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嘉兴·南湖

午餐后,我们从西塘回到嘉兴市区,来到此行的主要目的地南湖。没想到南湖还是浙江的三大名湖之一,景区大,湖面阔,人不多,景色美,确实不错呀!



乘船前往湖心岛

湖心岛上烟雨楼




从烟雨楼上望红船

米芾的题字

据说嘉兴知府许瑶光任期届满将赴京都述职,临别时留言建议在来许亭南面造一座“鉴亭”,并撰写了《鉴亭铭》,以戒邪避恶,使优良品行得以发扬光大。鉴亭建成后,铭文被镌刻成碑置于鉴亭内保存至今。《鉴亭之铭》共373字,从五个方面归纳总结了做官为人的处世之道,劝人珍惜大好时光,妥善处处理各种矛盾,洁身自好,自立自律。

乾隆曾六次南巡,据说每次都来到嘉兴的烟雨楼,这里也就有了乾隆的题诗


嘉兴在明代时就已有了此“马券石刻”。关于“马券”有这么一个故事,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在杭州任郡守时,因看到好朋友李方叔的生活贫困,苏东坡就将皇帝御赐的名马转赠给了李方叔,任李方叔变卖后换取生活费用,因考虑到由李方叔变卖皇帝御赐之马,也许会引来杀身之祸,特意写下“马券”为证。后有苏东坡之弟苏辙、好友黄庭坚同时为这“马券”作诗题跋,使“马券”越发珍贵。苏东坡等人慷慨助友、情真意切的轶事,从此在文坛上传为佳话。二苏一黄都是宋代文学大家,李方叔也是一位名士,所以“马券”可谓名人名作,相得益彰,尤为显得珍稀。“马券石”在湖心岛的名人书画石刻中堪称精品。


这块珍稀的柏化石高1.4米,周围1.5米,相传是清朝一位官员在古北口(北京北郊)巡视时发现的,后运回自己的故乡嘉兴王店镇,解放后移到了湖心岛上。以前人们一直认为这块化石是松树的化石,1964年,经考古权威郭沫若鉴别为血柏化石。松柏古木是因地壳运动深埋地下,经硅化而成,形成化石至少要有四万多年的时间,因此有考古家认为,这块化石离现在已有七千多万年的历史。

这个长方形的石盆,相传是南宋著名将领岳飞之孙岳柯的旧物。岳柯是河南人,曾在嘉兴任官,后来居住在嘉兴,他喜欢养仙鹤,经常用这个石盆为他的仙鹤洗澡,因此这个石盆名为洗鹤盆。


著名的红船及船主住的小篷船

“一大”本是在上海召开的,因受到袭扰,在上海代表李达夫人王会悟的建议下,转移到嘉兴南湖的这条游船上继续举行。王会悟是嘉兴桐乡乌镇人,曾在嘉兴女子师范念过书,对嘉兴以及南湖的情况非常熟悉。 8月初,代表们从上海北站坐早班火车来嘉兴,当即由王会悟带领,坐摆渡船到湖心岛,再由小拖梢船接上王会悟预先雇的开会游船。这条游船是一条单夹弄丝网船,长约16米,宽3米,船头宽平,内有前舱、中舱、房舱和后舱,右边有一条夹弄贯通,会议就在中舱举行。王会悟则坐在船头放哨。

1964年清明节董必武来到嘉兴南湖视察时题诗,他是“一大”代表中唯一又来过嘉兴的。

南湖革命纪念馆

据说俯瞰纪念馆的造型像党徽






景区门外,一位老人在卖菱角。我们第一次见到红色和绿色的菱角,而且没有角。原来这是产自嘉兴的南湖菱,也有人依形称其为元宝菱、馄饨菱、和尚菱等。一般来说菱都有角,故称“菱角”,然而嘉兴的南湖菱却是无角的,其皮色翠绿,两端圆滑,并以皮薄、肉嫩、汁多、甜脆、清香而胜于其他品种。南湖菱不仅可以生吃、熟吃,而且可以制糕点、佳肴或酿酒、制糖。生食者选色翠而鲜嫩,尤其是刚出水时口味更佳,熟食则选色黄褐之老菱,洗净后煮食,口味香甜浓郁,肉糯可口。我没敢吃生菱角,尝了个熟的红菱,味道不错,不像北方的褐色菱角那么干,壳一剥就开。

关于南湖菱为什么不长尖角,在民间有一个传说: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途径嘉兴,当地民众拿出南湖的菱给皇帝吃,当时的菱是有尖角的。乾隆皇帝吃的时候一不小心被尖角刺到了。第二年,南湖的菱便不再长角了。真实原因是南湖地处长江和钱塘江之间,背靠太湖,面朝大海,更有大运河带来的北方水质。在多种水质混杂因素的影响下,使得南湖菱在开花时与萼冠之间的胶质层松软、脱落(一般情况下萼冠不会脱落并最终形成角)而成为无角菱。
我将一个红菱带回来后便成了褐色。

