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访纪晓岚故居

纪晓岚(

1724~

1805年)名昀,字晓岚,谥文达公。清

直隶河间府献县(今河北献县)人。纪晓岚为清乾隆朝进士出身,从编修、侍读学士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太子少保,他博学多识,机智诙谐,逸闻趣事在民间广为流传。他生于士大夫家庭,其祖上在明永乐二年作为充实北方的大户,从南京迁来献县。他最大的功绩是编纂《四库全书》,共计3103种,

79337卷,分为经、史、子、集四个部分。此外,还有《阅微草堂笔记》,这部书的名称是以纪晓岚故居内书斋命名,是他晚年追录见闻之作,文字质朴简约,有魏晋之风,是明清笔记小品中较著名的一部。
纪晓岚(

1724~

1805年)名昀,字晓岚,谥文达公。清

直隶河间府献县(今河北献县)人。纪晓岚为清乾隆朝进士出身,从编修、侍读学士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太子少保,他博学多识,机智诙谐,逸闻趣事在民间广为流传。他生于士大夫家庭,其祖上在明永乐二年作为充实北方的大户,从南京迁来献县。他最大的功绩是编纂《四库全书》,共计3103种,

79337卷,分为经、史、子、集四个部分。此外,还有《阅微草堂笔记》,这部书的名称是以纪晓岚故居内书斋命名,是他晚年追录见闻之作,文字质朴简约,有魏晋之风,是明清笔记小品中较著名的一部。
纪晓岚(
1724~
1805年)名昀,字晓岚,谥文达公。清
直隶河间府献县(今河北献县)人。纪晓岚为清乾隆朝进士出身,从编修、侍读学士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太子少保,他博学多识,机智诙谐,逸闻趣事在民间广为流传。他生于士大夫家庭,其祖上在明永乐二年作为充实北方的大户,从南京迁来献县。他最大的功绩是编纂《四库全书》,共计3103种,
79337卷,分为经、史、子、集四个部分。此外,还有《阅微草堂笔记》,这部书的名称是以纪晓岚故居内书斋命名,是他晚年追录见闻之作,文字质朴简约,有魏晋之风,是明清笔记小品中较著名的一部。
纪晓岚故居位于北京市珠市口西大街241号,因为电视剧“铁嘴钢牙纪晓岚”的热播,这里也成了旅游之地。纪晓岚曾在这里住了62年

11~39岁和48~82岁

)。

后来这里又几易其主:20世纪20年代北洋政府议员刘少白曾居住这里,一度成为中共中央与河北省委的秘密联络站;1931年梅兰芳、余叔岩、李石曾、张伯驹等在这里成立了北京国剧学会;……1958年晋阳饭庄在此开业。20世纪末修建两广路(广安门至广渠门)时,这里正处在规划线路上。令人欣慰的是,市政府采纳了有关建议,两广路在虎坊桥到珠市口的道路拐了一个弯,多花费约两千万元工程成本,但保留了京华印书局、纪晓岚故居、德寿堂和珠市口教堂四座经典文物。2001年经季羡林等文史专家和学者联名提议,北京市委、市政府领导决定将晋阳饭庄从纪晓岚故居中迁出,将阅微草堂旧址修葺一新并对外开放,不过故居的建筑格局已非原貌。如今悬于门上的匾额即由纪晓岚第六代后人纪清远先生题写。
纪晓岚故居位于北京市珠市口西大街241号,因为电视剧“铁嘴钢牙纪晓岚”的热播,这里也成了旅游之地。纪晓岚曾在这里住了62年

11~39岁和48~82岁

)。

后来这里又几易其主:20世纪20年代北洋政府议员刘少白曾居住这里,一度成为中共中央与河北省委的秘密联络站;1931年梅兰芳、余叔岩、李石曾、张伯驹等在这里成立了北京国剧学会;……1958年晋阳饭庄在此开业。20世纪末修建两广路(广安门至广渠门)时,这里正处在规划线路上。令人欣慰的是,市政府采纳了有关建议,两广路在虎坊桥到珠市口的道路拐了一个弯,多花费约两千万元工程成本,但保留了京华印书局、纪晓岚故居、德寿堂和珠市口教堂四座经典文物。2001年经季羡林等文史专家和学者联名提议,北京市委、市政府领导决定将晋阳饭庄从纪晓岚故居中迁出,将阅微草堂旧址修葺一新并对外开放,不过故居的建筑格局已非原貌。如今悬于门上的匾额即由纪晓岚第六代后人纪清远先生题写。
纪晓岚故居位于北京市珠市口西大街241号,因为电视剧“铁嘴钢牙纪晓岚”的热播,这里也成了旅游之地。纪晓岚曾在这里住了62年

