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不满意熟人推荐的导游,我们连夜电话联系在火车上拉活儿的导游。2009年6月30日一早,将行李搬到另一家宾馆后,我们开始了拉萨一日游。
拉萨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之一,年日照时数3000小时以上,故有“日光城”的美称,虽然6~9月是雨季,我们在这里的几天却没有赶上,老天爷也知道我们来一趟不容易,给我们好天气照相啊! 相传公元七世纪唐朝文成公主嫁到吐蕃时,这里还是一片荒草沙滩,后来为了建造大昭寺和小昭寺,用山羊背土填卧塘,寺庙建好后,传教僧人和前来朝佛的人增多,围绕大昭寺周围便先后建起不少旅店和居民房屋,形成了以大昭寺为中心的旧城区雏形。同时松赞干布又在红山扩建宫室(即今布达拉宫),于是,拉萨河谷平原上宫殿陆续兴建,显赫中外的高原名城从此形成。
西藏和平解放纪念碑
纪念碑于2002年5月落成,其造型是抽象化的珠穆朗玛峰,碑高37米,主体呈灰白色。纪念碑碑体南面雕刻铭文,前方设计有两组青铜浮雕,以翻身农奴得解放、解放军筑路赞等为主题。
雄伟的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在拉萨西北的玛布日山上,是著名的宫堡式建筑群,藏族古建筑艺术的精华。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7世纪,是藏王松赞干布为远嫁西藏的唐朝文成公主而建。在拉萨海拔3700多米的红山上建造了999间房屋的宫宇——布达拉宫。宫堡依山而建,现占地4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宫体主楼13层,高115米,全部为石木结构,5座宫顶覆盖镏金铜瓦,金光灿烂,气势雄伟,是藏族古建筑艺术的精华,被誉为高原圣殿。吐蕃王朝灭亡后,古老的宫堡也大部分毁于战火,直至公元17世纪,五世dalai建立噶丹颇章王朝并被清朝政府正式封为西藏地方政教首领后,才开始了重建布达拉宫,时年为公元1645年。以后历代dalai又相继进行过扩建,于是布达拉宫就成了今天规模。 遗憾的是一早来到此地,日照不充分,照相效果不太好。其实布达拉宫的夜景非常美,但好像不是每天晚上都有灯光,我也没有赶上。
布达拉宫下的雪城
布达拉宫下的雪城是对布达拉宫正下方建筑的总称,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曾经是西藏三大领主办公场所、为统治者提供生活服务的机构、僧俗贵族宅院以及农奴的住所等的所在地。(1)雪巴列空:旧西藏地方政府的办事机构;(2)雪监狱:旧西藏政府关押犯人及行刑场所;(3)宝藏局雪造币厂:旧西藏地方政府铸造货币的场所;(4)堪苏宅、(5)龙夏宅:当时僧官、贵族的宅院;(6)羌仓:公元17世纪下半叶重建布达拉宫时向宫内殿堂的护法神敬献神饮所建,后逐渐演变成酒馆;(7)东印经院。
羌仓
布达拉宫脚下的无字碑
无字碑的解释是:五世dalai喇嘛的功德太高,无法用语言来表述,所以一切尽在无字中。
一半是砖一半是草的独特墙体
台阶左侧的墙外侧赭红色的是白玛草。白玛草本身是一种柽柳枝,秋来晒干,去梢剥皮,再用牛皮绳扎成拳头粗的小捆,整整齐齐堆在檐下,等于是在墙外又砌了一堵墙。然后层层夯实,用木钉固定,再染上赭红色的颜色,这就是白玛草墙。它不仅有着庄严肃穆的装饰效果,还可以减轻墙体的分量,这对于高达13层的布达拉宫来说,显得至关重要。而且作为墙壁还很透气。白玛草制造的工序复杂,利用率又低,老百姓是用不起的,所以,赭红色的白玛草墙成为西藏社会等级的标志之一,只有贵族家族或者是寺庙才能用它。