【原创】嘉兴·西塘

半年前刚来过西塘,这次顺路再游西塘。挂几张新拍的照片,有兴趣者可以看我以前写的

西塘古镇(1

)和

西

塘古镇(2)


半年前刚来过西塘,这次顺路再游西塘。挂几张新拍的照片,有兴趣者可以看我以前写的

西塘古镇(1

)和

西

塘古镇(2)


这次进入西塘后走的是西线,于是便看到了上次没有来过的五姑娘主题公园。五姑娘主题公园是根据在西塘流传的一个真实的爱情故事而兴建的。相传在清末时期,塘东村的杨家地主小姐五姑娘与长工徐阿天相爱,遭到了异母胞兄的反对,被迫害致死。后来她的爱情故事被编成田歌,在这里传唱了一百多年。


五姑娘的雕塑

第一拨船队

这座石桥是从异地搬来照原样搭砌的


水上戏台


西塘的桥有一百多座,这是其中较为有名的卧龙桥


深秋的西园




西塘很有名的桥——送子来凤桥

环秀桥

没想到正赶上西塘首发新式门票,我们是第一拨游客,就拿到了前三十多号门票。西塘也学世博会的办法,在各个景点设立盖章处。

【原创】嘉兴·五芳斋

本月初我们去浙江嘉兴进行红色旅游。一大早,先来到著名的粽子大王五芳斋吃早点,这可是我最爱吃的食品,到肉粽子的产地看看也是我多年的梦想。

清朝街头卖粽子的小贩

店堂干净美观,服务员将每只粽子剥好再拿给顾客。

还真有人吃肉粽子时放醋或辣椒油,很新鲜。

粽子里面有两大块肉

馄饨很鲜美,就是馅小得可怜,权当有肉味的片汤吧。

这里不仅有多种粽子,还有很多好吃的食品,还都不贵,看得人眼馋。






嘉兴的街道很干净,人又少,食物丰富又便宜。给我的感觉是个宜居城市。

【原创】老舍先生的丹柿小院

老舍本名叫舒庆春,字舍予,是中国现代小说家、文学家和戏剧家。老舍于1899年2月3日出生在北京西城小羊圈胡同(现名小杨家胡同),满族正红旗人,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巷战中。老舍一岁半丧父,家曾遭八国联军的意大利军人劫掠,还是婴儿的老舍因为一个倒扣在身上的箱子幸免于难。老舍九岁得人资助始入私塾。1913年考入京师第三中学(现北京三中),数月后因经济困难退学。同年考取公费的北京师范学校。于1918年毕业。在大杂院里度过的童年生活,使老舍从小就熟悉车夫、手工业工人、小商贩、下等艺人、娼妓等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城市贫民,深知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从小就喜爱流传与市井巷里的传统艺术(如曲艺、戏剧),这使他的作品具有大众化、通俗性和民族色彩浓厚等特点,从形式到内容都能够雅俗共赏。他的作品取材于北京胡同里小人物的日常生活,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运用的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大家耳熟能详的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龙须沟》和《月牙儿》等。老舍的一生总是在忘我地工作,他写了约800余万字的作品,并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有些作品被选入小学课本。老舍的文学作品影响了几代人,他不愧是“人民艺术家”。1966年,他因遭到恶毒攻击和迫害,含冤自沉于太平湖(现已被填平),终年67岁。
如果您也喜爱老舍和他的作品,但又远离京城,请跟我一起探访老舍的故居吧。故居离王府井不远,位于东城区灯市口西街丰富胡同19号,是一座栽着柿子树的四合院,被称为“丹柿小院”。1949年至1966年老舍去世,后被国务院改建为老舍纪念馆。

http://img615.ph.126.net/H_RY-4UgRq89yfTU0c5Z4Q==/1672524311616326307.gif



现在正是柿子成熟的季节,看!黄橙橙的柿子挂满树梢。





左边是一株枣树,右边是两株柿子树。

这株是老香椿树





这里还可以玩电子游戏呢。


原来的实物摆设



我正在聚精会神地拍照,忽听一声“喵”。原来我不小心踩了这只猫的脚,还没等我向它道歉,它已缓缓而去。真是只有涵养的猫!看它多么漂亮,多么肥硕。老舍先生养过猫,从他的作品《猫》中就可以看出他对猫的喜爱和熟悉,这篇散文还是小学课文呢。


故居胡同口的景象

从故居出来不远便是首都剧场,也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所在地,这里曾经上演过很多根据老舍作品改编的话剧。


题外记
在故居附近发现一家餐馆,墙上的两块牌匾引起我的注意,一块是“食品卫生等级A级”(一般这种档次的餐馆都是B级),另一块是“无味精餐厅”,这我还是头一次见到,很有特点,也很适合我。


餐馆门口有一只鹩哥,见人就说“你好,你好”,真可爱。

【原创】苏州一瞥·忆07

2007年2月的一天,当时在上海开会,一位友人要去参观苏州博物馆,我便搭车前往。
中途在金鸡湖边上站了站。

进入苏州城后感觉老城依旧,游人如织。
苏州博物馆毗邻拙政园,1960年建立,2006年10月建成新馆,设计者为著名的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新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将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
我很喜欢这幅玻璃和灯光组成的画,很有国画的写意风格。

