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漫步在武夷山下

武夷精舍又称紫阳书院、武夷书院、朱文公祠,位于隐屏峰下九曲溪畔,是朱熹于宋淳熙十年(1183年)所建,为其著书立说、倡道讲学之所,也是

朱熹完成《四书集注》并以其为教材进行

教育

实践的一所私立大学

,在中国

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武夷精舍又称紫阳书院、武夷书院、朱文公祠,位于隐屏峰下九曲溪畔,是朱熹于宋淳熙十年(1183年)所建,为其著书立说、倡道讲学之所,也是
朱熹完成《四书集注》并以其为教材进行
教育
实践的一所私立大学
,在中国
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世界朱氏联合会成立于1993年,以促进全世界朱氏宗亲之间的亲睦团结、贡献国际亲善及世界和平、继承发扬以朱子为代表的东方优秀传统文化、修复朱子遗迹为宗旨。拥有11个国家与地区的近40个团体会员,会员遍布世界各地。







用玻璃保护起来的原土坯墙及木窗

朱子讲课的雕塑留了几个空座位,这是让游客坐在那里“滥竽充数”的,呵呵!

进山的路旁凤尾竹形成了天然门洞,遮阳避暑又美观。


这片草地旁的凤尾竹成为游人照相的背景,凤尾竹都是丛生的。




进入天游峰景区后见到这个山洞,这里是最早进入景区的必经之地,现在从边上进入。

洞内可以看到登山阶梯

崩积洞(下图)是武夷山上的一种地质景观,说明上写的是岩体在垂直节理和重力的作用下,崩塌堆积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地下空间。洞内的气温接近当地的年平均温度,夏天洞外热空气与洞内冷空气形成对流,使洞口凉风习习,一片清凉。冬天,洞外冷空气与洞内热空气形成对流,使洞口云雾飘飘,暖意爽人。
武夷山还有一种地质景观“云窝”,实际上也是一种山洞,每当冬春二季的早晚,洞穴里云雾缭绕,胜似仙境,故名云窝。我没有上山,故而没拍到云窝,大家可以从驴友的游记中欣赏到。
http://bbs.lvmama.com/viewthread.php?tid=49990&extra=pageD1&page=1
登天游峰的上山阶梯较陡,有800多级,下山较为平缓,有1000多级台阶,坐轿子上山就只能走下山路了。我没有登峰,从这里就折返回去看武夷精舍了。据说不登天游峰就不算到武夷山,只能留点遗憾了。

山体下的水洞

从九曲大桥上看漂流,别是一番景色。




御茶园里一片片阶梯状茶树田,长势很好。



鸡宝宝与妈妈形影不离


奇特的蓝蜻蜓,仅腹部是蓝色的。

景区内的环保旅游观光车,很像可爱的小火车托马斯,据说是德国制造。

【原创】武夷深处觅红袍

大红袍是武夷岩茶中品质最优异者,到武夷山旅游一般都会去大红袍景区。关于大红袍的来历有多种传说,其一是传说明代有一上京赴考的举人路过武夷山时突然得病,腹痛难忍,巧遇一和尚取所藏名茶泡给他喝,病痛即止。他考中状元之后,前来致谢和尚,问及茶叶出处,得知后脱下大红袍绕茶丛三圈,将其披在茶树上,故得大红袍之名。
大红袍景区在山里




山路一侧种着各种品种的大红袍













走了一段路就是为了看这生长6株大红袍母树,它们已有350多年历史,并

作为古树名木

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这6株茶树从上世纪30年代就有专人看管,最多时曾有一个排的兵看守。2003年投保1亿元人民币产品责任保险。2007年起实行特别管护:停止采摘大红袍母树茶叶,确保其良好生长;茶叶专业技术人员对大红袍母树实行科学管理,并建立详细的管护档案;严格保护大红袍茶叶母树周边的生态环境。2007年最后一次采摘的350年母树大红袍茶叶20克由武夷山市人民政府赠送给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
走了一段路就是为了看这生长6株大红袍母树,它们已有350多年历史,并
作为古树名木
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这6株茶树从上世纪30年代就有专人看管,最多时曾有一个排的兵看守。2003年投保1亿元人民币产品责任保险。2007年起实行特别管护:停止采摘大红袍母树茶叶,确保其良好生长;茶叶专业技术人员对大红袍母树实行科学管理,并建立详细的管护档案;严格保护大红袍茶叶母树周边的生态环境。2007年最后一次采摘的350年母树大红袍茶叶20克由武夷山市人民政府赠送给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
看,下图“大红袍”标志右侧的一小块平地上就是这6株异常珍贵的大红袍母树



