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沛新村
西藏林芝工布江达县阿沛新村位于米拉山麓、尼洋河畔。这里曾经是阿沛家族的领地,全国政协副主席阿沛·阿旺晋美就成长在这里。阿沛家族原是14世dalai喇嘛的管家,在西藏排行第三的大农奴主,拥有农奴数以千计。解放后,解放了的阿沛家族农奴就地安置,形成了一个村落。但因旧村的地理位置连年遭遇水灾,于是阿沛副主席出资建了这个新村和一个希望小学。整个新村经过认真规划,道路、自来水、绿地、活动场地等一应俱全,一排排两层藏式小楼彩饰一新、漂亮整洁,吸引着川藏公路上往来行人惊异的目光。这里已经成为一个藏族民俗的旅游点。
村口的标志和车站
一排排具有藏族特色的两层民房整齐排列着,每户都有栅栏围着的庭院,草木青青、繁花似锦。
盛开的大丽菊为新村增添了不少喜庆
屋内的布置整洁漂亮
铜质的容器明晃晃、金灿灿
五彩斑斓的橱柜
家用电器一应俱全
藏式炉子漂亮又干净,虽说烧的是柴禾,可一点儿烟都没有
主人为一拨又一拨参观的客人准备了各式藏族食品
这就是小时候听说的糌粑,原来是用手捏着吃的
这是我最爱吃的,可能叫油炸果子
酸奶和酥油
酥油茶
酥油茶就是这样做出来的
村民们悠闲地打着扑克
月度归档: 2009年12月
【原创】天路·林芝的朝圣者
2009年7月3日一早,我们向西返回拉萨。
因为这里有一家部队医院,所以我很早便知道林芝有个八一镇,没想到只在此停留一晚。走时匆匆,只能在车上留个影。
车子行进途中,遇到一队朝圣的藏民,他们一边走一边五体投地、匍匐叩拜。他们为了心中的信仰,不辞千辛万苦。令人感动之余还有一些敬佩。
虔诚的朝圣者
【原创】天路·林芝的雅鲁藏布大峡谷和南迦巴瓦峰
世界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
2009年7月2日下午,我们来到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位于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是世界最深和最长的大峡谷。它环抱南迦巴瓦峰地区的高山峻岭,劈开青藏高原与印度洋水汽交往的山地屏障,像一条长长的湿舌,向高原内部源源不断输送水汽,使青藏高原东南部成为一片绿色世界。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基本特点可以用高、壮、深、润、幽、长、险、低、奇、秀十个字概括。由于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环境恶劣、灾害频仍,构成人们很难跨越的屏障和鸿沟。直到1994年,我国科学家对雅鲁藏布江大峡谷进行科学考察,才揭开了其神秘面纱的一角。大峡谷地区是西藏自治区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地方,有3500余种药用、油料和纤维植物,其中高山杜鹃就有154种,占世界杜鹃总种数(约600种)的26%。大峡谷地区茂密的森林及高山灌丛草甸栖息着种类繁多的动物,其中不少是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如皮毛动物水獭、石貂、云豹、雪豹、青舢、白鼬,豹猫和小熊猫;药用动物马麝、黑熊、穿山甲、鼯鼠、蛇晰、银环蛇、眼镜王蛇;医用动物猕猴;观赏动物长尾叶猴、棕颈犀鸟、红胸角雉、红腹角难、排陶鹦鹉、大绯胸鹦鹉、蓝喉太阳鸟、火尾太阳鸟、红嘴相思鸟、白腹锦鸡、藏马鸣、黑颈鹤、蟒蛇和羚羊等。由于遭到长期大量捕杀,许多动物已濒于灭绝。
