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耀邦陵园

胡耀邦陵园位于江西九江市共青城的

富华山,陵墓坐西向东,俯瞰鄱阳湖。1990年12月5日,胡耀邦的骨灰安放于此


胡耀邦陵园位于江西九江市共青城的
富华山,陵墓坐西向东,俯瞰鄱阳湖。1990年12月5日,胡耀邦的骨灰安放于此

我们从庐山返回南昌时特意驱车到这里。
大门是后来建的,门侧边是胡耀邦所书对联“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利归天下何必争多得少得”。据说胡耀邦在团中央工作期间,曾到南阳地区调查研究。当他看到卧龙岗上武侯祠里顾嘉衡对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的真迹时,兴奋不已,时而轻声细读,时而高声朗诵,七步之内,上述所改的对联便脱口而出。

整个墓碑像一面直角三角形的旗帜,高4.43米,底边长10米,碑重73吨。三角形花岗岩碑上,雕刻着中国少先队队徽、中国共青团团徽、中国共产党党徽,象征着胡耀邦一生与这三个政治组织的特殊关系。

墓碑的右上方,是胡耀邦头部侧面雕像,栩栩如生。头像的周围嵌作不规则形状,有很强的立体感。从正面看,整个图像是微笑着的;从左侧看,则是忧国忧民之态(很可惜,我当时没有在左侧照相)。

主碑前立着用6块墨晶玉花岗岩拼成的长方形铭文碑,上面镌刻着由中共中央撰写的“胡耀邦生平”。
墓碑的右上方,是胡耀邦头部侧面雕像,栩栩如生。头像的周围嵌作不规则形状,有很强的立体感。从正面看,整个图像是微笑着的;从左侧看,则是忧国忧民之态(很可惜,我当时没有在左侧照相)。
主碑前立着用6块墨晶玉花岗岩拼成的长方形铭文碑,上面镌刻着由中共中央撰写的“胡耀邦生平”。


墓碑的后面有火炬形的草坪,缀以从井冈山运来的9块巨大花岗石。在紧靠墓碑右侧的一块石头上,有李昭亲笔题写的“光明磊落 无私无愧”八个大字。


时过20年,当年栽植的苍松翠柏更加繁茂,一片郁郁葱葱。


极目远眺,烟波浩渺的鄱阳湖水天一色。


从陵园入口处到墓碑前,有两条弯绕的墓道,均铺有73级石阶,象征着胡耀邦73年人生的曲折道路。

富华山原名富阳山,是共青城的最高峰。是耀邦夫人李昭为其改名,寓意“富我中华”。
据说当年在为胡耀邦勘选墓址的那天,天下着霏霏细雨,胡耀邦的亲属和共青城的领导一起冒雨看了几个地方都觉得不理想,而当他们来到富华山时,雨却突然停了,露出了太阳,登高环视,地势开阔,大家一致赞同陵园就建在这里。说来神奇,自从胡耀邦的英灵来此安息后,这座原本山体裸露、红土映目的荒山,逐渐变得郁郁葱葱、翠色欲流,四季常青的树木密密麻麻地从山顶一直延伸到湖畔。




胡耀邦曾经乘坐过的汽车

当年胡耀邦的骨灰是由李昭率子女,在中央办公厅主任温家宝的陪伴下,专程护送到共青城的。现在陵园里每天都播放着安葬仪式的录像。
※※※※※※※※※※※※※※※※※※※※※※※※※※※※※※※※※※※※※※※※※※※※※※※※※※※※※※
小资料:胡耀邦生前曾两次亲临共青城,与共青人结下了深情厚谊。第一次是1955年11月29日,当时胡耀邦任团中央书记,他到江西考察工作时,听说上海第一支由98名青年组成的志愿垦荒队已在德安县东南荒凉的九仙岭下安营扎寨,便坐着一辆铁路压道车,冒着寒风,颠簸100余公里,赶到垦荒队驻地看望大家。胡耀邦向队员们询问了生活、生产等情况,队员们请胡耀邦为垦荒队创办的合作社命名时,他略加思考,用小山竹夹着药棉,饱蘸了浓浓的墨汁,写下了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共青社。胡耀邦还应邀在垦荒队员于维忠的笔记本上题词:“决心为共产主义奋斗” 。

1978年,共青团中央授予志愿垦荒队“新长征突击队”称号。胡耀邦得知这些情况后,十分高兴,于这一年的9月26日为他们题写了场名:“共青垦殖场”。这五个大字一直高高矗立在共青场部大楼顶上。

1984年12月12日,胡耀邦第二次视察共青城,此时他已担任党中央总书记,共青垦殖场也成为全国闻名的现代化大型农场,产品远销世界34个国家和地区。胡耀邦听了场领导的工作汇报后,发表了独特的见解,参观了展览大厅,登楼眺望了鄱阳湖远景,还谈笑风生地和17名老垦荒队员合影留念,并再一次应邀挥毫写下了“共青城”三个大字。
现在的共青城已经通火车了,火车站建的很漂亮。这里最出名的就是鸭鸭羽绒服了,听当地朋友讲,戈尔巴乔夫还曾经在这里定制羽绒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