石柱上刻着大红袍母树的介绍

附近的茶树梯田


大红袍的模样不太好看,色泽暗褐,条索紧结。

冲泡后汤色橙黄明亮,香气馥郁,而且冲泡七八次仍有香味。我们来之前在一处茶店品过“肉桂”、“水仙”等品种,确实后味甘甜,回味无穷。我将一小杯大红袍功夫茶放大成海碗,以便于看清茶色。

茶店里现买现包装。

大红袍”的故事:

当年中美关系和缓,美国总统尼克松

访华,毛主席把大红袍作为珍贵礼物送给尼克松4两大红袍,尼克松有些不高兴,周恩来

察觉后马上解释:总统先生,主席把半壁江山都送给您了!他指着精美罐子中装着的武夷岩茶大红袍,对尼克松总统说:总统先生,武夷大红袍

是中国历代皇家贡品,1年只有8两,主席送您4两,正好是半壁江山呀!
大红袍”的故事:
当年中美关系和缓,美国总统尼克松
访华,毛主席把大红袍作为珍贵礼物送给尼克松4两大红袍,尼克松有些不高兴,周恩来
察觉后马上解释:总统先生,主席把半壁江山都送给您了!他指着精美罐子中装着的武夷岩茶大红袍,对尼克松总统说:总统先生,武夷大红袍
是中国历代皇家贡品,1年只有8两,主席送您4两,正好是半壁江山呀!

【原创】武夷山市貌

武夷山市是福建省唯一以名山命名的新兴旅游城市,总人口只有21万,通行闽北方言建瓯话(福建东西南北方言各不同,甚至隔座大山就是另一种方言),据说这里的经济发展算是省内较差的。从九曲溪回来我们就住在武夷山市。
我们住在市中心的市政府旁边,对面就是人民公园(也叫列宁公园),园内古树参天,浓荫蔽日。一进大门就看见一座年久失修的纪念碑,正面是朱德题词“闽北革命烈士纪念碑”,东、西、北三面分别刻有陈毅、张鼎丞、邓子恢、叶飞的题词。


闽北革命历史纪念馆

粟裕大将部分骨灰撒放处



新修的徐履峻、陈耿、徐福元、黄立贵、王助、汪林兴闽北六英烈合葬墓和纪念亭

李小化烈士,29岁,龙岩连城县连峰镇李新村人,生前是福建省公安边防总队武夷山边防检查站中尉警官。2007年8月15日,他在武夷山九曲溪里奋力救起了一对落水的母子游客,自己却因力竭牺牲,他的遗体被打捞上来时,仍保持着奋力托举救人的姿势。中央美术学院的师生专门为这一姿势制作了一座塑像“托举”。

公园里有很多高大的樟树,可能是百年古树。人在树下显得很渺小。

广玉兰树开花了

硕大的花朵招蜂引蝶


一丛丛茂密的凤尾竹像高大挺拔的树


市政府大楼应该算是普通的了

街景

马路是坡道


武夷山市的根雕和木雕可能比较有名,因为这种店铺比比皆是。
雕刻精美的茶道桌子


栩栩如生的根雕“鹰”,作者的想象力真让人佩服。


下图应该是木雕



万马奔腾的自然花纹与构图相呼应,更增加了动感。

巧用色彩的根雕

凶狠的豹子

下面两图都是大型根雕
茶圣经典图

彭祖仙凡聚

【原创】九曲溪漂流

5月底散会后,我们乘坐火车来到利武夷山,先到九曲溪漂流。

九曲溪在武夷山下,并贯穿其中,

因有三弯九曲而得名。当地船工对我们说,当年郭沫若来武夷山,曾有诗曰“桂林山水甲天下,不如武夷一小丘”。不过我觉得从九曲溪漂流比起船游漓江,其景致相差较远。这里的旅游管理也欠规范,要给排工小费才肯讲解,而且是夹杂着黄色笑话的讲解,使人感受不到风景的秀美。
5月底散会后,我们乘坐火车来到利武夷山,先到九曲溪漂流。
九曲溪在武夷山下,并贯穿其中,
因有三弯九曲而得名。当地船工对我们说,当年郭沫若来武夷山,曾有诗曰“桂林山水甲天下,不如武夷一小丘”。不过我觉得从九曲溪漂流比起船游漓江,其景致相差较远。这里的旅游管理也欠规范,要给排工小费才肯讲解,而且是夹杂着黄色笑话的讲解,使人感受不到风景的秀美。