雅鲁藏布大峡谷曾被评为中国最美的十大峡谷之一。我去过的金沙江虎跳峡、长江三峡也在其中。
在这里,我听导游说起:
墨脱大地震
大峡谷正处在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镶嵌交接缝合带的东北端,雄伟的马蹄形大峡弯正是沿着这条缝合带发育而成。印度板块至今仍在持续向北推挤,缝合带附近应力集中,地壳很不稳定,经常引发地震。1950年8月15日晚上10时9分,大峡谷发生了8.5级特大地震,震中在察隅的西南,定名为察隅地震。这一地震是中国有记录以来震级最高的地震,在亚洲位列第二。这次特大地震还引发了两座雪峰大规模的雪崩和冰崩。南迦巴瓦峰坡的冰舌突然崩落,冰体加上崩雪,掩埋了大峡谷进口处不远的直白村,全村100多人死于非命。就在前不久,西藏自治区地震局将与自治区地勘局联合考察了一处意外发现的1950年察隅墨脱地震遗址,遗址位于西藏东南部米林县派镇直白村,是今年5月地震部门工作人员在当地考察建立地震台站时发现的,距离当时的震中约80公里。当时直白村的地震烈度相当于汶川地震震中烈度10度。考察人员根据现场的地质地貌推测,当年巨大地震发生时曾造成山崩地裂。在现场,满目是被切割和崩塌的山体,以及巨大的堰塞湖遗迹和雪崩、冰川垮塌痕迹,有很多山体有着宽上千米、高数百米的山体切割面,河流、地表的破坏都可以直接看到。有些可能是山体崩塌,有些是雪崩造成的泥石流对山体进行切割。由于地震后造成堰塞湖,直白村原址被淹,居民现均搬离到另外一处高地,因此相对保存了这一遗址的原貌,也许在考察后能够将遗址申报国家级地质公园呢。
长在水里的树林
大峡谷沿岸风光
高原的马与平原的马长相略有不同
大桑
树——爱情的见证树
大桑
树——爱情的见证树
相传是由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亲手所植,至今已有1450多年。来到这里的夫妻一般都合影留念。
情比石坚
巨石被一分为二,夹缝中生长着一株桃树,甚为奇特,这也有一段感人的爱情故事在当地流传。
南迦巴瓦峰
南迦巴瓦在藏语中有多种解释,如“雷电如火燃烧”、“直刺天空的长矛”。南迦巴瓦峰是林芝地区最高的山,海拔7782米,其巨大的三角形峰体终年积雪,云雾缭绕,从不轻易露出真面目。南迦巴瓦峰地区跨热带和寒带,是不可多得的“自然博物馆”。它山壁耸立,地震、雪崩不断,攀登难度为世界登山界所瞩目,直到1992年10月30日才由中日联合登山队登顶成功。围绕南迦巴瓦峰的是举世闻名的雅鲁藏布江下游的大拐弯峡谷(大峡弯),高山峡谷的平均相对落差在5000米以上,构成世界上地形转折变化最剧烈的地方之一。1950年这里发生特大地震,使大峡弯的雅鲁藏布江上两处落差达10余米的河床大瀑布消失,江道堵塞,山河为之改观。
在观景台看云中天堂
另一侧确是另一番景象
在另一个观景台看大峡谷
雅鲁藏布江大拐弯
格嘎大桥