11~39岁和48~82岁

)。

后来这里又几易其主:20世纪20年代北洋政府议员刘少白曾居住这里,一度成为中共中央与河北省委的秘密联络站;1931年梅兰芳、余叔岩、李石曾、张伯驹等在这里成立了北京国剧学会;……1958年晋阳饭庄在此开业。20世纪末修建两广路(广安门至广渠门)时,这里正处在规划线路上。令人欣慰的是,市政府采纳了有关建议,两广路在虎坊桥到珠市口的道路拐了一个弯,多花费约两千万元工程成本,但保留了京华印书局、纪晓岚故居、德寿堂和珠市口教堂四座经典文物。2001年经季羡林等文史专家和学者联名提议,北京市委、市政府领导决定将晋阳饭庄从纪晓岚故居中迁出,将阅微草堂旧址修葺一新并对外开放,不过故居的建筑格局已非原貌。如今悬于门上的匾额即由纪晓岚第六代后人纪清远先生题写。

11~39岁和48~82岁

)。
11~39岁和48~82岁
当代几位作家,如老舍、曹禺、臧克家、张中行等,他们也曾在此祝寿、赋诗,或欣赏美景、品尝佳肴,老舍曾兴之所至在此留下

“驼峰熊掌岂堪夸,猫耳拨鱼实且华,四座风香春几许,庭前十丈紫藤花

”的诗句,他赞的就是晋阳饭庄的美味佳肴和纪晓岚故居的美景。但那时的纪晓岚故居与现在的这个故居并不相同,那是呈倒

“凸

”字形,前三后五、前出廊的硬山顶式建筑,前三间中间为门厅,左右两间各以隔扇相隔为

“耳室”,后五间就是

“草堂

”,东西通间,进深两间。而现在的故居只有两堂一园,面积不足原来的

1/3。
当代几位作家,如老舍、曹禺、臧克家、张中行等,他们也曾在此祝寿、赋诗,或欣赏美景、品尝佳肴,老舍曾兴之所至在此留下

“驼峰熊掌岂堪夸,猫耳拨鱼实且华,四座风香春几许,庭前十丈紫藤花

”的诗句,他赞的就是晋阳饭庄的美味佳肴和纪晓岚故居的美景。但那时的纪晓岚故居与现在的这个故居并不相同,那是呈倒

“凸

”字形,前三后五、前出廊的硬山顶式建筑,前三间中间为门厅,左右两间各以隔扇相隔为

“耳室”,后五间就是

“草堂

”,东西通间,进深两间。而现在的故居只有两堂一园,面积不足原来的

1/3。

这就是老舍先生所说的“庭前十丈紫藤花”,据说是由纪晓岚亲手种植,因为前面的房子已拆,现在它临街而立了。



纪晓岚与文鸾的故事



阅微草堂旧址内陈列有《景城纪氏家谱》、《评文心雕龙》、《传世文集》、《阅微草堂笔记》及纪晓岚六世孙女纪清漪捐出的明清瓷器。







关于晋阳饭庄的记载:北京解放初期,一些在解放北平时入城和一批原在北平搞地下工作的山西籍人士,琢磨着在北京搞一个经营山西风味的餐馆。后由北京市市长彭真和国务院副总理薄一波这两位山西人提出这个建议,并让宣武区操办此事。经过一番选址,最后挑中了阅微草堂旧址,其时,旧址已成了区委党校。

晋阳饭庄开始只供山西籍的老同志招待来京的山西人,直到1963年才对社会开放。晋阳饭庄的匾额由郭沫若题写。晋阳饭庄的山西风味菜点有五百余种,名气较大的有香酥鸭、过油肉、小炒肉、炒杂烩、山西蒸肉等,但最让食客大快朵颐的还是面食,如太谷饼、闻喜饼、刀削面、什锦糖耳朵、肉丝炒拨鱼、莜面卷等。