树上不是鸟巢,而是涨水时留在树上的垃圾。


竹筏都是二合一的,两家的竹筏并在一起,可以乘坐6人,两位排工一前一后。



武夷山九曲溪两岸的峭壁上,至今仍存有悬棺遗迹十余处。









玉女峰


远观玉女峰



【原创】榕城归来话美食

福州菜是我国八大菜系之一闽菜的主体,其特点是选料精细,刀工严谨,讲究火候,淡爽清鲜,偏于酸甜,汤菜居多,

擅长各类山珍海味。
福州菜是我国八大菜系之一闽菜的主体,其特点是选料精细,刀工严谨,讲究火候,淡爽清鲜,偏于酸甜,汤菜居多,
擅长各类山珍海味。
福州传统招牌菜佛跳墙,被烹饪界推为闽系菜谱的首席菜,迄今有100多年历史。有诗赞曰“缸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菜名由此改为“佛跳墙”。
佛跳墙还在接待西哈努克亲王、美国总统里根、英国女王伊丽莎白等国家元首的国宴上登过席,深受赞赏。佛跳墙
是将鸡、鸭、鱼、海参等原料用文火煮沸后装入酒坛,加入鲜汤,密封坛口,文火烘煨,等鲜汤收汁时揭开封口,再加进鸡汤及调味佐料,重新密封烘煨而制成煲类菜肴。
西湖酒店的佛跳墙专用餐具很讲究。


福州名小吃,老字号的同利肉燕,皮儿薄如纸,有韧劲;馅儿鲜不腻,很饱人。

福州传统菜鱼丸汤

鸡汤氽海蚌 ,此菜鸡汤清澈见底,蚌肉脆嫩鲜美,味道极佳,营养丰富,是福州的传统海味名菜。

福州传统名菜荔枝肉,因其色、形、味皆似荔枝而得名。将猪瘦肉剞上十字花刀,切成斜形块,炸后卷缩成荔枝形,佐以番茄酱、香醋、白糖、酱油等调料而成。

清蒸白鱼


大家都奇怪老福洲为什么用“洲”而不是“州”?

这是一家很大众化的餐馆,凉菜自取,5元一盘。味道好,很实惠。逛完三坊七巷从南后街北口出来过马路即是。


芋泥也是福州传统甜食,是将槟榔芋头蒸熟后用刀板压制成泥,加入白糖、鸡蛋、熟猪油和水搅拌均匀后上锅蒸,再撒上芝麻、枣等即成。芋泥是福州人宴席上的常菜,每当宴席接近尾声时,最后一道压轴菜通常都是芋泥。据说1839年,林则徐到广州禁烟,英、德、美、俄等国领事为了奚落中国官员,准备了西餐凉席宴请林则徐,企图让林则徐在吃冰淇淋时出洋相。事后,林则徐也备宴回请,几道凉菜过后,端上来芋泥。芋泥乍看犹如凉菜,其实是很烫的。外国人不知道,舀起来就吃,结果被烫得唔唔直叫。

福州除了鱼丸还有鱼滑、牛滑等等各种滑,都是将肉在臼中捣成茸,加淀粉搅拌而成,食之滑润清脆,汤汁鲜香。下图是牛滑。

烧卖

煎鱼丸是藏在面里的

在一家破店(其名如此,绝无贬义)里吃到的神秘菜,鸡蛋和鲎炒在一起,从里面还能找到一截截尾巴。我一向对稀奇古怪的食材不感兴趣,而且这道菜的色香味确实不佳。

他家的墨斗鱼有点半生,而且是带着墨吃的,据说这种墨可以有止血功效。日本有墨鱼汁面,意大利、西班牙也有此种吃法。

很鲜的小黄鱼

鲨鱼肝

福州菜海蛎煎虽不好看但很好吃

海葵汤,勺子上面挂着的就是海葵。

福州人称这种螃蟹为Qie(四声),据说他们对蟹的写法是虫字旁加戈。

正当枇杷上市时,枇杷的主产地应该是莆田。

福州特产肉松的味道很好,推荐给家有老人和小宝宝的人。福州的传统菜和小吃还有很多(比如锅边糊),因为时间很短,尚无机会尝遍福州美食。我感觉,相对于杭帮和本帮菜中偏咸的红烧、酱烧,川湘菜系中浓重刺激的麻辣、油腻,福州菜的清淡口味应该说比较符合健康饮食的概念,值得提倡。