此行没有去格嘎,仅在路边看到了这座桥。格嘎以温泉而出名,吸引着不少驴友跋涉而去。百度:格嘎温泉位于南迦巴瓦峰山脚的陡坡上,有泉眼7处,水温40~50℃,由于所在地地质结构构造复杂,板块运动强烈,泉水含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能治疗多种疾病,每年3、4月份桃花开时为最佳沐浴季节,深受当地群众喜爱。
乘坐这种快艇游雅鲁藏布江
【原创】天路·林芝的鲁朗林海和尼洋风光
鲁朗林海
2009年7月2日上午,我们来到了鲁朗林海。
鲁朗的藏语意为“龙王谷”,也是“叫人不想家”的地方。鲁朗海拔3700米,位于距八一镇约80公里的川藏路上,坐落在深山老林之中;这是一片典型高原山地草甸狭长地带,长约15公里,平均宽约1公里。两侧青山由低往高分别由灌木丛和茂密的云杉、松树组成“鲁朗林海”,中间是整齐划一的草甸,犹如人工整治一般。草甸中,溪流蜿蜒,泉水潺潺,草坪上报春花、紫苑花、草梅花、马先蒿花等成千上万种野花怒放盛开,颇具林区特色的木篱笆、木板屋、木头桥及农牧民的村寨星落棋布、错落有秩,勾画出一幅恬静、优美的“山居图”。夏季,清风吹拂,翻起金色的麦浪;秋冬季节,鲁朗除了山腰的松树青葱不凋,两侧山脚的树叶由绿变黄,再由黄变红,弥漫满天的红霞。举目辽望,蔚蓝的天空中,白云飘飘,时而象奔驰的骏马,时而又恰似高原上的牦牛;时而呼啸而去,时而又闲庭信步,象少女婀娜多姿,象小伙儿热情奔放。
远处,皑皑白雪婉如厚厚的棉花,温暖地滋润着座座裸露的山峰;绵延起伏的山丘上,覆盖着一层嫩绿的草甸,大草甸中零星点缀着藏式民居,牛羊在草甸上悠然自得,咀嚼着可口的青草,戏嬉追逐。在这里,山间的云雾时聚时散,与雪山、林海、田畴构成一幅梦幻般的图画,恍若到了“神仙居住的地方”。
从山上遥望尼洋风光,使人不禁想起杜牧的诗句“白云生处有人家”。
尼洋河分支形成大草甸构成的尼洋风光确似江南。
【原创】天路·林芝的巴松措和世界柏树王园林
松赞干布出生地
2009年7月1日早上,从拉萨一路向东前往林芝,途径墨竹工卡县,这里是松赞干布的出生地。松赞干布西藏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他像佛祖和高僧一样为藏族人民世代供奉。松赞干布出生时,吐蕃王朝的都城还在雅鲁藏布江南岸泽当。松赞干布3岁时,其父朗日松赞率兵灭掉北方的苏毗部落,初步统一了西藏高原。松赞干布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严格的训练,成为精通骑射、角力、击剑而武艺出众,又爱好民歌、善于吟诗的文武全才的王子。松赞干布13岁时,国王朗日松赞被人毒死。诸族举兵叛变,西部的部落乘势入侵,苏毗旧贵族也积极进行复国活动。松赞干布在这种内困外扰的严重局势下继承王位,成为吐蕃第32代赞普。他沉稳果敢,以强硬手段应付叛乱,经过3年征战,终于稳定了局势,再次恢复了吐蕃的统一。贞观六年(632年),松赞干布率部众渡过雅鲁藏布江,将都城迁到拉萨。完成西藏的统一之后,松赞干布开始致力于政权建设,建立了完备的、以赞普为中心、高度集权的政治和军事机构。同时,还制定法律、税制,任用贤明的大臣,采取许多措施鼓励百姓学习和运用先进生产技术,发展农牧业生产,使吐蕃的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迅速呈现中兴之势。为改变吐蕃人没有自己的文字、靠刻木结绳记事的落后面貌,他派出16名贵族到印度求学,终于创制出本民族的文字——藏文。他先后迎娶尼泊尔尺尊公主和唐文成公主,文成公主入藏,将佛教和内地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带到高原,进一步促进了西藏经济文化的发展。
