蒙古语,意为木、石、土堆。旧时遍布蒙古各地,多用石头或沙土堆成,也有用树枝垒成的,今数量已大减。原来是在辽阔的草原上人们用石头堆成的道路和境界的标志,后来逐步演变成祭山神、路神和祈祷丰收、家人幸福平安的象征。在敖包上插上苏德,据说是成吉思汗、忽必烈用过的刀枪,镌刻着开疆扩土的辉煌,把哈达系在苏德上,以表达子孙的敬仰。人们每逢外出远行,凡路经有敖包的地方,都要下马向敖包参拜,祈祷平安。还要往敖包上添上几块石头或几捧土;客人每到敖包前,一般都要按蒙古族习俗顺时针绕3周,同时心中许愿,并在敖包上添加石块以求心愿得偿。清朝以后有了以部落为单位的祭敖包会习俗,祭祀一般都在农历5月中旬举行。仪式结束后,举行传统的赛马、射箭、摔跤、唱歌、跳舞等娱乐活动,姑娘和小伙子则借此机会躲进草丛里,谈情说爱,互诉衷情,这就是敖包相会。一首传唱了半个多世纪的电影插曲“敖包相会”,让敖包尽人皆知。
一望无际的草原
草原上的蚂蚱飞行能力很强
希拉穆仁草原有个出名的红格尔敖包。
红格尔敖包很有气势,前方有两排转经筒
马儿一家三口
母子都是白嘴巴
我的坐骑。我骑上它之后,这匹马的主人给它个指令让它快点跑,它伸出腿踢了主人一下,然后一路上始终以匀速稳稳当当地行走。我骑着它一路走一边抚摸着马头夸奖它听话,没想到我下马和它道别时,亲眼见它的眼睛里涌出了眼泪,竟然滴落在地上,看,他眼睛旁边的毛都打湿了。尽管我说了别人都不相信,但我还是坚信马是通人性的,它能感觉到谁对它好。不过请不要从马的后边绕过,因为它会以为你要伤害它,正确的方法是从马的前面走。
据报道,马对人的态度是爱憎分明。对不喜欢的人,它就把耳朵往后闭,鼻子发出粗重的哼声;遇有人走近,它就走开不理;被惹恼了,它还会攻击人。而见到它喜欢的人,它就会把头贴上来蹭,一副温柔的样子,有时还摇头摆尾。
怎样和马建立起感情呢?骑手说,要经常抚摸马的头部,向马表示好感,还要经常喂它吃东西。和马交流不在乎话多话少,而要有真诚的态度,马能感觉到这一点,并对人产生信任感。请善待马儿吧!
据报道,马对人的态度是爱憎分明。对不喜欢的人,它就把耳朵往后闭,鼻子发出粗重的哼声;遇有人走近,它就走开不理;被惹恼了,它还会攻击人。而见到它喜欢的人,它就会把头贴上来蹭,一副温柔的样子,有时还摇头摆尾。
怎样和马建立起感情呢?骑手说,要经常抚摸马的头部,向马表示好感,还要经常喂它吃东西。和马交流不在乎话多话少,而要有真诚的态度,马能感觉到这一点,并对人产生信任感。请善待马儿吧!
【转载】
一、骑马注意事项
如果您是第一次骑马建议你找马倌牵马,马倌可以保护你的安全。
接近马时不要做剧烈的动作,剧烈的动作会使马受惊。
上马前一定要检查肚带是否已经勒紧,检查缰绳、肚带、脚蹬的牢靠程度,调整好脚蹬的长度。
上马时要从马的左前方上马,不要从马的后方接近马,也不要站在马的后面,防止被马踢伤,无论有无人牵马,自己一定要抓紧缰绳,才能及时控制住马。
抚摸马时,如见马耳朵向后背贴着颈部,表示马可能有攻击动作,这时要及时与马保持距离,另外,不要随便给马喂食,防止马咬伤人。
二、骑马的安全问题
在马上不要做剧烈运动,不要在马上脱换衣服,尤其是颜色鲜艳的衣服,这样做会使马受惊。
骑马时不要放松马的缰绳,缰绳好比是汽车的方向盘可以控制马的一切活动。
骑马下山时不要奔跑,容易马失前蹄,马失前蹄时,应及时提住缰绳,重心后仰。
骑马经过一段时间后,肚带会松,需要重新检查。
骑马时如遇到沟、树、铁丝网及不明物品时,马可能受惊,这时要提前做好准备,减慢速度,改变方向。
小牛正在吃奶,赶紧停车照相,富有雕塑感的照片。
希拉穆仁草原俗称召河,就是因为在希拉穆仁河畔有一座清代喇嘛召庙普会寺而得名。寺院建于乾隆34年(1769年)。普会寺背后环绕着希拉穆仁河。
【原创】包头之旅·希拉穆仁草原(1)
2011年6月底~7月初我去了包头。先到了位于包头北边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的希拉穆仁草原,希拉穆仁的蒙古语意为黄色的河。希拉穆仁草原是典型的高原草场,每当夏秋时节绿草如茵,鲜花遍地。不过由于近期干旱的缘故,我们看到的草高仅约10厘米,并不茂盛。这里距离呼和浩特更近,经常有呼市的旅游团队到来。
入住大自然度假村
现代化的水泥蒙古包
巨大的马头琴
品尝蒙古族风味小吃
制作蒙族食品的用具
这几位蒙族姑娘个个都能飙高音
马头琴看似二胡,但演奏方法不同。
别看蒙古包是圆形的,照样能设计出三星级酒店。床侧两扇门内一个是储物柜,一个是卫生间。
还能有24小时热水
这才是传统的蒙古包,因没有窗户,仅靠顶上采光。
在
传统蒙古包里要席地而卧
公共盥洗室蒙古包
工作人员的宿舍
餐厅蒙古包
公共卫生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