【原创】榕城归来·南后街和三坊七巷

到福州一定要去三坊七巷。三坊七巷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简称,向西三片称“坊”,向东七条称“巷”,自北而南依次为:“三坊”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三坊七巷是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一,基本保留了唐宋的坊巷格局,保存较好的明清古建筑有159座,其中包括全国重点保护单位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被誉为“明清建筑博物馆”、“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南后街在民国期间是主要的商业街,这里柴米油盐、日常生活所需三十六店(各行各业)一应俱全。还有专为文化人服务的刻书坊、旧书摊、裱褙店,以及元宵、中秋两节的灯市。“正阳门外琉璃厂,衣锦坊前南后街。客里偷闲书市去,见多未见足开怀。”清末举人王国瑞在诗中将南后街比作北京的琉璃厂。明清时期的南后街依旧是粉墙黛瓦石板路,民国时将路面拓宽,改成柏油马路。

现在,在南后街的经营商业业态规划上,出现了酒吧咖啡、顶尖奢侈品等“新面孔”。这些新面孔的出现,将给传统的南后街注入现代化的因素。

南后街沿街保护性修复工程于2009年1月全面完成,目前已经开街,再现其“正阳门外琉璃厂,衣锦坊前南后街”的历史风貌。

南后街南口附近一条小河,两旁多是餐馆。

三坊七巷的标志

这条步行街有些像杭州现在的清河坊

当铺附近的典当雕塑

泔液境:北宋庆历元年(1041年)太常博士苏舜元在福州任职时,为解决城内居民生活用水,在城内杨桥巷、澳门路侯官县前、桂枝里安泰桥下、南后街甘液坊(今泔液境)等处主持开凿了12口水井,这些井被福州民众称为“苏公井”。如今苏公井大部分在城市的扩建中消失。在修复三坊七巷古建筑时,发现一石门框上有一块镌“泔液境”三个阴刻鎏金字的石匾,泔与甘通假,意味甘甜,液这里指水。在砖土结构的残墙边,还发现一口已近干涸的水井,这口水井是南后街近千年历史的见证。未拆前这里有一条小巷,小巷因此井而得名称“丰井营”,这口井即为宋代福州城内赫赫有名的“苏公十二井”之一。为使“苏公井”及泔液境历史元素得到有效保护,对泔液境原地保留,不加任何修饰地采用双层钢化玻璃罩进行科学保护。玻璃罩帽沿下和罩子四周底部都能通风。玻璃罩外围地基下砌,四角留有排水孔。

“米家船”裱褙店的“裱褙”雕塑

花灯

这里麦当劳的风格也入乡随俗了

到了三坊七巷一定要来这里吃肉燕。

肉燕是福州的一道著名地方风味小吃,相传早在明嘉靖年间,福建浦城县有位告老还乡的御史大人,家居山区,吃多了山珍便觉流于平淡。于是,他家厨师取猪腿的瘦肉,用木棒打成肉泥,掺上适量的番薯粉,擀成纸片般薄,切成三寸见方的小块,包上肉馅,做成扁食,煮熟配汤吃。御史大人吃在嘴里只觉滑嫩清脆,淳香沁人,连呼“大妙”,忙问是什么点心,那厨师因其形如飞燕而信口说“扁肉燕”。后扁肉燕与鸭蛋共煮,因福州话里鸭蛋与“压乱”、“压浪”谐音,寓意“太平”,而又有“太平燕”之说。制作方法:(1)选料:选用猪后腿精肉,要现宰现用,力求新鲜。(2)剔肉:原料肉须剔净筋膜、碎骨等,然后将精肉块软硬搭配分组(习惯上称为坯),每坯重750~1000克。(3)捶肉:将精肉坯放置在砧板上,用木棰反复捶打,并加入适量糯米糊、植物碱以增强黏性,捶打时用力要均匀有节奏,肉坯要反复翻转,边捶打边挑除细小筋膜、直至肉坯打成胶状肉泥。(4)制燕:将胶状肉泥放在木板上,均匀地撒上薯粉,轻轻拍打压延,直至成型,称为鲜燕。(5)晾干:将鲜燕切成宽16厘米的长条叠卷,悬挂于通风处晾干,即成干燕皮。产品特点:厚薄均匀,破损少,表面无明显皱纹,富有营养,每千克干肉燕皮可切成8厘米见方的片约600张。打制肉燕皮可是又要体力,又有技巧的活儿。为保证猪肉新鲜要一大早起床,赶在中午前把“燕皮”打好。首先要用1公斤重的大木槌,在荔枝树木的砧板墩上,有节奏地把一块两斤左右重的新鲜瘦猪肉捶成肉泥,然后,将适量的干红薯粉均匀撒向肉泥,象擀面皮一样擀成一张像宣纸差不多的“燕皮”。打“肉燕”的人,福州人叫他们“打燕郎”,就是大冬天,他们也是光着膀子干活儿,由于制作过程中要加入干蕃薯粉,他们是满头满脸落满白粉的“白人”。