米拉山口
位于拉萨墨竹工卡县与林芝工布江达县界。米拉山是雅鲁藏布江谷地东西两侧地貌、植被和气候的重要界山。米拉山以西地区气候干燥寒冷,以东地区气候温暖潮湿,植被茂盛。碑文记载海拔5013.25米,可是我没有感觉到高原反应。
尼洋河的中流砥柱
中流砥柱位于川藏路上的尼洋河中游,山高沟深,河流湍急,为尼洋河第一大峡谷,江中一巨石兀然立于江中,背靠神佛山,相传这块巨石是工布地区的守护神——工尊德姆修炼时的座椅。
【转】小学课文
尼洋河的水
文/朱增泉
尼洋河是雅鲁藏布江的一条支流。藏语称河为“曲”,称湖为“错”。尼洋河,藏人叫它尼洋曲。汽车顺着拉萨河河谷一路向东,渐走渐高,翻过海拔5013米的米拉山口,就进入了尼洋河谷。
尼洋河之美,美在水色。那清澈,那翡翠般的绿,那飞溅的洁白的浪花,三种视觉效果纷纷攘攘、难分难辨地交融在一起。藏族人崇拜大自然,祖祖辈辈用神话故事、美妙歌舞膜拜大山、赞美江河,用了一个词:飞花碎玉。哦,飞花碎玉的尼洋河。
尼洋河源头是水汪汪的草甸,没有树。一路往下,向东,两岸山上渐渐有了疏朗的树林。树叶绿得发黑,是另一种美。远处,天上的白云和山顶的积雪在厮磨耳语。它们也害羞哪,一闪,被青山绿树遮掩,不见了。一拐弯,又看到了它们。
对岸河滩里,有一顶长方形黑色牧帐。一位身穿黑色藏袍和粉红色衣衫的藏族姑娘从牧帐里走出来,到河边打水。藏族与蒙古族的牧帐形状不同,颜色也不同。蒙古族的白色圆帐是羊毛毡子做的,藏族的长方形黑色牧帐是牦牛毛的毡子做的。
尼洋河有一景观,名叫“中流砥柱”。这块巨石像一枚带钮的四方印章,有一幢别墅大小,矗立在河的激流中心。河水冲击这巨石,溅起一片浪花,夺路而去,游人无不为之惊叹!有人说,这才是真正的中流砥柱,惊涛骇浪,岿然不动。
一路向前,涓涓细流越流越急,它要冲破各种阻力和障碍,不急不行,到了中游以下,河面越流越宽,水流渐渐平缓。这时的尼洋河已渐入佳境,河水中,可以看到对岸青山绿树的清晰倒影,天上的白云也到尼洋河里来游玩,它们被河水弄湿了衣衫,一件一件都挂到天上去晾晒。这时更想到一个词:行云流水。这是一种难以言喻的美妙境界,创造出这个美妙词汇的人,当他获得灵感的那一刻,我想心灵肯定已和大自然的美景融为一体了。
绿色明珠——巴松措
巴松措又名错高湖,是西藏东部最大的堰塞湖之一,“错高”在藏语中意为绿色的水,湖面海拔3469米。湖形状如镶嵌在高峡深谷中的一轮新月,长约12公里,湖宽几百至数千米不等。最深处66米多。总面积为37.5平方公里。湖水清澈见底,四周雪山倒映其中。巴松措是4A级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还是世界旅游景区(点)。
巴松措景区集雪山、湖泊、森林、瀑布牧场、文物古迹、名胜古刹为一体,景色殊异,四时不同,名类野生珍稀植物汇集,实为人间天堂。
巴松措位于林芝地区工布江达县的高峡深谷里,是红教(藏传佛教宁玛派)的一处著名神湖和圣地。虽然巴松措深藏在交通闭塞、远离城镇的山沟里,但它却以其林木繁茂和群山耸立中的那一池碧水而广为外界所知,成为林芝地区最早为人所知的风景区之一。
距岸边约一百米处有一座小岛名为扎西岛,传说该岛是“空心岛”,即岛与湖底是不相连而漂浮在湖水上的。
这里的景色确实是美不胜收啊!