据说在2001年10月,时任美国国务卿的鲍威尔来华访问。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和外交部长唐家璇在人民大会堂与鲍威尔举行了友好会谈。会谈后,鲍威尔和他的随行人员突然神秘地“失踪”了。原来他直接奔向晋阳饭庄,在大堂里找了个座位品尝起了香酥鸭,这还是老布什向他推荐的。
关于晋阳饭庄的记载:北京解放初期,一些在解放北平时入城和一批原在北平搞地下工作的山西籍人士,琢磨着在北京搞一个经营山西风味的餐馆。后由北京市市长彭真和国务院副总理薄一波这两位山西人提出这个建议,并让宣武区操办此事。经过一番选址,最后挑中了阅微草堂旧址,其时,旧址已成了区委党校。

晋阳饭庄开始只供山西籍的老同志招待来京的山西人,直到1963年才对社会开放。晋阳饭庄的匾额由郭沫若题写。晋阳饭庄的山西风味菜点有五百余种,名气较大的有香酥鸭、过油肉、小炒肉、炒杂烩、山西蒸肉等,但最让食客大快朵颐的还是面食,如太谷饼、闻喜饼、刀削面、什锦糖耳朵、肉丝炒拨鱼、莜面卷等。

据说在2001年10月,时任美国国务卿的鲍威尔来华访问。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和外交部长唐家璇在人民大会堂与鲍威尔举行了友好会谈。会谈后,鲍威尔和他的随行人员突然神秘地“失踪”了。原来他直接奔向晋阳饭庄,在大堂里找了个座位品尝起了香酥鸭,这还是老布什向他推荐的。
晋阳饭庄当年曾是京城十大高级饭庄之一,现在是中华老字号的国家级特级酒家,堪称“正宗山西味,京城第一家”。晋阳饭庄与纪晓岚故居相伴相行半个世纪,餐饮与文化相得益彰。
备注:以上照片摄于2009年春节,当时是去晋阳饭庄吃饭,客人在饭后可以免费参观相邻的纪晓岚故居,进去转了一圈,立此存照。

【原创】西塘古镇(2)

在这里随处可见“小桥流水人家”,不过此“人家”非彼“人家”,乃客栈、餐馆也。这里的人们也还保留着在河里洗洗涮涮的习惯,可惜河水浑浊已不再清澈。

















据说圣堂里的关帝像已有三四百年历史,在“文革”中被保护下来的。




临河的窗子多有“美人靠”,坐在这里观景、看书一定很惬意。





在西塘镇122条长短不一的弄中,石皮弄最窄,宽仅1米,弄口最窄处仅0.8米,全长68米,地面用168块石板铺成,弄面平整,下为下水道。石皮弄左右两壁梯级状山墙有6~10米高,至今完整地保留着古老而又独特的风姿。


倪天增祖居
倪天增于196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1983年任上海市副市长,被上海人民称为“风雨市长”、“平民市长”。1992年6月因突发性心肌梗死逝世,终年54岁。朱镕基对他的评价:“市民的公仆”,“勤政的楷模,汗洒浦东,功在千秋”。


西塘的西园旧址原是一户朱姓人家的花园。1920年冬天诗人柳亚子来西塘,曾住西园并与西塘南社社友在西园摄影留念,题名为“西园雅集第二图”。现在看到的西园建于1990年,为纪念柳亚子来西园,取名为西园。园内环绕砖砌花格游廊、水榭、曲桥、假山、凉亭、人工瀑布。