肉燕皮薄如白纸,其色似玉,口感软嫩,韧而有劲,散发肉香,非常爽口。这家老字号真是名不虚传,不仅肉燕做得地道,汤的味道也很鲜美,令我难以忘怀。我期盼着同利肉燕飞出福州,飞到北京,乃至全国。

这里的餐桌就是打肉燕皮的砧板,肉燕盛在一次性纸杯里,5元一杯。因为肉燕的馅比馄饨多,且个头也不小,一小杯就足以充饥了。

鱼丸也是福州的传统食品,多是以鲜黄鱼、马鲛鱼和鳗鱼、小参鲨为主料。剁碎鱼肉,加适量姜汁、食盐、味精,捣成鱼泥,调进薯粉,搅匀后挤成小圆球,或包入肉馅,入沸汤煮熟。其色如瓷,富有弹性,脆而不腻,为宴席常见菜品。

“聚成堂”书坊的“刻书”雕塑

这应该是现代新面孔

南后街北口

最后说说三坊七巷

衣锦坊是三坊的第一坊,坊中16号为清嘉庆进士郑鹏程居宅,其中的衣锦坊水榭戏台最具特色,于此观看戏剧演出,水清、风清、音清,具有声学原理和美学价值,是福州市目前唯一现存的水榭戏台。

文儒坊因历代文儒辈出而闻名。

光禄坊也是名人聚居的地方,以光禄吟台最为有名。遗憾的是我没有看到光禄坊,后来得知其正在进行大修,而且就在端午节开放。

七巷之一杨桥巷有个林姓大宅,是林觉民烈士生前的住处,后来卖给作家冰心的祖父谢銮恩。冰心小时候在这里居住过。由于天黑,我没有找到巷子的标志,可能就在南后街北口的茶楼附近。

郎官巷 因宋代刘涛居此,其子孙数代皆为郎官,故名郎官巷。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严复的故居也坐落在巷内。

塔巷

黄巷内历代多住儒林学士,成为文化名人和社会名流的集居地,其中有一庭院“小黄楼”,属于文物保护单位。

安民巷与文儒坊相对,历史上巷内人家多为社会贤达。巷西侧民居旧宅仍保留匀称格局和古朴风韵。抗战时期新四军驻闽办事处设在其间。

宫巷里的豪门住宅结构精巧,单是室内的木雕石刻构件就今人叹为观止。如漏花窗户采用缕空精雕,榫接而成,而且通过木格骨骼的各种精心编排构成了丰富的图案装饰,各种精巧生动的石刻在柱础、台阶、门框、花座、柱杆上随处可见,可以说是福州古建筑艺术机集大成者。

吉庇巷(缺图),福州著名的安泰楼酒楼就在吉庇巷口。不过那天我没有注意到。

南后街南口外的停车场距离林则徐纪念馆很近,遗憾的是我去时刚刚闭馆。
到福州一定要去三坊七巷。三坊七巷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简称,向西三片称“坊”,向东七条称“巷”,自北而南依次为:“三坊”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三坊七巷是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一,基本保留了唐宋的坊巷格局,保存较好的明清古建筑有159座,其中包括全国重点保护单位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被誉为“明清建筑博物馆”、“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南后街在民国期间是主要的商业街,这里柴米油盐、日常生活所需三十六店(各行各业)一应俱全。还有专为文化人服务的刻书坊、旧书摊、裱褙店,以及元宵、中秋两节的灯市。“正阳门外琉璃厂,衣锦坊前南后街。客里偷闲书市去,见多未见足开怀。”清末举人王国瑞在诗中将南后街比作北京的琉璃厂。明清时期的南后街依旧是粉墙黛瓦石板路,民国时将路面拓宽,改成柏油马路。