世界柏树王园林
下午4点半离开巴松措前往林芝,晚上7点到达林芝的世界柏树王园林,没想到天还很亮。
世界柏树王园林位于距八一镇5公里的林芝县巴结村境内,海拔3040米,面积约20万平方米。这里特有的柏树为国家珍稀二级保护树种,藏语称之为“拉辛秀巴”(神树)。园中有大小柏树近千棵,平均高30米,直径1米,总蓄积量5400多立方米。其中最大的一棵近57米高,直径5.8米,已经生长2500年以上,需12个成年人合围才能抱住,被誉为中国柏树之最。园林平均树高44米,平均直径158厘米。
人和巨柏在一起显得多么渺小呀!要想合影需要离开树远远的。
墨脱石锅
晚上9点来到鲁朗,在一家豆花庄吃到当地非常有名的石锅鸡。这只黑色的石锅是墨脱县出产,全手工打造。
墨脱位于西藏东南的丛林峡谷,到现在为止,还是全国唯一不通汽车的县城。当地5800米的山上,有一种石料,当地人叫“皂石”,保温性特别好,比较软,当地的人们就用这种石料做成石锅,用来煲汤、焖米饭。这些石锅是由人肩挑背扛运出深山,所以要卖1000多元呢。据说这石锅中富含锌、铁、钙、镁等17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当特别煨制的高汤盛于锅中,在高温作用下,石锅中的微量元素逐渐分解于汤中,使本来美味的菜肴和鲜汤,增添了有益无价的微量元素,在味美、鲜极,扑鼻香溢的同时,达到防癌、抗皱、延缓衰老、增强体质的功效。不过是否真有效谁也不知道。
【原创】天路·拉萨罗布林卡和大昭寺
罗布林卡
罗布林卡位于拉萨市西郊,藏语意为“宝贝园林”,如今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4A级定点旅游景区。罗布林卡始建于18世纪40年代(dalai七世),经过二百多年的扩建,全园占地36万平方米,建筑以格桑颇章、金色颇章和达登明久颇章为主体,有房374间,是西藏人造园林中规模最大、风景最佳的、古迹最多的园林。罗布林卡是旧西藏时期历代dalai喇嘛的夏宫,每年大地回春时,dalai喇嘛便从布达拉宫移居此处。西藏和平解放后,罗布林卡对群众开放,是群众休闲的场所和游客游览的公园景点。每年藏族传统节日雪顿节期间,罗布林卡内举行盛大的藏戏表演。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在拉萨的传递活动起点就选在著名的罗布林卡。因为时间关系,我们没能进去参观,只是匆匆在门口留个影,以示到此一游。
西藏博物馆
西藏博物馆就在罗布林卡附近。据说里面有一幅非常古老的唐卡,画的是文成公主推算吐蕃地形是仰卧的罗刹女,大昭寺所在的湖泊正好是罗刹女的心脏,湖水乃其血液。文成公主说大昭寺必须填湖建寺,把魔女的心脏镇住。当时主要的运输工具是依靠山羊背着装着沙和土的袋子,就这样将湖泊填平,给建造大昭寺奠定了基础。
川藏青藏公路纪念碑
(隔着车窗拍摄)
川藏青藏公路纪念碑
(隔着车窗拍摄)
川藏青藏公路纪念碑
(隔着车窗拍摄)
青藏川藏公路纪念碑坐落在拉萨市城南的拉萨河畔。1984年12月25日为纪念青藏公路和川藏公路通车30周年而建。如今,虽然青藏铁路已经通车,但青藏公路和川藏公路仍是西藏的运输动脉。川藏公路东起成都西至拉萨,始建于1950年4月;青藏公路北起西宁南至拉萨,动工于1950年6月。两路全长4360余公里,1954年12月25日同时通车。川藏、青藏两条公路跨越了阻隔雪域高原的重重天险,怒江、横断山脉和昆仑山等成为公路的沿途风景。11万藏、汉军民筑路员工齐心协力,用5年时间在艰苦卓绝的环境里挖填土石3000多万立方,造桥400余座。3000名筑路员工为修筑这两条公路捐躯。几十年来,国家投入巨资改建两条公路,青藏公路已经建成沥青路面。一路坐火车进藏,更加感受到川藏、青藏公路建造之伟大,不愧是西藏连接祖国腹地的“天路”。这是一座铭记民族团结、西藏发展以及筑路大军的丰功伟绩的丰碑。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火炬传递路线也曾经过这座纪念碑。