园子里有一尊柳亚子先生的铜像

【原创】最忆是杭州 何日更重游·忆07

杭州是我最喜欢的城市。2007年,我因为开会曾三下杭州,但每次都匆匆忙忙,未能好好游览一下西湖和名胜古迹,很是遗憾。整理出几张有代表性的照片贴出来留个纪念。
一月,我随着同伴来到位于吴山脚下的清河坊。百度百科介绍:清河坊历史街区是杭州历史上最著名的街区,也是杭州唯一保存较完整的旧街区,是杭州悠久历史的一个缩影。清河坊的得名,与当时的太师张俊有关,建炎三年(1129),张俊在明州(今宁波)击退金兵,取得高桥大捷,晚年封为清河郡王,倍受宠遇。他在今河坊街太平巷建有清河郡王府,故这一带就被称为“清河坊”。
我来这里还有另一个目的——故地重游。46年前的夏天,我曾经在此地住过一个月,早餐吃过几乎不重样的小吃,还游览过不少名胜美景。河坊街西太平巷19号的大院子曾给我留下美好而深刻的记忆,现在依稀记得前院的一侧是一幢楼,我爷爷家在里院,里院仅有一幢年代久远的2层小楼,地面铺着厚实的木地板,走起路来咚咚作响。院墙附近有一口不大的水井,夏天将西瓜放进网兜里,吊在井里“冰镇”,效果真不次于现在的冰箱。白天我和小伙伴在跑出跑进地疯玩儿,居然可以从前院的一个“密道”穿到相邻的院子里;晚上几家邻居在院里坐着藤椅纳凉聊天,就这样度过了一个悠闲和快乐的暑假。1978年夏天,我又在此小住,每天早出晚归独自旅游。再后来就听说这里拆迁了,没想到是为了恢复这条著名的商业街。






看到这块牌子,我就知道离西太平巷不远了。



西太平巷仅剩一条又细又短的巷子,这是里面的商家。

冬日的西湖

湖畔茶座

湖边酒店


四月的杭州景色宜人,坐大船游览了西湖



西湖上的小船还基本是老样子,只不过座椅换成沙发了

西湖边(花港观鱼公园)的林徽因纪念碑别具一格

西湖边(六公园)的送别白居易群雕之一惜别白公 ,白居易曾任杭州刺史,深受百姓爱戴。

跟随同伴游丝绸城




萧山的湘湖

文气十足的齐耳短发,纤秀娇小的身材,随风轻摆的裙角……被胡适誉为我国一代才女的林徽因是我国第一位女建筑学家。而这位风华绝代的才女就出生在杭州的一条小巷——蔡官巷。今年“五一”前,市民和游客有望在西湖边一“睹”她的风采。

市民建议纪念林徽因

中国贸易促进委员会杭州市分会副秘书长金援潮先生,最先提出要在西湖边给林徽因留一席之地。“可能少有市民知道,林徽因是西子姑娘,而且在杭州生活了5年。”2004年,金援潮通读了林徽因的生平事迹,并有了这样的念头。

“林徽因身上有种特殊的文人气质,和西湖的美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西湖边应该有个属于她的位置,以纪念这位风华绝代的杭州才女。”2004年6月21日,金援潮便给王国平书记写了封信。当年7月13日,王书记就亲自批示:要抢救杭州的历史文化碎片。

园文部门赶往北京“取经”

2004年是林徽因诞辰100周年,清华大学专门在校园里举办了一次“林徽因诞辰100周年纪念展”,杭州园林文物局的工作人员专程赶往北京,向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院士们就林徽因的生平事迹“取经”。展览结束后,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将关于林徽因的40余幅平面展画打包移师西子湖畔,摆放在柳浪闻莺旁的林霭漫步茶楼,让市民了解林徽因短暂而辉煌的一生。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规划建设局局长华茵告诉记者,当初金援潮建议在林徽因的出生地——杭州蔡官巷附近建造“徽因亭”或者纪念碑,后来又有人提议应该建在西湖边,于是南山路45号唐云艺术馆西北角的草坪和南山路77号天度餐厅的东南角小绿地都成了候选地址,清华大学也多次派专家参与选址。

纪念碑出自清华博士之手

昨天下午,记者在杭州市园林文物局看到了林徽因纪念碑的平面效果图——在一棵百年古樟树的遮护下,一块由青铜和青石板相结合的长方形纪念碑矗立花港观鱼南里湖畔,碑上除了刻有林徽因所著《平郊建筑杂录》论建筑意中截取的一段文字外,还精心雕刻了一位姑娘的剪影。整座纪念碑造型别致,蕴意深刻。

林徽音纪念碑的设计形式和碑文选取都出自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王丽方之手,学院多位院士也参与了设计工作。将碑址选在花港观鱼南里湖畔,是因为林徽因的气质和西湖的秀水相得益彰,希望两者的结合能为整个西湖风景区锦上添花。

【原创】龙脊梯田·忆07

距龙胜县城27公里的龙脊梯田,像天地之间一幅巨大的抽象画。这里一年四季景观各异,春天:水满田畴,如串串银链山间挂;夏至:佳禾吐翠,似排排绿浪从天泻;金秋:稻穗沉甸,像座座金塔顶玉宇;隆冬:瑞雪兆丰年,若环环白玉砌云端。可谓是人间一大奇观。11月初来到此地并非最佳时节,不过田里尚存的一些稻谷给梯田抹上几许绿色。