现在,在南后街的经营商业业态规划上,出现了酒吧咖啡、顶尖奢侈品等“新面孔”。这些新面孔的出现,将给传统的南后街注入现代化的因素。

南后街沿街保护性修复工程于2009年1月全面完成,目前已经开街,再现其“正阳门外琉璃厂,衣锦坊前南后街”的历史风貌。
南后街南口附近一条小河,两旁多是餐馆。

三坊七巷的标志

这条步行街有些像杭州现在的清河坊

当铺附近的典当雕塑




泔液境:北宋庆历元年(1041年)太常博士苏舜元在福州任职时,为解决城内居民生活用水,在城内杨桥巷、澳门路侯官县前、桂枝里安泰桥下、南后街甘液坊(今泔液境)等处主持开凿了12口水井,这些井被福州民众称为“苏公井”。如今苏公井大部分在城市的扩建中消失。在修复三坊七巷古建筑时,发现一石门框上有一块镌“泔液境”三个阴刻鎏金字的石匾,泔与甘通假,意味甘甜,液这里指水。在砖土结构的残墙边,还发现一口已近干涸的水井,这口水井是南后街近千年历史的见证。未拆前这里有一条小巷,小巷因此井而得名称“丰井营”,这口井即为宋代福州城内赫赫有名的“苏公十二井”之一。为使“苏公井”及泔液境历史元素得到有效保护,对泔液境原地保留,不加任何修饰地采用双层钢化玻璃罩进行科学保护。玻璃罩帽沿下和罩子四周底部都能通风。玻璃罩外围地基下砌,四角留有排水孔。

“米家船”裱褙店的“裱褙”雕塑






这里麦当劳的风格也入乡随俗了

到了三坊七巷一定要来这里吃肉燕。
肉燕是福州的一道著名地方风味小吃,相传早在明嘉靖年间,福建浦城县有位告老还乡的御史大人,家居山区,吃多了山珍便觉流于平淡。于是,他家厨师取猪腿的瘦肉,用木棒打成肉泥,掺上适量的番薯粉,擀成纸片般薄,切成三寸见方的小块,包上肉馅,做成扁食,煮熟配汤吃。御史大人吃在嘴里只觉滑嫩清脆,淳香沁人,连呼“大妙”,忙问是什么点心,那厨师因其形如飞燕而信口说“扁肉燕”。后扁肉燕与鸭蛋共煮,因福州话里鸭蛋与“压乱”、“压浪”谐音,寓意“太平”,而又有“太平燕”之说。制作方法:(1)选料:选用猪后腿精肉,要现宰现用,力求新鲜。(2)剔肉:原料肉须剔净筋膜、碎骨等,然后将精肉块软硬搭配分组(习惯上称为坯),每坯重750~1000克。(3)捶肉:将精肉坯放置在砧板上,用木棰反复捶打,并加入适量糯米糊、植物碱以增强黏性,捶打时用力要均匀有节奏,肉坯要反复翻转,边捶打边挑除细小筋膜、直至肉坯打成胶状肉泥。(4)制燕:将胶状肉泥放在木板上,均匀地撒上薯粉,轻轻拍打压延,直至成型,称为鲜燕。(5)晾干:将鲜燕切成宽16厘米的长条叠卷,悬挂于通风处晾干,即成干燕皮。产品特点:厚薄均匀,破损少,表面无明显皱纹,富有营养,每千克干肉燕皮可切成8厘米见方的片约600张。打制肉燕皮可是又要体力,又有技巧的活儿。为保证猪肉新鲜要一大早起床,赶在中午前把“燕皮”打好。首先要用1公斤重的大木槌,在荔枝树木的砧板墩上,有节奏地把一块两斤左右重的新鲜瘦猪肉捶成肉泥,然后,将适量的干红薯粉均匀撒向肉泥,象擀面皮一样擀成一张像宣纸差不多的“燕皮”。打“肉燕”的人,福州人叫他们“打燕郎”,就是大冬天,他们也是光着膀子干活儿,由于制作过程中要加入干蕃薯粉,他们是满头满脸落满白粉的“白人”。
肉燕皮薄如白纸,其色似玉,口感软嫩,韧而有劲,散发肉香,非常爽口。这家老字号真是名不虚传,不仅肉燕做得地道,汤的味道也很鲜美,令我难以忘怀。我期盼着同利肉燕飞出福州,飞到北京,乃至全国。