大昭寺
大昭寺位于拉萨市中心的八廓街。大昭寺始建于公元647年,距今已有1350年历史,是藏王松赞干布为纪念文成公主入藏而建,后经历代修缮增建,形成庞大的建筑群。寺建筑面积达25100余平方米。有20多个殿堂。主殿高4层,镏金铜瓦顶,辉煌壮观,融合了多种建筑风格:碉楼、雕梁等藏族风格,金顶、斗拱等典型的汉族风格,主殿二、三层檐下排列成行的103个木雕伏兽和人面狮身,又呈现尼泊尔和印度的风格特点,成为藏式宗教建筑的千古典范。大殿正中供奉文成公主从长安带来的释迦牟尼12岁时等身镀金铜像。两侧配殿供奉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尼泊尔尺尊公主等塑像。大昭寺在藏传佛教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是各教派共尊的神圣寺院。活佛转世的“金瓶掣签”仪式历来在大昭寺进行,1995年,确定十世班禅转世灵童的金瓶掣签仪式也是在这里举行的。大昭寺著名喇嘛尼玛次仁说过:“去拉萨而没有到大昭寺就等于没去过拉萨”。关于大昭寺有多种传说,其中之一是:大昭寺寺址曾是一片湖,松赞干布在此湖边向尺尊公主许诺,随戒指所落之处修建佛殿,孰料戒指恰好落入湖内,湖面顿时遍布光网,光网之中显现出一座九级白塔,于是由千只白山羊背土建成大昭寺。
大昭寺在藏族人民心中的地位不亚于布达拉宫。每天都有朝拜者在大昭寺门口磕长头,还有更多的人围绕着大昭寺转经。
从大昭寺金顶俯瞰大昭寺广场,右边远处山上是布达拉宫,近处的柳树是“公主柳”,相传是文成公主所栽。
八角街的尽头
八角街即八廓街,是拉萨的宗教、经济、文化、民族手工艺乃至西藏风土人情的集结地,也是旅游者到拉萨必去的购物地点。八角街是六角环形街道,仿佛是一座巨大的时钟,辉煌壮丽的大昭寺就是钟轴。
【原创】天路·拉萨布达拉宫(2)
巍峨的布达拉宫
从布达拉宫鸟瞰纪念碑广场和药王山
唐卡
唐卡是在松赞干布时期兴起的一种新颖绘画艺术,即用彩缎装裱而成的卷轴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历来被藏族人民视为珍宝。唐卡的品种和质地多种多样,但多数是在布面和纸面上绘制的。唐卡的内容繁多,既有多姿多态的佛像,也有反映藏族历史和民族风情的画面。西藏唐卡构图严谨、均衡、丰满、多变,画法主要有工笔重彩与白描为主。
用五彩哈达编织的金刚结
哈达有5种颜色:红、黄、蓝、白、绿。红色代表护法神;黄色代表大地,同时也代表财富;蓝色代表天空,即天神;白色象征平安;绿色代表河水,是传说中菩萨和仙女的飘带。五彩哈达神圣无比,所以仅用于宗教活动。一般人只能使用白色哈达相互赠送。
皮鼓
布达拉宫的白宫
白宫始建于1645年,历时8年,以松赞干布时原有的观音堂为中心,向东向西修建起一片巨大的寺宇。整个寺宇的墙面被涂成白色,远远望去分外醒目,人们称之为“白宫”。白宫高7层,位于第4层中央的“措钦夏”(东大殿)面积717平方米,由38根大柱支撑,是布达拉宫重要的殿堂,历代dalai喇嘛在此举行坐床、亲政大典等重大宗教和政治活动。第5、6两层是摄政办公和生活用房。最高的一层(第7层)是dalai喇嘛的冬宫,即dalai喇嘛参禅念经的房间。中间那个金色幔帐下的地方是dalai喇嘛观看典礼和藏戏的阳台,典礼和藏戏就在下面的这个平台上进行。这里采光面积很大,从早到晚,阳光灿烂,俗称“日光殿”。殿内陈设豪华、金盆玉碗,珠光宝气。宫殿外有一个宽大的阳台,从这里可以俯视整个拉萨城。
东庭院德央厦广场
这里是dalai喇嘛看戏和举行户外活动的场所。
在布达拉宫上俯瞰拉萨城,
可以看见宗角鲁康公园
在布达拉宫上俯瞰拉萨城,
可以看见宗角鲁康公园
【原创】天路·拉萨布达拉宫(1)