远处即是著名的景点“七星伴月”,是由七个小山顶梯田和一个大的山顶梯田组成。


由于游客日见增多,这里也大兴土木,在山上见缝插针地建造旅社。



在龙脊梯田附近的金江河畔,有一个黄洛瑶寨,居住着清一色的红瑶族,有60户人家、400人口。这里的妇女个个留着一头乌黑亮丽的长发,并因获得吉尼斯总部颁布的“长发村”证书而名扬天下,成为龙脊梯田景区的又一个“世界一绝”。

长发盘在头顶像帽子

【原创】苗寨行·忆07

从龙胜温泉出来,沿着矮岭河走,有一条蜿蜒小路通向黄泥坳的苗寨。


途中遇到一座桥,据说当年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彭德怀带领的红军经过这座桥进入苗寨。现在这座桥已经破败不堪、无人通行了。为了感受一下红军过桥时的感觉,我们壮着胆子走到颤巍巍的桥中间,以示勇敢。


当年红军经过这里向贵州进发。

在路上我们遇到了几位驴友,他们背着沉重的行囊、拄着拐杖从我们身边匆匆走过。经询问后得知,他们经常利用周末的休息时间,结伴从较远的城市出发,风餐露宿、徒步旅行。由衷地佩服他们的体力、精力、耐力和毅力。

有趣的鸡过独木桥

在苗家的吊脚楼里我们品尝了油茶,就是把茶叶炒一炒,加盐煮一煮,再泡上加了颜色的炒米、炒花生等,味道一般,有些喝不惯。屋里的光线很暗,由于制作油茶更使得满屋子烟雾弥漫。


自制自来水

朋友的先生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他熟知当地各种植物、动物、农作物。一路上有他给我们介绍,使我大开眼界。
罗汉果

桂树

红苕

柚子树

世上真有树缠藤

木耳

从苗寨返回后又去往龙胜的龙脊梯田,时近中午,在山路边的一家小餐馆吃饭,当地人的有些食物令我吃惊,难道这也能吃?
蜂房(上)魔芋豆腐(下)

魔芋(没有加工的,图左)

香肠和腊肉

竹筒饭(烤熟的) 有点像肉粽子

兔子和土鸡

山鸡

野菜

果子狸

【原创】人间仙境龙胜温泉·忆07

2007年11月初,在朋友的陪伴下,我们来到距桂林100多公里的龙胜。真没有想到,在这深山幽谷中,竟然藏着一处绝妙的温泉。这里林荫蔽日、万木合围,雾气氤氲,袅袅升腾,如入人间仙境。冬日里在大山中泡着温泉,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耳闻鸟语虫鸣、流水潺潺,给人的感觉是:不是神仙,胜似神仙。













富有民族

风格的温泉风雨桥。桥长约40米,全桥由三座桥亭和十间桥廊组成。全桥不用一钉一铆,只用大小条木以榫头卯眼互相穿插衔接,斜穿直套,纵横交错,却一丝不差。桥廊两旁设有长凳

供人憩息。
风格的温泉风雨桥。桥长约40米,全桥由三座桥亭和十间桥廊组成。全桥不用一钉一铆,只用大小条木以榫头卯眼互相穿插衔接,斜穿直套,纵横交错,却一丝不差。桥廊两旁设有长凳
供人憩息。

【原创】阳朔山水甲桂林·忆07

2007年11月初去桂林开会,朋友带我们去了阳朔的遇龙河,这里素有小漓江之称,我认为确实名不虚传。坐着竹筏在遇龙河上漂流,望着两岸奇异的山峰、金色的稻田,仿佛身为画中人。难怪美国哈佛大学著名景观专家卡尔博士在徒步考察完遇龙河风景之后,曾这样感叹道:“这是我在中国看到的最美丽的地方”。








仙桂桥是遇龙河支流的石拱桥,是广西最古老的石拱桥,桥高2.2米,长26米,宽4米。建于宋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桥体结构独特,采用极为罕见的并列砖法,用9组券石拱砌,共用石281块并列而成。八百多年风雨剥蚀和洪流冲击,桥体完好无损。

乡间傍晚

稻浪滚滚闪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