这里的餐桌就是打肉燕皮的砧板,肉燕盛在一次性纸杯里,5元一杯。因为肉燕的馅比馄饨多,且个头也不小,一小杯就足以充饥了。

鱼丸也是福州的传统食品,多是以鲜黄鱼、马鲛鱼和鳗鱼、小参鲨为主料。剁碎鱼肉,加适量姜汁、食盐、味精,捣成鱼泥,调进薯粉,搅匀后挤成小圆球,或包入肉馅,入沸汤煮熟。其色如瓷,富有弹性,脆而不腻,为宴席常见菜品。


“聚成堂”书坊的“刻书”雕塑



南后街北口


最后说说三坊七巷
衣锦坊是三坊的第一坊,坊中16号为清嘉庆进士郑鹏程居宅,其中的衣锦坊水榭戏台最具特色,于此观看戏剧演出,水清、风清、音清,具有声学原理和美学价值,是福州市目前唯一现存的水榭戏台。

文儒坊因历代文儒辈出而闻名。

光禄坊也是名人聚居的地方,以光禄吟台最为有名。遗憾的是我没有看到光禄坊,后来得知其正在进行大修,而且就在端午节开放。
七巷之一杨桥巷有个林姓大宅,是林觉民烈士生前的住处,后来卖给作家冰心的祖父谢銮恩。冰心小时候在这里居住过。由于天黑,我没有找到巷子的标志,可能就在南后街北口的茶楼附近。

郎官巷 因宋代刘涛居此,其子孙数代皆为郎官,故名郎官巷。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严复的故居也坐落在巷内。

塔巷

黄巷内历代多住儒林学士,成为文化名人和社会名流的集居地,其中有一庭院“小黄楼”,属于文物保护单位。

安民巷与文儒坊相对,历史上巷内人家多为社会贤达。巷西侧民居旧宅仍保留匀称格局和古朴风韵。抗战时期新四军驻闽办事处设在其间。

宫巷里的豪门住宅结构精巧,单是室内的木雕石刻构件就今人叹为观止。如漏花窗户采用缕空精雕,榫接而成,而且通过木格骨骼的各种精心编排构成了丰富的图案装饰,各种精巧生动的石刻在柱础、台阶、门框、花座、柱杆上随处可见,可以说是福州古建筑艺术机集大成者。

吉庇巷(缺图),福州著名的安泰楼酒楼就在吉庇巷口。不过那天我没有注意到。

【原创】榕城归来·西湖

5月底去了福州,就住在西湖边上,抽空去看了看。
福州西湖公园至今有1700多年的历史,是福州迄今为止保留最完整的一座古典园林,被称为福建园林明珠,名列全国36个西湖前茅,其八景有仙桥柳色、大梦松声、古堞斜阳、水晶初月、荷亭唱晚、西禅晓钟、湖心春雨、澄澜曙莺,不过我都没有对上号。总的感觉是福州的西湖实在无法与杭州西湖相比较,不仅面积小很多,景致也少,周围拔地而起的高层建筑更是影响了她的全貌。

正赶上端午节前的赛龙舟训练




公园里有很多这样的灌木,新长出来的叶子是红色的,在绿叶的映衬下,像是盛开的红花




福州西湖公园宛在堂前矗立着一尊古人雕像,从衣着上可以推测出雕像原型应该是一位唐代或宋代的人,但由

于其身上和周围未有任何文字说明,其身份一度成谜。这尊雕像的作者解释为

“当时对宛在堂前这尊雕像要以谁为原型还起了不小的争议。最初定的是以李白为原型,后来又有人考虑到他与福州的渊源不深,提出辛弃疾、李纲两个方案,因为他们都曾到过福州,也都是著名文人。几经商榷,最后定下的方案是融合三者的形象,制作一尊代表诗人的雕像,面部神情比较接近李白