由于不满意熟人推荐的导游,我们连夜电话联系在火车上拉活儿的导游。2009年6月30日一早,将行李搬到另一家宾馆后,我们开始了拉萨一日游。
拉萨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之一,年日照时数3000小时以上,故有“日光城”的美称,虽然6~9月是雨季,我们在这里的几天却没有赶上,老天爷也知道我们来一趟不容易,给我们好天气照相啊! 相传公元七世纪唐朝文成公主嫁到吐蕃时,这里还是一片荒草沙滩,后来为了建造大昭寺和小昭寺,用山羊背土填卧塘,寺庙建好后,传教僧人和前来朝佛的人增多,围绕大昭寺周围便先后建起不少旅店和居民房屋,形成了以大昭寺为中心的旧城区雏形。同时松赞干布又在红山扩建宫室(即今布达拉宫),于是,拉萨河谷平原上宫殿陆续兴建,显赫中外的高原名城从此形成。
西藏和平解放纪念碑
纪念碑于2002年5月落成,其造型是抽象化的珠穆朗玛峰,碑高37米,主体呈灰白色。纪念碑碑体南面雕刻铭文,前方设计有两组青铜浮雕,以翻身农奴得解放、解放军筑路赞等为主题。
雄伟的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在拉萨西北的玛布日山上,是著名的宫堡式建筑群,藏族古建筑艺术的精华。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7世纪,是藏王松赞干布为远嫁西藏的唐朝文成公主而建。在拉萨海拔3700多米的红山上建造了999间房屋的宫宇——布达拉宫。宫堡依山而建,现占地4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宫体主楼13层,高115米,全部为石木结构,5座宫顶覆盖镏金铜瓦,金光灿烂,气势雄伟,是藏族古建筑艺术的精华,被誉为高原圣殿。吐蕃王朝灭亡后,古老的宫堡也大部分毁于战火,直至公元17世纪,五世dalai建立噶丹颇章王朝并被清朝政府正式封为西藏地方政教首领后,才开始了重建布达拉宫,时年为公元1645年。以后历代dalai又相继进行过扩建,于是布达拉宫就成了今天规模。 遗憾的是一早来到此地,日照不充分,照相效果不太好。其实布达拉宫的夜景非常美,但好像不是每天晚上都有灯光,我也没有赶上。
布达拉宫下的雪城
布达拉宫下的雪城是对布达拉宫正下方建筑的总称,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曾经是西藏三大领主办公场所、为统治者提供生活服务的机构、僧俗贵族宅院以及农奴的住所等的所在地。(1)雪巴列空:旧西藏地方政府的办事机构;(2)雪监狱:旧西藏政府关押犯人及行刑场所;(3)宝藏局雪造币厂:旧西藏地方政府铸造货币的场所;(4)堪苏宅、(5)龙夏宅:当时僧官、贵族的宅院;(6)羌仓:公元17世纪下半叶重建布达拉宫时向宫内殿堂的护法神敬献神饮所建,后逐渐演变成酒馆;(7)东印经院。
羌仓
布达拉宫脚下的无字碑
无字碑的解释是:五世dalai喇嘛的功德太高,无法用语言来表述,所以一切尽在无字中。
一半是砖一半是草的独特墙体
台阶左侧的墙外侧赭红色的是白玛草。白玛草本身是一种柽柳枝,秋来晒干,去梢剥皮,再用牛皮绳扎成拳头粗的小捆,整整齐齐堆在檐下,等于是在墙外又砌了一堵墙。然后层层夯实,用木钉固定,再染上赭红色的颜色,这就是白玛草墙。它不仅有着庄严肃穆的装饰效果,还可以减轻墙体的分量,这对于高达13层的布达拉宫来说,显得至关重要。而且作为墙壁还很透气。白玛草制造的工序复杂,利用率又低,老百姓是用不起的,所以,赭红色的白玛草墙成为西藏社会等级的标志之一,只有贵族家族或者是寺庙才能用它。
【原创】圣诞老人来啦
这是在上班路上看到的,觉得有趣,3天前专程跑去拍照,本想在圣诞节贴出来新鲜新鲜,不料今天的法晚已经登出来了。呵呵,我也不捂着了。这个装饰很有创意,惟妙惟肖,还节约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