转到画的后面,才发现这么好看的作品是由“乱七八糟”的杂草拼搭而成。简直是太神奇,太有创意了。

外景观很独特



名副其实的一瞥

【原创】初到林城贵阳·忆07

2007年4月底在贵阳办会,那次我是从头管到尾,整整一周的时间。再加上第一次去,严重水土不服,导致我在后来的一段时间里,听到“贵阳”就头大。不过贵阳的气候还是很不错的,冬季不太冷,夏季不太热;贵阳的风景也很美,只是我不习惯那里的饮食。
龙宫位于贵州省安顺市南郊,与黄果树风景区毗邻。龙宫风景区以暗河、溶洞为主,并集旱溶洞、峡谷、瀑布、峰林、绝壁、溪河、石林等多种喀斯特地质地貌景观为一体,是国家5A级点风景名胜区。龙宫水溶洞长达15公里,洞内钟乳千姿百态,与北方溶洞相比更显细致与精巧,与南方溶洞相比更显神秘与奇特,其洞厅构造宛如神话中的龙王宫殿。不过当时我没有在里面拍照。


最大的洞中寺院龙宫观音洞,总体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所有的殿堂都是天然溶洞。人工雕刻佛像32尊,其中观音像高达12.6米,主殿上有一天然神似观音的钟乳石,天然和人造的佛像浑为一体。


漩塘在龙宫的上游,通漩河的水流到这里便沉入地下,变为地下暗河。塘面达万余平方米,呈圆形,一年四季塘水以顺时针方向,挟带水上绿色浮萍不停地旋转,不借风力,终年不息。

天星桥景区位于黄果树大瀑布下游7公里处,这里主要观赏石、树、水的美妙结合,是水上石林变化而成的天然盆景区。
随处可见硕大的仙人掌

“数生步”:据说盆景区内的水位是固定不变的,水中的石块是天然形成,有些石块经过加工后铺成道路,露出水面供游人行走。共有365块形态各异的石头蜿蜒在水中,每个人都边行边看着石头上的日期,找到自己出生的那一块。

比尔·盖茨出生日,呵呵!



那时不是丰水期,黄果树瀑布显得不那么壮观。09年再次来到黄果树时正值丰水期,瀑布的壮观景象参见“

重访林城贵阳

”。

置身于瀑布内侧的水帘洞中(即从上图中间横向的一条通道中穿行,这也是黄果树瀑布独有的),撑着雨伞勉强照相。

我对贵阳印象最好的就是黔灵公园了。当时我就住在公园附近,清早抽空去转了转便非常喜欢,09年再去贵阳时一直想重游黔灵山,却不得空,很是遗憾。黔灵公园是国家4A级旅游区,面积426公顷,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大型综合性城市公园之一。以明山、秀水、幽林、古寺、圣泉、灵猴而闻名遐迩,有“黔南第一山”的美誉。在黔灵公园里我还遇见了几位上海老太太,她们都是六十年代支边到此地,在这里生儿育女,颐养天年。尽管她们已在这里生活了近半个世纪,可是她们一说话就带出了浓浓的乡音。其中一位老人陪我走了一路,也给我讲了一路她的故事。回想起来,几十年前从大上海来到这里可真不容易呀!
1946年4月9日,蒋介石曾在黔灵公园会见张学良,不知道是不是在这里。

麒麟洞因洞内钟乳石酷似麒麟而得名。1941年5月至1942年10月和1949年2月至8月,张学良和杨虎城将军曾先后被软禁于此。




从麒麟洞俯瞰山下


沿着九曲径登山可达弘福寺,寺庙建于明末清初,是贵州著名的佛寺之一。


最后说一说黔灵公园的猴子,这可是最有趣的了,也是吸引我想重游黔灵公园的唯一原因。那里的猴子是放养的,漫山遍野地玩耍,在九曲径登山时就能随处见到。可爱极了!一大早,或远或近的市民们提着各式食物前来喂猴,甚至还有买一背包水果的。别看那里的生活水平并不高,可是人们给猴子买食物可真舍得花钱。他们一边走一边喊“仔仔,仔仔”,猴子闻声便从山坡上跑来或从树上跳下来,似乎它们早已等待这熟悉的呼唤。


这位奶奶手里提着一小袋在早市上买的大蒜,一只猴子一把给拽下来。不论大家怎么说“这不能吃”,猴子都执意要品尝,无奈只得让它们免费品尝吧。

要想知道大蒜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尝。看,左边那只小猴子挺精的,它不急于品尝这个陌生食物,而是先看看大猴的表情。猴子们勇于实践后都“呸呸”地将大蒜吐出来,其实它们不知道,这可是健康食品啊!


善良的贵阳人还特意灌装了饮料来喂小猴。幸福啊!黔灵公园的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