,身上穿的是明代文人衣服,帽子的样子是宋代的。下图就是这个神秘雕像。
福州西湖公园宛在堂前矗立着一尊古人雕像,从衣着上可以推测出雕像原型应该是一位唐代或宋代的人,但由
于其身上和周围未有任何文字说明,其身份一度成谜。这尊雕像的作者解释为
“当时对宛在堂前这尊雕像要以谁为原型还起了不小的争议。最初定的是以李白为原型,后来又有人考虑到他与福州的渊源不深,提出辛弃疾、李纲两个方案,因为他们都曾到过福州,也都是著名文人。几经商榷,最后定下的方案是融合三者的形象,制作一尊代表诗人的雕像,面部神情比较接近李白
,身上穿的是明代文人衣服,帽子的样子是宋代的。下图就是这个神秘雕像。



福州之所以称为榕城,是因为榕树特别多。 榕树的种子萌发力很强,由于飞鸟的活动和风雨的影响,使它附生于母树上,摄取母树的营养,长出许多悬垂的气根,能从潮湿的空气中吸收水分。气生根落地入土后成为支柱根,支柱根加强了大树从土壤中吸取水分和无机盐的作用。柱根相连,柱枝相托,枝叶扩展,便形成遮天蔽日、独木成林的奇观


福州之所以称为榕城,是因为榕树特别多。 榕树的种子萌发力很强,由于飞鸟的活动和风雨的影响,使它附生于母树上,摄取母树的营养,长出许多悬垂的气根,能从潮湿的空气中吸收水分。气生根落地入土后成为支柱根,支柱根加强了大树从土壤中吸取水分和无机盐的作用。柱根相连,柱枝相托,枝叶扩展,便形成遮天蔽日、独木成林的奇观





这条湖边木栈道从福州会堂通向西湖公园大门


福州会堂


福州会堂门外的这条大街很有意思。行道树遮天蔽日,司机不必担心日晒,中间有笔直的槟榔树将双向车道分开。福州的城市绿化真令人赞叹!

【原创】姹紫嫣红的郁金香(1)

郁金香原产于中东

,16世纪传入欧洲。

由于其花似穆斯林头巾,波斯语称之为dulband。

16世纪来到土耳其的澳大利亚

大使初次看到这种花,他向身边的土耳其人询问其名称,答案是:tulip。实际上这个发音是指土耳其的头巾,那个土耳其人误会了大使的意思,但是这个花名就这样产生并沿用下来。经过园艺家的长期杂交栽培,目前全世界已拥有8000多个品种,被大量生产的约150种。郁金香色彩艳丽,变化多端,以红、黄、紫色最受人们欢迎。
郁金香原产于中东
,16世纪传入欧洲。
由于其花似穆斯林头巾,波斯语称之为dulband。
16世纪来到土耳其的澳大利亚
大使初次看到这种花,他向身边的土耳其人询问其名称,答案是:tulip。实际上这个发音是指土耳其的头巾,那个土耳其人误会了大使的意思,但是这个花名就这样产生并沿用下来。经过园艺家的长期杂交栽培,目前全世界已拥有8000多个品种,被大量生产的约150种。郁金香色彩艳丽,变化多端,以红、黄、紫色最受人们欢迎。





















【原创】香气袭人的百合花

5月中旬的一天,我随单位老同事来到顺义鲜花港赏花。一进百合花大厅,浓郁的香气扑鼻而来。尽管花期已过,仍有不少百合花含苞怒放,只可惜工作人员没有给这些花儿报个花名,让我这个花盲无法给她们对号入座。
百度:百合为多年生球根花卉,有六片花瓣。 西方人以百合为圣洁象征,在公元约1000年前以色列国王所罗门的寺庙柱顶就是用百合花作装饰。百合花的花名是为了纪念圣母玛利亚,自古以来圣母就被基督教视为清纯的象征,因此它的花语就是纯洁。东方人视百合为吉祥之花,具有百年好合之含意,意味着纯洁、婚礼的祝福和高贵。

香水百合是百合中的女王。
百度:百合为多年生球根花卉,有六片花瓣。 西方人以百合为圣洁象征,在公元约1000年前以色列国王所罗门的寺庙柱顶就是用百合花作装饰。百合花的花名是为了纪念圣母玛利亚,自古以来圣母就被基督教视为清纯的象征,因此它的花语就是纯洁。东方人视百合为吉祥之花,具有百年好合之含意,意味着纯洁、婚礼的祝福和高贵。
香水百合是百合中的女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